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4-04-17王立芳方茁厚
王立芳 方茁厚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近年来在我国开始引起重视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在搜集资料方面优势明显,能有效弥补一般性、研究性学习缺乏指导学生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和资料取得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探讨了将质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性学习策略,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试图找出质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和方法。
一、质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教育部“05”方案特别强调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其成长环境不同以往,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加之西方价值观念的作用,使得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对待现成事物常常有意识地进行质疑,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理解事物。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教材部分内容陈旧、主流价值观教育在适应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有些脱节;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在适应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上尚有欠缺。用陈旧的内容和灌输式的方法对变化了的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为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90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尝试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希望通过创设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非单纯的倾听者和接受者,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确实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任教高校随机对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同这一教学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模式比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新颖,更吸引眼球;多数学生也表示愿意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还谈到其中的收获,比如锻炼了胆量,学习了制作PPT,与同学关系更融洽了等。
然而,研究性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与预期还有不小的距离。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布置任务,而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草草点评甚至不予点评,学生的所得所获将十分有限,学习和研究的参与积极性将受到打击,最终导致研究性学习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遗憾的是,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类似的现象。笔者从期刊网检索的相关文献显示,许多关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状况表示忧虑。
究其原因,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不了解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了解如何选择研究问题以及展开调研。笔者在与学生交谈时,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希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得到教师全过程的指导。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目前多数教师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能力。质的研究方法可作为合适的载体,将改善这一状况。
质的研究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学界也被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和“定质研究”等。质的研究,从字面上容易被解读为对事物本质的研究。这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什么研究方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认识事物本质。在质的研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研究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象本身的理解。质的研究借鉴现象学的解释主义(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注重在自然环境下,深入实地展开调查,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观察等收集资料,对特定人群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进行解释。借鉴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以做社会调查的方式,学习某一问题、现象或理论。当学生像研究者做研究一样深入研究现象中,与被访者进行访谈,深入观察社会现象,从而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当学生从自己的调研中证实某一理论或书本上某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时,他们才会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
二、质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质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优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质的研究方法十分宽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的进程都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多视角,与质的研究的宽泛性特点相一致。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非常宽泛,她甚至将其比作一把大伞,似乎什么都可以放到大伞下面。林肯(Y.Lincoln)和丹曾(N.Denzin)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质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和超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人口学、心理学和体育学等很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并尝试使用该方法。在具体研究问题上,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尝试以质的研究方法解决不同学科的问题,笔者在期刊网检索“质的研究”,发现质的研究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临床心理学、比较教育研究、学校体育研究、网络协作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幼儿语言教育、高职教学、辅导员工作、远程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等许多领域的应用都为学者们津津乐道。这表明质的研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多学科、多领域被证实有效的质的研究方法,必然适用于包容性强、时代性显著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2.质的研究较为适合在微观层面对小样本进行分析,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型调研要求。按照质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需要深入实地,对研究对象展开访谈,若想要较为细致、深入地掌握研究对象的情况,需要与研究对象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只有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研究对象才会敞开心扉,详细告知研究者其真实的信息。而且由于质的研究方法均采用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访谈的进程具有许多不可操控性,需要根据研究的进程不断调整访谈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质的研究样本一般较小。于是有统计学和人口学背景的一些学者质疑小样本研究的推广性。派滕(Patton)恰恰坚持小样本研究带来研究深刻和详尽是质的研究最大的优势所在。笔者赞同派滕的观点,质的研究的长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解剖麻雀获取的样本虽然小,但是样本过大容易产生由于调查不太可能深入而影响其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的问题。质的研究方法小样本式的研究恰恰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门课程教学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调研,样本一定不会太大,时间和精力都不太允许,而针对小样本深入细致的调查,从中获取的直接知识,却足以让学生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一观点。
