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缺失与培养
2014-04-17王红光王彦新王丽
王红光 王彦新 王丽
近几年,随着学习无用论的再抬头,高职学校生源持续减少且学生基础越来越差。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特点,甚至部分同学抱着混毕业证的心态逃课。如何让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上,营造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成为当下高职教师以及学生工作管理者最为重要的课题。
一、树立注重学习的导向
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承担起社会和家庭责任的人。学校的教育导向对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学校的一切教育宣传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指课堂学习能力,还包括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包括素质拓展活动,两种教育方式并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毋庸置疑,素质拓展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然而,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只有三年在校学习时间,而三年中又有着比本科生更多的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安排密度相对较高,课余时间相对较少,和本科院校同样多的社团活动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大。另外,高职生本身课堂学习能力不够高,自我约束能力差,就更容易受到课外活动的影响,逃课参加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制度导向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素质拓展活动要少而精。围绕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就业、求职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优良人格方面,不宜过多、过滥。第二,活动时间要安排合理。如中午时间较短,太多的活动让学生吃不好午饭也休息不好,下午的上课就变成了“睡觉课”,临近上午下课的时候也无心听讲,相当于耽误了一天的学习。第三,学生参加活动的前提是不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并严格执行,如果出现几门课程不及格,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及次数将会受到限制等。第四,素质拓展成绩在学生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要精确考量。不应让学生觉得素质拓展成绩比课程学习更重要,比课程分数更难取得。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的高职学生多为“90后”,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置身于网络时代,思想灵活,不喜欢循规蹈矩,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以软件专业大二学生“网站开发”课程的学习为例进行说明。
1.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在将来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网站开发”课程第一个学习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零散、细碎,把这些小知识点融会到学生上网时经常看到的功能中,让学生先了解到结果,才会有兴趣探索功能实现的过程及所用到的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网站开发”课程的第二个阶段是项目开发阶段,即利用已学的理论实际开发网站。网站案例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实际生活,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会不同程度接触的案例。同时,教师应备有多个选择方案,交给学生自己讨论,选出他们最感兴趣,也最想做的案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3.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教师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淡出,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
项目开发阶段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授课的方式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软件专业中实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以前小组的成员都是学生自由组合,这就造成了学生只会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沟通合作,缺乏和其他人员的沟通协作能力。其次,学生组合小组的时候都是学习好的同学加上几个学习不好,甚至根本不想学习的同学,这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组只有两三个人在做,剩下的人要不只完成一点点任务,要不干脆从头玩到尾,最后借助小组的成果拿到及格的分数。这样的后果就是,开发项目水平不高,自制力差的同学毫无收获。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在现在的小组项目开发阶段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项目分组不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而是由老师来指定。用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和不同性格、脾气的人沟通交流的能力。(2)分组的原则不再是好加中等加差,而是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用好加好、中加中、差加差的原则来分组。这样做可以让学习兴趣高、能力强的组出精品;让学习兴趣稍差、能力中等的同学扔掉依赖心理,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强迫根本不想学习的同学在项目开发阶段也要有所收获。(3)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并细化目标。按上述原则分出的小组,能力上肯定有差别,要根据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每个组都有信心最终完成任务,不至于干脆放弃。另外,要每个组根据成员能力细化每天每人的完成任务,上交日志,记录每天项目完成情况,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4)小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情况细微调整成员分配。比如,发现某个小组出现了两极分化,教师可以把该组一分为二,一直努力做的同学一组,不认真的同学一组,并重新为不太认真的小组制定目标。这种细化可以细化到一个人一组,当然他的目标也可以细化到一个模块中的某几个功能。
三、在课堂教育中宽严相济
古人云,“严家出好儿,严师出高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国传统师生关系中,老师一直都是以严师的形象出现,认为只有严格的纪律和要求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而面对近几年的高职生,一味地严格要求,对大多数同学的效果却越来越不好。其实,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学习,只是苦于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要做到宽严相济。所谓宽,就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谓严,就是通过严格的纪律惩罚,让学生自觉矫正行为,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上课纪律,言之必行。首先,在第一节课上,要明确奖惩规则,且规则应细致并有利于执行。其次,规则的执行通过定时和不定时的课堂点名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来实现,并把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查。
2.根据上课表现,区分对待。上课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请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根据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实施加分和扣分手段。同样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及时反馈。
3.制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90后”的学生活泼、有个性、敢说敢干,但通常对老师课上的规定规则不感兴趣,左耳进、右耳出,无故缺勤、迟到和早退的现象也屡屡出现,即使被记录似乎也无所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和他们平等、真诚对话,可以和他们讨论扣分之外的惩戒方式,如表演节目、爬楼梯等。当然,如果教师把自己也列到被惩戒的范围内,学生遵守纪律的积极性会更高涨。其次,教师要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注意到自己,并能和他们单独交流的时候,往往还是很认真和乐于回应的,这样做更能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