APP下载

新形势下加强村镇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4-04-17杨铁鸣

剧作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骨干乡镇队伍

杨铁鸣

新形势下加强村镇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的思考

杨铁鸣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资金的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很多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仍感叹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群众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笔者作为长期在文化站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分析查找原因,认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是基础,群众文化骨干队伍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灵魂。而相当一段时期内,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只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却忽略了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致使现在各地大而全的乡镇群众文化阵地人员稀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要想做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就要把乡镇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上日程。通过群众文化骨干的带动和引领才能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群众文化活动才会真的“动”起来。为此笔者就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作如下思考:

一、目前乡镇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网络等科技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加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广大群众对传统的文化生活的依赖转向电视、网络等快速新颖并能随意自主选择的文化产品,导致原来的群众文化骨干失去用武之地,变得黯然失色。再加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大部分文化骨干外出寻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以致20世纪70年代培养起来的乡村群众文化队伍七零八落。仅有的乡土文艺骨干要么年龄较大,要么是乡镇幼儿园、中小学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音乐、美术、舞蹈教师。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洋”骨干,大多是年轻人,在她们心中乡镇搞的文化活动是土文化,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不愿意参加。所以现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仅靠文化站的一两个工作人员确实很难开展。加之相当一段时期内,县乡两级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群众文化被束之高阁。镇村群众文化活动一度销声匿迹。电视、网络等媒体取代由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承担起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功能。近年来,不少省级政府,认识到乡村群众文化的不足,实施了送戏、送电影等下乡的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真正参与到其中。致使很多地域性很强、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逐步消失。

二、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作用

群众文化骨干,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起着组织辅导和管理作用的中坚分子。从特长和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分为技艺专长型、热心组织型和结合型。众多不同类型的骨干结合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形成一支复合的骨干队伍。群众文化骨干具有辐射、聚合、导向、承递、创新五大社会功能。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而群众文化活动是它的首要任务。群众文化具有精神调节、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团结凝聚等功能。而群众文化骨干队伍是连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只有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实现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作为基层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普通群众文化骨干,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艺和热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参与组织辅导和管理,乡镇文化活动才能真正“动”起来,各种传统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承,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才会扎根,才会开花结果。而目前,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受编制和财政经费的限制,大多数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只有两三个人,甚至有的地方仅有一个人,而开展文化活动,不仅需要经费、场地,更需要策划、组织、排练和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所必需的业务人员。所以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由于专职人员过少,往往是顾了这头,丢了那头,显得力不从心。有时勉强开展点文化活动,因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够,让群众感到不满意,甚至有的群众不愿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为此,笔者认为只有建设好一支群众文化骨干队伍,让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有抓手,手下有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才能得心应手。大批的群众文化骨干在自身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同时,也会影响好并带动他们各自周围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文化部门和广大群众之间连接纽带,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

三、加强群众骨干队伍的建议

群众文化骨干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潜伏期——显名期——盛名期——消名期。这一规律注定群众文化骨干队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作为基层政府,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有发现和挖掘各类群众文化骨干的意识,实施选拔培养群众文化骨干的行动,才能可望建立起一定程度上适应群众文化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应遵循骨干队伍培养系统性、经常性、稳定性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乡镇文化事业工作机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群众骨干发展计划。深入村组走访散落民间的群众文化骨干,通过他们了解和结识深藏在民间的文艺人才和一些热心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辅之运用行政手段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发现学校、机关单位具有高学历和一些经过专业艺术培训的“洋”骨干。了解他们的技艺专长,分门别类建立“骨干队伍档案”,既为制定骨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开展活动提供方便。对隐名期的潜在骨干从数量、质量和布局、门类等方面预测和培养,避免骨干队伍后继无人。

经常性原则。只有把群众文化骨干的培养列为日常工作内容,坚持经常性原则,才有利于骨干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发现骨干的捷径是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得以提高艺术水平和活动能力的途径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所以,经常性的开展文化活动,既能给广大骨干提供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舞台,同时通过对优秀的骨干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也能加深彼此感情。

稳定性原则。各类群众文化骨干分子达到一定数量时,成立镇级文联组织,由文联组织统一领导和指导各协会开展活动和日常工作,避免因某一领导更换丢失一批文化骨干,保持骨干队伍的稳定性。

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是社会工作,仅靠乡镇文化机构的有意识的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群众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群众文化骨干的需要。还要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艺术培训班等,多方面来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党的十八大吹响文化强国的号角,新形势下基层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充满机遇和挑战。丰富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离不开广大普通群众文化骨干。只有扎实建设起乡镇文化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艺和热情,带动和引领大批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广大乡镇文化工作者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乡镇文化活动才能真正“活”起来,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才会扎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猜你喜欢

骨干乡镇队伍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骨干风采展示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