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教育生态观的高职院校技能竞赛

2014-04-17蒋新萍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因子

蒋新萍

一、高等职业教育生态观的内涵

1976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L.A.Cremin)首次从教育科学研究新的视角提出教育生态的理念。他提出要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与机制,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动态观思考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不断提高教育效益,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成长。教育生态理念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生态观是一种“深层生态观”,强调以一种生态视角、态度、原理和方法来思考、理解和解释复杂的高等职业教育问题,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内部结构的协调,即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包括人、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其时空分布等构成的一个相当复杂的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二是外部环境的优化,即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优化;三是资源利用的有效、合理配置,以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四是机制运行的灵活,要建立既有利于激发内部活力又有利于保持对外部变化反应灵敏的管理机制;五是人才培养的适用,通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生态观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对技能竞赛的启示作用

1.技能竞赛的生态发展危机。技能竞赛即技能水平之间的比拼。《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定期开展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要求。实践证明,技能竞赛是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加强校企合作、办出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如果把技能竞赛看作一个具有生命体意义的实物,我们就赋予了技能竞赛一种生态属性,生态化的技能竞赛是能够满足学习者需要、社会需要,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吻合的技能竞赛。但是,对技能竞赛把握不当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主要是片面追求技能竞赛成绩,唯竞赛而竞赛,单纯地为了竞赛出成绩投入大量资源却只有极少数师生受益,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教育的不公平。究其主要原因是陷入了不遵循教育生态理念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没有把技能竞赛放在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进行良性循环设计与实践的误区。

2.限制因子定律。赖特提出的限制因子定律是如果生态因子较为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生物最大忍受度,这类生态因子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即限制生物的正常成长。限制因子定律是高职教育生态观研究的基本原理。在技能竞赛的开展中,如经费因子是技能竞赛生态属性的能量基础,一旦能量低于基本的需要,就会限制竞赛的规模和质量;竞赛的相关政策与制度都直接影响技能竞赛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制度因子也起关键作用;技能竞赛中涉及各级各层的教育人员,他们的观念正确与否将产生不同的结果。经费因子、制度因子、观念因子等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所以我们要发现这些限制因子,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分析和解决限制因子,将限制因子转变为非限制因子。

3.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的小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人为能力控制的生存环境,一旦失去人力的控制,花盆内个体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花盆效应削弱了高职教育生态个体或群体的生存能力。目前很多针对技能竞赛的学习环境是由教育工作者共同设计的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封闭环境,由于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与生产实际存在脱离,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存在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如果把技能竞赛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那么其生态系统应该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互动的动态开放系统。

三、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生态化设计与实现的对策

1.以技能竞赛引领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通过技能竞赛创设校企合作环境,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岗位与竞赛项目对应的岗位对接,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合竞赛项目的规格要求。如引进企业的规范确定技能竞赛的规则,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企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比拼,大大增强了技能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对学生正确认识企业技能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逐渐形成一种技能操作的企业规范。同时将行业内最新技术发展和企业最新人才规格需求融入竞赛,使学生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这将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通过技能竞赛引领技能教学和管理水平,将技能竞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竞赛组织与教学过程组织相融合。组织技能竞赛,从方案制订到每一个细节的落实都需要很多部门密切协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每组织一次技能竞赛就是对学校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和工作执行力的一次有效提升。通过技能竞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合理选取技能竞赛项目作为教学项目,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有效推进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2.以技能竞赛规范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型人才。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技能竞赛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要求、方法要求、资源配置要求、评价考核要求规范职业技能培养,逐步形成以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能力的达标、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成果的展示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3.以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必须建立在日常教学的阶段性常规竞赛基础上。在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中,要把竞赛贯穿始终,将竞赛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拓宽师生受益面,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把技能竞赛当作阶段乃至学段对学生学业成果的检测手段,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并在此基础上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院、省级乃至全国的专业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惠及全体师生,真正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4.以技能竞赛营造校园技能教学文化。为营造人人有竞赛、层层有选拔的技能竞赛氛围,高职院校应对技能竞赛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让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的参与,形成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育人氛围。笔者所在的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的“建军杯”专业技能竞赛节就是很好的例证。学院以杰出校友、新世纪全国首批7个“能工巧匠”之一的邓建军名字为竞赛节命名,号召师生以邓建军为标杆,厚德重技,在活动中深入开展各个层次的技能竞赛。如各系开展的各专业教学分组竞赛实现参与的广泛性,学院开展的院级专业技能竞赛实现比、帮、带效应,省赛、国赛前的晋级与备战赛,实现优中选强。通过建军杯专业技能竞赛节平台,形成了学院技能竞赛制度和良好的竞赛培养选拔机制,实现了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化工作的转变;由个别选手到面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直接步入企业的桥梁、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院参赛选手多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参与竞赛的热情与信心,提升了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特质和灵魂,技能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层次的有效途径。但必须避免就事论事、为赛而赛,要将技能竞赛放在高职教育整个生态系统内设计,通过技能竞赛有效激发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各构成因子的活力,建立科学的赛前训练和选拔体系,实现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形成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使学校在较高的发展平台上高质量运行。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竞赛因子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