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2014-04-17王灿
王灿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形成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讲,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亚文化;从狭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大学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构成了儒家比较完整的和谐思想。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则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一种“天人合一的”的和谐。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等方面,诠释了各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马克思批判地加以继承。我党结合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具体情况,从各个角度诠释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谐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内容、最高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平和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安定健康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方面。校园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密不可分,它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大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在校园文化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人及自身的关系,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荣生,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理解关心,人与自身自尊自爱。和谐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通过和谐高尚的文化建设,塑造学生谦和的君子风范。通过制度建设,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在校园成员之间形成和睦相处、推己及人的人和氛围。
(二)和而不同
和谐的校园文化并非是大一统的单一文化,而应是“和而不同”,是在和谐基础上的多元并存、兼容并蓄。价值观多元化、文化观多元化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文化发生碰撞、交融。因此,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应当是兼容并蓄,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提升多元文化。
二、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大背景的改变,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
1.文化发展多样性,改变了校园成员的文化理念。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价值观上追求多元化、文化观上追求多样性、道德观上追求广泛性、行为观上追求自主性。他们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知识、吸纳新文化、掌握新技能,具有创新意识,敢于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张扬自我。然而,由于受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年轻大学生在文化理念上远离传统,追求新奇,对主流文化敬而远之,接受快餐式的打包文化,重形式、轻底蕴,追求短平快,这些是需要教育者调适和提升的。
2.高等教育大众化,改变了受教育对象的求学理念。当前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和教育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培养目标不再是研究型专门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这一系列变化改变了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办学、求学理念和教育行为,使得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3.新型文化异军突起,改变了教育者的管理理念。一是社区文化。大学城的兴起,高校围墙的打破,使得大学办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由单一的教育培养功能变为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物业管理引入学生公寓,冲击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社区文化应运而生。二是网络文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使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也使得学校与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更为开放。校园网、论坛、qq群、微博等方式,使每个成员成为许多事件的记录者、心声的发言人、各种文化的倡导者、追随者或反对者。网络世界的无所不包,使校园网络文明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和谐的校园文化如何在虚拟网络中成为主角,是每一位教育者亟须思考的问题。
(二)人文文化的缺失,是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特殊问题
工科院校是以工科专业为主,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学科专业的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理性严谨、务实求真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为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社会的遵从。文科院校则彰显人文和思辨的精神,追求个性的释放和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体现为人文关怀和对个性的推崇。工科院校在追求理性思维的同时,校园整体缺少文化的多样性和感染力,显得比较沉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重硬件、轻软件。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工科院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上也是张弛有道。然而,文化的积淀远非新建或搬迁校区就能实现。许多工科院校营造了优美的校园环境,但在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人文文化建设方面却步履蹒跚。长期的工科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管理者特别是顶层设计者形成思维惯性,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往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2.在制度建设方面,重建立、轻落实。文化建设本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时间和人力、物力投入,然而,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工科院校的管理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招生、师资、学科、专业和就业中。尽管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甚至人文文化建设上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执行时总力不从心,人文文化建设流于表面,无法从深层次体现人文精神。
3.在文化主体层次上,重学生、轻教师。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体,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实施者、营造者。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们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实施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引领者。然而,很多院校在发挥教师的文化建设作用方面少有举措,不鼓励、不支持,听之任之。教师们在繁杂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压力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不用说直接参与文化建设活动了。加之工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专业,对于人文文化建设鲜有热情,无法承担文化建设引领者的使命。
三、提升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当前,我国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文化的缺失,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更新理念,实行顶层设计,要坚持管理先行、制度保障、教育引导、全员育人、搭建平台、丰富形式,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更新观念,顶层设计
1.树立追求科学与倡导人文相结合的理念。工科院校应在强调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管理者要从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既考察学生的智力因素体系,也对非智力因素给予量化的评价,而后者对学生成长成才将起到深远的影响。同时,管理者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学校的学科、专业、师资建设上,也要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和具体的工作付诸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倡导并营造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2.树立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理念。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根。工科院校在强调办学效益和办学特色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价值认同上产生归属感。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开放心态,接纳世界文化,补充世界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丰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3.树立主流文化与世俗文化共生的理念。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体现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引领高雅、提升社会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管理者不能一味地抵制和反对世俗和大众文化,而应积极引导,提升文化层次和品位。工科院校要将高雅文化大众化、世俗文化品位化,树立主流文化和世俗文化共生的理念。
(二)管理先行,制度保障
注重制度建设、管理先行,是工科院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学校应以人为本,在课程设置中将文化类课程引入教学,采取选修、辅修或主修的形式。要以制度为先导,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支持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督促奖励学生投入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工科类院校可以与国际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尝试共建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优势互补,合作办学,不断吸收整合新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三)教育引导,全员育人
高校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和倡导者。工科院校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应改变单一的师资状况,引进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强调教师在文化传承和建设中的责任意识,改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风问题,如工科教师人文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水平不高、理想信念淡薄等。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要倡导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形成全员育人的风气,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搭建平台,丰富形式
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文科院系的作用,搭建平台,将班级文化、院系文化、社团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建立素质评价体系,考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要注重活动的层次性和新颖性,既要将高品位和高水准的社会文化活动请进校园,也要允许学生自娱自乐,使整个校园既具有良好的艺术气息,也不乏青春活力。
四、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走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的毕业典礼致辞,曾被学生和教师热捧,这从侧面佐证了目前工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李教授的激情演讲,体现出在工科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和谐校园文化中,建立一个山水相依的生态校园,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使科学与人文相辉映、教师与学生和睦相处,这是工科院校孜孜以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