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演员对形象的研究和创造
2014-04-17张启明
张启明
谈演员对形象的研究和创造
张启明
演员在开始艺术创造的过程中,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要熟悉剧本了解剧情和剧中人物,并在导演的指导下,进入深入细致的案头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得比较充分,对作品已经基本了解,但这恰恰是一种错误认识。于是很多演员上了舞台之后,还是觉得自己内心空虚,头脑反应迟钝,有人甚至会出现表演错误,影响演出质量。
问题出在那里哪?其实道理一说大家就明白,问题就出在演员自己身上。演员需要合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逐句地处理台词的过程中确立对形象的信念。角色说的听的和感受到的台词,需要从这一场到下一场去验证,并且把各种矛盾汇集起来,演员就是要这样认真细致地创造形象。这种逐步深入的过程会加深演员的记忆,使他们能够逐步完善对形象的创造过程,保持这种循序渐进,不但对形象的创造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观众希望看到的。现代舞台上,观众更希望看到那些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和令人惊异的舞台效果,从而让观众始终保持着一个有所发现和学习欣赏的状态。为了使观众能够欣赏到这一切,演员必须让自己在研究角色时,站在一个有所发现和重新学习的视角,并使之深深地铭刻在自己的记忆中。这样一种逐步深入的方法比起那种演绎引伸方法更加高明。演绎引申方法是从表现类型的总体观念出发,匆忙而草率地去认识角色,也就是说,从剧本的现成“材料”中去寻找例证和机会去展现人物类型。采取这种方式去创造形象就不能充分利用材料,而且大部分材料将被曲解和削弱。尤其是用这种方式去认识一个人更是不可取的。这样创造的演员对观众抹掉了他理解角色的过程。演员在观众眼前出现时,不是去表现角色的变化,而是将已经变化了的角色呈现给观众,仿佛他的角色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一个完全一般化的绝对抽象的人。这样工作的演员不是准确地阐明角色,没有给观众对角色有一个可信的全貌,而是给观众编造了一个消逝在记忆中的“超乎常理”的神话。他们给人的是复制品,而不是真实原型,他们提供给你的是回忆,而不是让你怎样去回忆。不管这种方法是出自“材料”,还是来自表演者,希图给人们留下一个良好印象,但却让人觉得模糊不清。因为演员本性就更多地倾向于演绎。首先是由于他们想尽早地在初次排练中就去表现那种类型化演员,这种演员在他们的脑海里闪动,他们最乐意去表现他自己,远胜于表现那个特殊的具体的角色。如果这样做,想象就是有害的。但是用归纳法一步一步地处理角色,想象则是十分需要的。从这句台词到另一句台词的处理,排练者总是需要想象,这种想象可以让演员牢固树立并接近完成舞台形象。这些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在这种或那种情势中能够说出这样或那样的话。那些连接下去的台词和情势,必须认真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迅速出现,而不是在匆忙的想像中去设计推敲,这样的想象可能修正原先的设想。演员的一切追求必须借助想象与事实验证,从整个形象的追求与可塑性出发,把它作为一个发展着的具体的形象去塑造。
演员逐步深入角色会被人看作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演员可能顾虑采取这种方法不可能把观众“吸引住”。这种演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要在最后的成品中才能看见。研究被表现的形象最好是一步一步地去做,按照什么样的观点,或者为了谁,为了什么目的,去研究和塑造这个形象。当一个演员在排练中尝试着稍带感情地用他最感舒服的声调去表演人物的一切言行举止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发现强烈的表情动作上面,就会有令人惊奇的效果。
演员不应该仅从剧本里提供的人物关系去塑造形象,把形象塑造看作只是为了情节向前发展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演员要用自身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去丰富这个角色内在的东西。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