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艺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培养
2014-04-17张建中
张建中
我国正处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呈蓬勃燎原之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合理地设计人居环境,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工作。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具有毗邻香港及沿海城市等区位优势,在城市规划及环境治理等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十分重视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美化,如新楼盘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企业厂区的人文建设、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都非常注重环境的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而这些建设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一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有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有质的要求。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国内各类大专院校如潮涌般地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能真正符合市场要求,是否能真正承担起新城市建设所赋予的重任,是各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几年前,德国设计教育家马提亚斯曾经严肃地批评中国设计教育,认为中国社会设计人才奇缺。但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却以百万计算,这凸显了教育的严重问题,即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严重缺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速度的需求,这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学校教育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后迅速胜任岗位,本文根据环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结果,从设计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四个方面阐释教学改革的观点。
一、创新能力是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之首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而言,培养创新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之核心。我国社会设计人才奇缺现象的本质主要反映在设计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上。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是注重技能性的教育,与国际上横向比较,我国学生最突出的薄弱点是创意与创新设计能力方面。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主观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以及具体的方法与方法运用等实践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二者的结合决定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性的创新行为,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难以得到创新的最终成效,创新的本质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打破以往的教师传授方式的惯例,反对墨守成规、反对抄袭,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大胆创新,注重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其二,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提升问题意识,通过一些案例的解析与实践考察,发现问题,设定自己的命题,并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大胆创作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能够实施的实践方法引领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设计课中学生设计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作品。课程作业参加第十届亚太地区室内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一名,优秀奖两名;参加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赛,获银奖一名,优秀奖三名;参加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奖赛,获优秀作品奖五名。这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而言,课堂作业可以获得这样的殊荣,应该是对环艺设计专业在创新教学改革探索的一种肯定。因为这些赛事评价的重点是在创意与创新表现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具有这两方面的能力,就具备了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所有的课程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自然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会增强,更容易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
二、实践操作能力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发挥的技术支撑
优秀的想法需要优秀的技术支撑才有可能变成现实。这不仅需要理解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还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达到真正习得专业技术。如何达到创意与实践能力合一,要在三个重要方面进行改革设计:第一,核心技术内容的确立与严密翔实学习计划的制订;第二,教学环境的准备与技术学习实践规划的实施;第三,建立与企业的关联,增强学生现场经验,弥补学校无法达到唤起学生真情实感的弊端。从思想水平、到实践能力、到社会体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们可以在实训室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实现从创意设计构想到设计实施技术问题的解决,再到企业现实理解,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链接。
在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难以解决的是第二个方面,如何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来支撑创新设计的实现,真正达到具有专业实战能力,改革课程设置尤为重要。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以点概面,容易顾此失彼;全面学习,容易浅尝辄止,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经过反复的课程实践研究,每年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实践教学应尽可能覆盖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对应该阶段学生的应会能力以及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与应用。二是课程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并根据学生特点呈现一定的差异化内容。同门实践课程中的几个项目之间,不同实践课程中的项目之间,尤其是关联性较密切的课程,如如何将二维设计图纸转换成三维造型产品的问题,必须在实践方法、实践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既考虑差异性,又不忽视前后的联系性。唯有如此,才符合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中能力得到渐进式的提高。三是小组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与整班合作完成的项目相结合。小组独立项目相对灵活,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侧重强化训练,便于学生较短课时内掌握,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并使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整个班级大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更能训练学生整体宏观思考与把握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大型设计实践,体验较大空间范围和复杂场地情况下的空间设计,真正提高社会实战能力的同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实践经验,提高应对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外,真实工作状况的了解与体验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比起企业生产一线,学校实训室体系建设滞后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第三方面企业实践。适当利用企业资源,由公司提供实习基地和教学设备,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到公司进行一定的专业实践。公司根据学生专业程度,提出实习要求,并参与制订计划,实习结束后,将学生企业实践信息反馈给学校,用以修订和完善新一年度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可采取互聘制度,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反过来,学校教师要去企业实践,实现一定程度的校企链接。但做到此点,国家应予以企业相应的政策支持。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的实训教学环境及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为创新设计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三、岗位适应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环
为培养学生毕业后能以良好的职业素质走向工作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把职业素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在环艺实训课时,首先,按照仿真的职业场所来设计教学场所,使各个实践环节都能符合生产工艺的流程,让学生不仅懂得设计,还懂得设计施工的所有环节,不仅要掌握施工技术,还要了解正确的施工流程等;其次,实施企业考核制度,要求学生把自己转换成企业员工,按时考勤统一着装上岗;最后,在教学管理上实施与岗位管理对接方式,实训前做上岗前的安全知识教育,讲究“文明生产、安全第一”“工艺严谨、动作规范”,进行“防火、防盗、防灾、防毒”八防教育,并配备八防的设备。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培养学生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保证学生能以良好的职业素质走上岗位。
四、综合素质是综合能力的素质基础
艺术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对本专业以外的各类艺术及其艺术文化的理解上,综合性的艺术理解是滋养各个设计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以拓展艺术横向学习内容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筑起专业能力长久发展的基石,适应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注重艺术理论教学,注重对历史上各艺术学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艺术的规律,理解艺术的人文内涵,理解艺术文化。重视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新动向,如每当有新楼盘开盘及成功的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案例时,要带领学生去现场参观考察,请设计师讲解当代前沿设计时尚和动向,分析新设计的创意观念及其文化表现内涵等。注重以艺术理论与相关艺术实践及市场设计动态考察分析等综合基础的积累来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与文化素养。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的课程作业及毕业设计展,促进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积淀发展专业综合能力的基础素质,寻求厚积薄发。
总之,在高职环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本教学研究侧重于设计创新能力、设计实施的实践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四大方面。通过四大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现由知识转换为能力,设计艺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技能、艺能、综合素质与社会能力并行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是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链接、逐步使人才适应产业升级的改革方向,也是教育实现为国家产业持续、稳健、有序、高质量发展而培养人才的教学改革探索。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6月1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地为信息时代所替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高等教育学要向新时代人才需求方向不断努力,高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为我国社会现实需求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