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探析
2014-04-17童志坚
童志坚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珠海519090)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探析
童志坚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珠海519090)
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是社会资本被运用到高校德育的前提,是指能为德育所用的社会资本被培育、生产出来的过程。它在以汲取全社会资源为目的的同时,应重点促进具有最好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嵌入性资源的获得。高校德育社会资本载体是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生成的机制是社会信任,同时高校德育在社会中的结构位置也对社会资本生成有重大影响。高校德育应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生成,努力赢取社会信任,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社会声望。这些对于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
高校德育作为一门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各方资源参与到其中方能获得好的效果;社会资本理论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网络、信任与规范,“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1],能为我们把握德育主体之间的内在规律,调动各方资源参与高校德育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把社会资本理论运用到高校德育中来,首先要解决的是德育社会资本生成问题。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就是能为德育所用的社会资本被培育、生产出来的过程,是社会资本被运用到高校德育的前提。生成充足的社会资本来促进高校德育的开展,对于高校德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析。
一、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目的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目的是汲取“全社会的资源”。德育要实现教育目的,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从社会输入各种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包括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等有形资源,还包括信任、地位、声誉、社会关系网络等无形资源,两者缺一不可。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虽然得到了国家政策、学校投入等的大力支持,但现实与资源稀缺性理论告诉我们,现有的资源不可能完全满足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还需要“改变资源利用范式,从整个社会范围去寻求资源,建立起开放、多元、灵活的资源整合机制”(俞位增,朱芝洲,2008),把从体制内获取资源变为从全社会去获取资源,树立“社会资源观”。“社会资本就是一种对行动者有利的潜藏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资源”[2]。它具有二重性,即既具有普通资源的特性,还具有资本的增值特性,能够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社会资本的生成,一方面可以直接为高校德育提供所需要的信任、社会关系、物质等潜藏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资源,另一方面还能促进高校德育资源的增值,为其汲取全社会的资源为德育服务创造条件。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在以汲取全社会资源为目的的同时,应重点促进具有最好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嵌入性资源的获得。所谓嵌入性资源,即与社会关系有密切联系的资源。美国学者林南认为,社会行为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资源,它包含财富(经济)、权力(政治)、名声(声誉)三种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社会资本都具有三个特征,即“a.达高性:通过社会关系获取的最好资源;b.异质性:主体基于其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可以触及到的资源幅度;c.广泛性:社会关系资源可触及的位置的数量”[3]。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高校德育社会资本领域,达高性是指高校德育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获得的最好的资源,譬如高校德育在财富上的达高性是指可以获得的最富裕捐助者的支持,或者由于社会资本而拥有最充足的资金来源;在政治上的达高性就是指高校德育可以接触到并从中获得支持的最高级别的官员、最高层次的政府部门;声誉上的达高性是指高校德育可以获得的最高层次能让人产生毫无保留信赖的荣誉。高校德育社会关系资源的达高性意味着它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最好的资源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异质性是基于高校德育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它可以接触到的最高与最低资源之间的幅度。高校德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不同数量的资源的支持,如经济上既需要国家大额拨款与社会的大额捐助,也需要行个方便之类的简单的支持;政治上需要高层次领导对高校德育的关注,同时也需要学校内部其他行政部门的支持;声誉上既需要国家高级别部门的承认与表彰,也需要普通老百姓的口碑。高校德育所拥有的资源越是具有异质性,意味着其发展过程中越是能得到社会各个阶层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支持,其发展亦更具有张力。而所谓广泛性,是指高校德育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获取的资源应当多种多样,能满足高校德育全方位发展的需要。例如,高校德育在科研方面可以获得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专门的支持;在人力资源方面能获得人事部门的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高校德育中;在经济上可以既有官方也有民间的支持。社会关系资源的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为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德育汲取全社会资源指明了重点。因此,在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经济、人力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资本生成应以获得最好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嵌入性资源为重点。
二、高校德育社会资本载体的生成
作为学术界的共识,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它在诸多方面制约和影响着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作为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并列的资本形式,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4];这种资源就其位置而言,“潜藏在或者说‘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5]。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则认为,“个人和组织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特征直接决定着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本的存量”[6]。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潜藏于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并为社会关系网络所制约。具体到高校德育社会资本而言,各种德育的社会资本潜藏在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其数量及活跃程度取决于所处社会网络关系的特征。不同行为者基于其在关系网络中位置与资本数量的不同,会在高校德育中采取不同的策略,扮演不同的角色,对高校德育起着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影响。
