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

2014-04-17王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大学生

王莉

当前,结构性失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是大学生产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正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就业能力缺口过大,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两难”现象,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缺口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问题的出现是偶然的吗?就业能力缺口过大是高校的问题,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更开阔的思路来看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呢?笔者将从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个人责任分担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过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人们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太大,其依据主要源于对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的调查。杨河清于2007年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的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武汉市人事局2006年调查发现,武汉地区企事业单位在当年有21.3%的岗位未招到合适大学生,有超过五成的企业对前去应聘的大学生不满意。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2008年的调查显示,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对所学知识评价不高,有40.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很少部分有用”或“基本无用”。全球著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在2005年10月在一份题为《高素质大学生短缺,将有碍中国经济增长》研究报告中称,尽管中国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胜任外企工作的技能,而印度的比例为25%;由于中国毕业生的就业技能的缺乏,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这些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较高期待,学生对自身所学评价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现阶段因为就业能力不足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过大的问题非常突出。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分担机制失衡

从被调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态度来看,较多的人把就业能力不够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学校。诚然,学校的教育与培训肯定有值得深刻反思的地方。但是,如果一谈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就只能想到学校,那么这个想法未免太过简单。实际上,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劳动力市场中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有作为市场供方的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有作为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的问题;有作为市场需方(如企业)的问题;还有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如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支持);等等。在此借用湖南师范大学石鸥先生的一个比喻:如果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是拉动车子往前奔跑的四匹马,四方共同承载和共同负担。如果任何一方或几方出现故障,就会造成奔跑中的马车失去平衡甚至发生侧翻,这其实就是我们大学生出现就业能力缺口过大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也是学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责任,现阶段责任分担机制的失衡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未建立明晰的就业能力国家框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获得就业和持续发展所需的就业能力在逐年提高,但我国却没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能力国家框架。因此,学校无法找到一个可参照的教学和培训指南,求职者无法进行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人力资源专家也没有一个可以考查应聘者能力的依据,人才市场只扮演了一个“职业中介”的角色,没有很好地履行系统、清晰和完整传达市场需求信息的职能。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就业能力置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整体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比较突出的有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它们都根据本国劳动力市场特点提出了就业能力国家框架模型。美国劳工部成立了获得必要技能委员会(SCANS),由商业界、教育界和工业界的代表组成,负责调查当前和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建立了国家职业信息网(O*NET)对外发布职业技能要求,以指导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澳大利亚政府在2002年出台《国家就业能力框架——未来的就业能力》报告,认定了8大就业技能,并明确提出就业能力框架要用在各个教育层次,用于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和培训活动、指导求职者开发就业能力和指导招聘者评估求职者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也在2000年发布《可就业技能2000+》报告,提出本国的就业能力框架,报告把就业能力分为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技能。

(二)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落后

很多研究表明,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是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大学生在企业实习使他们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单位不愿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大学生通过实习提高就业能力无从谈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对多家已接受实习生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单位在回答是否愿意扩大实习生招收规模时,只有10%选择愿意,30%直言不愿意,高达60%回答有待考虑。

企业不愿接受实习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落后。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缺什么人招什么人的救火状态,远没有做到根据企业战略发展制定前瞻性的人才发展规划。因此,企业不会主动地、有计划地接收大学生实习,不可能给大学生足够多检验和提高就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不会主动构建企业或行业的用人标准。第二,目前国家政策法规对企业接收实习生支持不足。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在国家指令计划下接受高校学生实习。而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实习完全交由学校和企业之间运作。对于企业来说,接收学生实习可能会使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缺乏这类政策法规,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高等学校不能快速响应社会需求变化

技术进步加快了产业调整与升级,改变着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这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培养劳动者的高等学校来说,其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实际脱节造成了就业能力缺口。

第一,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应用型和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尤其在我国在产业结构转型期,大量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建设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第二,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理念存在问题。我国高校长期受到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的影响,课程理念大多遵从学科论,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学科论的理念影响下,老师在实施教学时,重理论轻实践,关心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较少告诉学生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任务情境下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第三,不重视职业发展教育。虽然学校也开展就业指导,但这些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对就业求职,如分析就业形势、收集提供用人单位岗位信息、传授写简历和面试求职技巧等,而职业规划咨询、个人职业选择等对个人发展性的指导非常少。

(四)学生个人培养学习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

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客体,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方。其本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效果。一个人是否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否掌握了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是否具备基本的素质、能力和技能,是否学会向单位推荐和展示自己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能力获得和提升。如果一个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信、缺乏足够的成就动机,也没有职业发展的目标追求,就算是学校教育水平再高、外在的就业环境再好,也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对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责任分担机制的思考

(一)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建设就业能力国家框架。国家有必要组织专家和行业人士,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与监测,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发布工作机制,提出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从业者的能力素质要求。另外,政府还需要建立起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充分运用网络等媒体,及时快捷地对外进行发布。

2.将就业能力国家框架体系纳入到国民教育培训体系中。高等教育机构负责按照能力框架中培养高级人才的能力要求来具体实施教育和培训。同时受教育者可以把这个能力框架作为对就业能力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尺,从可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3.加强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政策支持。为了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一些国家政府规定了对接收实习生企业的优惠政策。比如日本政府拨专款支持企业和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德国和英国政府也有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实习的政策。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对于接收学生参加实习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或立法,给予企业必要的补偿和支持,以提高企业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二)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共创共赢的理念

1.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重要职责。企业应当改变过去短视的看法,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参加实习锻炼的机会,为提高人才素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也是为自己的组织发展和人才储备提供机会。实习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企业也会了解到实习学生的真实情况,这对于企业和大学生而言是双赢的好事。

2.企业需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企业需要改变重视生产和销售,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状态,而应该根据企业发展规划来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主动进行人才储备。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认真进行职业或岗位分析,研究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的技能素质要求,制定岗位的能力标准和要求;同时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术进行人才评估和人才招聘。通过这些努力,还可以向社会和教育培训机构传递更为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

(三)进行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承担着人力资源开发任务的高等教育来说,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各种变化。如果教育教学机构无法快速响应社会需求变化,不能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那么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就会严重滞后于市场实际需求,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办学,实现高校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无缝”对接,值得学校认真深入地思考。

1.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分类定位,避免同质化倾向。每一所学校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是侧重于研究、教学或是服务社会。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根据定位为社会培养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在国家就业能力框架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学校应当通过积极反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起与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的就业能力框架,并将其贯穿到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

2.进行课程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国外有很多不同于学科论的课程开发模式,它们强调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这些课程将学生带到具体的工作情境当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世界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能力、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水平,较好解决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3.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求职培训之外,还需要加大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性强,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和自觉地体验和了解社会,不断地提高自主意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大学生
高级技能
人才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大学生之歌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