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研究
2014-04-17王淑文
王淑文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与建设承载着高职教育的理念,凸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建设与开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课程标准建设能有力推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开发建设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历调研、分析、开发、实施、反馈、修订等过程才能完成。本文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课程改革实践,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等。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为重点,为教和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建设是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现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强调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等。
随着当前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提升质量阶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开发和建设也成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为一定范围内的课程组织与管理活动提供了目标、原则、策略和方法等,使课程教学管理过程具有明确指向和多方面的依据;同时能够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阐述得更为详细、明确,提出了面向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个体发展的认知、技能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陈述的角度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另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最重要的是要将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考虑,了解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及编制
1.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主要是对课程的性质、地位、功能作定性描述,阐述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作详细说明,并说明该课程与前续及后续课程的关系。(2)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单元目标。课程总目标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课程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说明学生在具备知识、技能与素质的基础上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准确、清晰、指向性强,能全面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3)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项目单元设计。项目单元可以表现为典型工作任务、模块结构、学习情境、案例等,包括具体实施步骤或内容,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4)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在考核方式上,强调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实现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注重社会、企业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考核要突出阶段性评价、目标评价等,关注评价的多元性。(5)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给出本门课程运行所需实训教学条件的要求,包括针对校内及校外的每个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资源要求及实训时间安排等。确定课程教学资源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包括教师手册、学生学习手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手册、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方面。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思想,注重实用性,符合行业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建议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体例要求等。(6)课程实施建议及其他说明。课程实施建议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教学方案、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其他说明包括课程推荐使用教材、国家职业标准、主要参考资料等。
2.课程标准编制案例——以“毕业顶岗实习”课程为例。顶岗实习是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毕业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过程,要有完整的实践过程记录和考核记录。在双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全部过程记载和资料积累。顶岗实习过程重在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因此,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是质量的依据,过程控制是顶岗实习目标的保证。现结合本院课程改革实践给出“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1)课程性质和任务。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后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习企业的生产、管理与服务。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岗位,针对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将校内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技术、工艺、流程的发展,进行各个岗位的实战演练,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2)课程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毕业顶岗实习培养能力目标分为通用能力目标、基本专业能力目标和专业综合能力目标。通用能力目标是指通过实习实现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专业基本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实习岗位要求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岗位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基本要求包括学生通过毕业顶岗实习,了解行业企业的特点,了解企业概况、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规章制度及主要业务及工作流程。要求学生签订实习协议、实习承诺书,填写顶岗实习手册、撰写顶岗实习报告等。(3)顶岗实习内容与进度安排。顶岗实习内容可按照不同的顶岗实习项目,从教学目标、顶岗实习岗位、实习地点及实习周数等方面进行描述,每个专业可列出不同的实习项目。对顶岗实习岗位和地点要求从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顶岗实习企业能够支付学生合理的报酬、企业要保证学生安全等方面进行描述。顶岗实习进度安排包括实习准备与动员、实施、验收三个阶段。顶岗实习结束上交顶岗实习手册、实习鉴定表、实习报告等相关材料。另外,说明整个实习阶段的时间分配情况及进度安排等。(4)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是“双导师”,一是各专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二是由实习单位指定富有岗位工作经验或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指导教师。担任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教师(企业和学校)的职责主要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进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定期指导、检查实习进度和质量,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手册、撰写实习总结等;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工作、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考勤、工作情况的考核。(5)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和考核。顶岗实习考核方式采用三元评价体系,即包括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三部分。其中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比例占40%、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比例占40%、学生自我评价比例占20%。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主要是指根据学生校外实习周志、实习内容、实习总结等进行考核评定成绩;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是指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操作规范、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给出总体考核结论并评定成绩;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可根据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客观地给出自我评价。
三、课程标准的实施要点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教师是课程标准开发和实施的关键。高职院校教师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要求,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参与课程改革与实践,提高开发和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第一,更新理念,关注课改。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了解相关职业岗位的主要职业活动,熟悉工作流程。课程标准应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联合制定,并定期修订。教师应关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第二,单元项目,细化目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要细化到每个项目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一些典型的训练项目(或训练任务)、学习情境及重点、难点等均应给出授课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习成果等。第三,考核标准,便于操作。课程标准应制定详细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标准。在实际考核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要求和教学实施方案应该更具体和便于操作。第四,整体把握,按步实施。课程标准制定后,授课教师要研究所讲授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把握,包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要求、考核方式、教学资源要求等。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利用本课程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总之,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教师是课程标准开发和实施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实践,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高职课程标准的范式。教师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要求,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开发和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