生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促进高校德育行为者之间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不同行为者的资源优势来实现德育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德育社会资本的载体,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德育机构与学校其他机构、教育行政机构、社会的其他组织及个人之间交换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情感资源的平台。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当中,德育不再是为高校所垄断的事情,学生与学校外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都在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高校德育的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协调好德育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形成合力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而对于何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现实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社会学家和组织理论学者认为,最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应该是符合个人的目标和现状的那一种”[7],也就是说,符合学生个体德育目标和情况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为最好的德育社会关系网络;而对于德育的整体而言,符合高校德育目标和现状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为最好的网络。
影响德育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因素是多重的,涉及到学校的办学位置、办学水平、办学层次、行政重视程度、生源情况、社会风气等方面。因此,我们在构建德育社会关系网络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上述的影响因素,坚持一定的原则与策略:首先,德育相关主体要强化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意识。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包括很多的老师与学生都有一种观念,就是认为高校德育就是思政课教育部门的事情,最多和学生管理部门有一定的联系,就所谓的“社会关系”而言,对于德育是可有可无的。然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已经变得密不可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调动各方资源投入到德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德育过程中应强化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意识,并把它作为德育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德育过程中要构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根据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行为者所能动员的所有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除了行为者自身所拥有的之外,还包括与行为者存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所拥有的、能被行为者所运用的资源总和。因此,德育过程中所能动员的资源的数量,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德育社会关系网络的广泛程度,“社会资源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要超过个人资源”[8]。再次,构建良好的核心性关系网络。所谓核心性关系网络,就是对德育有重大影响的行政部门、人员等社会关系网络。这些部门和人员往往拥有较多、质量较高的资源或者资源支配能力,和他们搞好关系有利于德育获取所需的发展资源。实际上,核心性关系网络的质量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德育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因而和他们搞好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充分调动社会关系网络中各个点对于德育的支持,也是社会关系网络构建成功的重要策略。关系者对于高校德育的支持意愿及能被调动的程度,与“社会行动者与社会关系者的相互间的关系的强度”有密切的相关。一般地,“强关系”与“弱关系”对比,前者支持与帮助高校德育的意愿更强,后者意愿则稍弱一些。强关系者一般包括主管部门、亲戚、朋友、同学、利益直接相关者,他们的支持意愿虽然会有所差别,但是一般都愿意在自身支配的资源范围内提供帮助;弱关系则主要包括普通的熟人、不直接相关的组织等,愿意为德育提供资源的意愿相对较弱。对于强弱关系,我们除了要调动强关系的支持积极性,对于弱关系也要积极利用与调动,“因为弱关系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桥梁”[9],关系者之间互补性较强,对其积极利用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弱关系”强力量的情形。
三、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机制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机制是社会信任。信任是人类社会普遍的一种现象,但人们对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一般认为,信任是基于模糊的内在判断而形成的对他人的信心。人和组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绝大多数时候是很难获取做出判断所需的足够信息的,“信任通过超越可用的信息,以及把行为期待一般化(其中以内在有保证的安全感取代缺失的信息)可降低社会复杂性”[10],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它是人类合作互利的必需品。“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指标,决定着个人或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存量,影响着个人和组织从事互惠互利集体行为的能力,并影响着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11]。可以看出,没有信任就没有社会关系网络,高校德育社会资本是处在社会关系网络这一载体当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主体间的信任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质量与数量。“社会资本是由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12],在信任缺失的情况下,社会关系者是难以为高校德育提供资源的,社会资本的生成是困难的,甚至说是不可能的。当前我国社会信任缺失,高校德育本身也面临着较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构建高校德育与其他关系主体信任关系,是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所面临的的一个核心的、关键性的问题。
高校德育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取整个社会的信任。“信任是一种稀缺物品:它能够自然地产生也很容易被破坏;它能够通过坚定地采用开放而且诚实的方式而形成”[13],高校德育要获得社会的信任,应当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外交流,采取合适的信任建设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高校德育内部的信任建设。高校德育只有做到自我信任,社会关系主体才可能信任你,因而高校德育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自身的信任建设,特别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高校学生对于高校德育课程的信任建设。应当承认,当前不在少数的大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存在偏颇,以功利主义的态度评判高校德育的本身,没有意识到德育对于其自身成长与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因而对于德育持有不信任甚至怀疑的态度。因此,高校德育信任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课程的信任问题。二是加强高校学生与高校德育教师之间的信任建设。现实中,高校德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相对较少,沟通不畅,经常会出现教师抱怨学生、学生不信任教师的情况。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提高实效、培养相互信任的重要条件。
