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就业导向的内涵演变综述

2014-04-17付云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就业率教育部导向

付云

自2003年高职教育界提出“就业导向”概念时,就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就业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阶段性措施,是为解决当时就业难问题的一种临时性措施。但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它并不是一种临时性政策,在高职教育中坚持“以就业导向”的方针依旧是目前,也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政策。

目前,业界对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合理性的质疑声很少了,但对这个概念的解读仍存在着偏差。当前,高职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新时期赋予了“就业导向”新的内涵,再用当初的内涵来引导高职的方向,也将是一种误导。因此,有必要从概念提出的背景出发,和目前的形势进行对比,提炼出当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新内涵,从而指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高职就业导向概念的提出

(一)就业导向的政策表述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中提出:“高职要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要特别对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短期职业技能训练。”这是教育部文件中关于高职就业导向的最早提法,侧重点是高校在发展规划中要注重就业意识。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方面“以就业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提法逐渐被“以就业为导向”所代替。当时,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副司长葛道凯等相关领导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导向的论述。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3年12月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整个教育都要以就业为导向,因为所有毕业生都要走向社会,都有一个就业问题。”以上论述加强了就业导向的宣传工作,为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正式文件的下发作了舆论铺垫。

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对就业导向加以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随着教育部文件的正式颁布,高职的就业导向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一时间,众多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及高职院校的教职人员取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者,立足学校教学实践的论述取代了国家角度的宏观指导,成为宣传就业导向的主流。

(二)就业导向提出的社会背景

1.毕业生就业率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反映在毕业生就业率低,尤其是高职生就业率低。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职院校的数量占普通高校数量的比例为44%,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招生规模连年增长。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创了历史新高,共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人。其中,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1%;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35.5万人。毕业生数量大、增幅高,但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尤其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2003年全国平均供需比仅约为1∶0.3。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截至2003年9月,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70%,其中本科生约为83%,高职高专生约为55%。由此可见,就业问题最突出的还是反映在高职方面。一方面,高职毕业生人数增多,社会对高职毕业生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当时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这从侧面反映出通过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在当时并不能适应产业界的要求。

2.高职教育定位不清。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重视和政策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996年才确定了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职业教育,始终摆脱不了普通教育的影子:注重理论,轻视技能。尤其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到底归属于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之初的困惑,在夹缝中寻找出路。这种困惑带来了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两种倾向:第一种是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第二种是盲目攀高升格的倾向。这两方面都涉及高职的定位问题,高职就业情况不理想,也和当时的实际定位有很大关系。

(三)就业导向的最初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是针对现实问题、具有时代特点的提议。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初有以下两个层次的内涵:其一,通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这是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当时对此概念的一系列误读,都是从字面出发,只解读了浅层次的内涵,认为职业教育仅仅是就业率导向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引导处于起步期的高职,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线技术人才支持,这是深层次内涵。

1999年,有关部门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3年,教育部又提出学校办学“三个适度挂钩”的要求,即将就业工作与院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相挂钩(教高[2004]1号)将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把就业率作为评估职业院校的核心指标之一。对就业率的一再强调,深层次的目的是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职院校进行准确定位,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新时期高职就业导向的内涵演变

(一)相关政策表述

2006年,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在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方面进行了重点引导。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从各个角度对就业导向加以强调。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从教学目标角度强调了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从专业改革与建设方面强调了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强调了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以应对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促进毕业生就业。其中,教高[2006]16号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从政府层面确认了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教育的特征、地位和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方针和目标。

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发展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将高职与高专教育处、远教处由高教司转到职成司,以统筹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高职步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就业导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这两个《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功能、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总体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意见和要求,确定了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对专业预警机制加以强调,要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的通知》(教高[2012]5号)提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相关社会背景

1.复杂的就业形势。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到年底总体就业率90.6%,高职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接近,实现连续两届较快增长。2011年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82元,实现两届连续上升,比2009届上升了近三分之一。②在2011年实现了“十二五”就业的良好开局。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在《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中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作了分析:“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加大。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三是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就成为必然。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部在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教育部在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首次要求每500名毕业生须配一名“就业导师”,以应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劳动者获得稳定、体面的工作,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2.高职定位的明晰。近年,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自觉服务于高等教育面向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即面向以往难以为高等学校所顾及的广大低端服务领域,承担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③但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等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职教育应服务经济转型,“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这将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当高等教育资源不再稀缺、而生源稀缺的时候,高职教育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将是下一步发展中的重点。

(三)就业导向的新内涵

目前,就业导向已成为共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长期策略,新时期赋予的新内涵如下。其一,初层次的内涵:引导高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其二,深层次内涵:高职应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加强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为重点,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增强高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发挥高职的引领作用,为现代产业体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综上,就业导向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有近10年时间。在这期间,高职教育也经历了起步、规模发展到全面提升质量的阶段;高职的定位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调整,逐渐明晰了当前的发展方向。通过两个阶段中相关国家政策和社会背景进行的对比分析,明晰了在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被赋予的新内涵,这将引导着高职教育前进的方向。

[注释]

①于志晶,刘海.开局谱新篇 起步很精彩——2011年职业教育发展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2(3):76.

②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③马树超,范唯.高职教育: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的十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15.

猜你喜欢

就业率教育部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