3.质的研究常常使用访谈、观察和收集实物等方法,可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中的资料收集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仅将现成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应该借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一种思维方式。为此,教师常常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调研,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解“社会公德”时,让学生以校园环境、公共教室占座等为题,展开小型调研。收集什么样的资料,如何收集资料,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质的研究恰恰擅长调查研究,认为访谈、观察和收集实物都是获取一手资料必备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初步掌握这些方法,相信在小型调研的过程中必然会收获颇丰。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从研究问题的确定、调查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到资料收集都有详细的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确定研究问题。将质的研究方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首先需要选择研究问题。在质的研究中,研究问题一般是比较开放的问题,质的研究倾向于选择独特的个案研究问题、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而不太常适用概括性问题、推论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比较性问题。相对后者,前面这些类型的问题往往不急于寻求结论、是非判断,问题本身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思考问题方式。
质的研究非常注重选题,一个成功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质的研究中,研究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先确定研究对象,好似先打开一张地图,然后以开放、灵活的态度从地图上逐步聚焦研究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时,教师只需确定研究范围,而非指定研究问题或者将题目拟定好,要给学生以较大发挥空间,主要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确定研究问题。选题范围具有开放性,便于学生以最富有感知性的题目为突破口。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曾以1840~2013年为范围,选取家乡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历史遗迹或纪念场馆等这些既是学生兴趣所在,又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选题为研究范围,并对学生的选题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该范围内自主确定研究问题。
2.进行调研前的准备。确定研究问题后,不能急于让学生展开调研,需要让学生适当掌握调查前应该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多少可能会影响到调研的效果。
首先,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即抽样。由于时间、精力和成本限制,可以将目标划分等级,在各等级中均衡地进行随机抽样。教师务必帮助学生将研究对象范围缩小,以确保学生开展调研的可行性。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扩大研究范围,比如在对一个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时,请他帮忙介绍其他调查对象,使调查样本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
其次,质的研究方法认为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研究者不是冷冰冰的研究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学科背景、受教育程度等都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与传统范式排除或者忽略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质的研究强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尊重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并把它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所以,在调研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一问题。但主观因素不一定总是会影响研究的客观性,也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良性影响,比如调查校园环境维护、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等问题时,调查者的学生身份使其与研究对象没有距离感,可以很快与研究对象建立融洽关系,并能迅速抓住问题的焦点。
最后,质的研究认为研究结果不仅受到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在研究中,研究者将以局内人或者局外人的身份存在,比如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时,研究者就是局内人,而研究中国养老状况时则是局外人。作为局内人,感同身受,但是也容易产生“云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扰;作为局外人,进入现场的难度就会大些,但是由于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往往看得更清楚。可见,两种身份各有利弊,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适时把握好自己的研究身份。
3.搜集资料。质的研究常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是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
访谈是质的研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与日常交谈有很大不同,访谈的目的性很强,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双方都时刻围绕访谈提纲进行交谈。与日常交谈形式、动作、场合都比较随意不同,访谈大多数情况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坐下来,然后开始正式谈话。甚至在访谈中,交谈双方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访谈者主要提问,被访者一般只回答问题而很少主动发问。质的研究通常不采用封闭性访谈,而选择开放型或半开放型访谈形式。也就是说,虽然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也制定访谈提纲,但那仅仅是大纲,起到指导和线索的作用,将随着访谈的进行随时发生改变,而非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字不差地提问。鉴于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非常灵活,对于在访谈中如何提问,对被访者某个观点如何进行追问,访谈中如何掌握倾听的技巧,对被访者的话如何适时进行回应,质的研究都有相应的方法。
观察是质的研究中另外一个常用的研究方法。在质的研究中,观察的方式在不同阶段通常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般在观察的初期,研究者通常采取比较开放的方式,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现场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观察。在对观察的整体现场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之后,开始向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聚焦。如何确定观察内容、对观察到的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做记录、采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记录,质的研究也有相应的方法指导。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实物分析应用得也比较广泛。所谓实物包含了所有和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制品、物品等。之所以重视实物的搜集,因为质的研究认为实物是一定文化情境中特定人群所持观念的物化形式,有时比语言更具说服力。
总之,质的研究方法适应性很强,应用比较广泛,在解释其他学科的研究难题上已取得不少成效。将之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完善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因此,笔者也期待更多的学者同仁关注质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