其次,高校德育应当主动出击,主动构建与其他社会关系人的信任关系。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自成体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人甚少发生联系。面对时代的变迁,生活德育理念的接受,其他社会关系者更多地参与到高校德育既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必然。高校德育部门作为德育的主导性力量,有责任统合社会关系人,构建德育合力为高校德育提供服务。这就需要高校德育主动出击,构建与其他社会关系人的信任关系。张维迎认为[14],信任的来源可以分为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种类型,当代社会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会越来越少,更多的基于制度与信誉的信任。社会学家福山也认为,“信任可以在一个有行为规范的、诚实而合作的群体中产生,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成员的素质”[15]。因此,在构建信任关系中,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的规范性建设,为社会关系人的行为规范、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预期,并在实践中树立起高校德育的良好信誉,这些对于高校德育主体与社会关系人信任关系的建立有着良好的作用。另外,高校德育主体在主动构建与社会关系人的信任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人数众多的优势,利用社会关系人与学生之间基于血缘关系、后天品德信仰等个性特征的信任,壮大高校德育社会关系网络,为高校德育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
再次,高校德育还应当努力参与到全社会的信任建设中,为高校德育塑造良好的大环境。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主体价值多元,不同人的思想在发生着剧烈的碰撞,而社会信任赖以建立的社会制度、机制和规范并不健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信任状况并不乐观。高校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德育既受到其中的影响,又参与到社会大环境的塑造当中。大环境信任缺失对于高校德育社会信任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而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往往从理论走向教材,从教材走向课堂,但是没有从课堂走向社会,对社会信任的塑造贡献甚少。高校德育应当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借用自身较好的信誉、良好的机制,把高校德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参与到社会信任的塑造当中,为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创造良好的信任机制。
四、高校德育的结构位置对于社会资本生成的影响
高校德育在社会中的结构位置影响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所谓高校德育的“结构位置”,即高校德育在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网络中所拥有的地位或者声望。根据林南[16]的“地位强度命题”理论,“那些有好的社会位置的人,在获取和动员拥有好的资源的社会关系上具有优势”。与此类似,布迪厄也认为人在“体制化网络关系”中的身份能够为其带来声望,从而为其获取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提供保证。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能力,受到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在“体制化的网络关系”中身份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关系网络中拥有较好的身份、名声,或者在社会结构中占据较好位置的高校德育,在生成社会资本的时候更有优势。反之,某高校德育不为高校与社会所重视,所处的社会结构位置不好,或者在整个体系化网络中声望不佳的,则该高校的德育生成社会资本的能力就会较弱。因此可以看出,高校德育要生成更多、质量更好的社会资本,就必然需要创造条件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取较好的社会声望。
高校德育要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的社会声望,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形象建设,克服高校德育的政治脸谱形象。德育政治脸谱化既有人们误解的因素,但也与高校德育自身存在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德育为政治服务本身并不是问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强调正面宣传与政治理论灌输,不大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者对社会存在的问题选择性的失明,容易给人以“高、大、空”的感觉,让人忽略了高校德育的丰富内涵,误以为高校德育就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因此,要克服高校德育的这种形象,有必要让高校德育接“地气”,即使是关于政治理念的教育,也要与国家的现实问题、学生的身边问题密切地联系起来,甚至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学校内部,乃至整个社会中重塑高校德育的形象,使其获得较好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其次,要争取获得体制的稳定、有力支持。当前我国党政层面对于高校德育的重视是无可置疑的,国家层面、省市层面关于高校德育的规范性文件层出不穷。但是从文件规定到落到实处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地方的高校德育依然有被边缘化的迹象。因此,高校德育部门除了争取政策层面的支持外,还要和学校领导做好沟通,为自身在学校结构中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力争在学校层面把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再次,高校德育还要帮助人们深入认识德育所具有的价值。位置的获得在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因此高校德育要想在社会结构中获得好的位置,并有较好的社会声望,必须建立在人们对它价值的充分认识之上。高校德育应当通过各种形式,让全社会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作用。
五、结语
以社会资本生成理论指导高校德育对各方资源的利用,不仅帮助我们充分调动与整合各方资源为高校德育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理论视域下反思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与利用问题,为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未来,应当进一步运用好社会资本生成这一理论工具,深入研究高校德育的社会资本生成问题,为高校德育提供更多的、高效的社会资本。
[1]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2][5][6][7][9][11]孙士杰.学校社会资本生产研究[D].西南大学,2010:59.66.64.81.83.93.
[3][8][16][美]林 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5:59—61.28.63.
[4][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10]Niklas Luhmann. Trust and Power. John Wiley & Sons Ltd. 1979:93.
[12][15][美]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0.30.
[13][英]萨利·毕培,杰里米·克迪.信任——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基础[M].周海琴,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14]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6—9.
(责任编辑沈广斌)
G641
A
1003-8418(2014)02-0127-04
童志坚(1978—),男,广东肇庆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思政部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