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4-04-17李梁
李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意义重大。笔者结合在土建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指示和精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构建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现阶段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把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纳入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因此,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在知识和各种信息逐步占据重要地位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追求知识的中坚力量,进行创新和创业的欲望日益强烈。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和舞台,以其独特性来实现创新。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坚持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
目前,我国的经济领域日益重视知识的作用。企业要想实现理想的发展目标,更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断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尤其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劳动者越来越注重自身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根据《中国建设报》公布的数据,2010年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达12930.15亿元,同比增长22.18%,从业人员572.50万人,同比增长3.80%。江苏建筑业把推进建筑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五大基本任务之一,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逐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90%以上逐步跌至2009年的74%。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也导致高等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突出。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而发达国家大概在2005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6%。①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匮乏但需求量不断提升,这也说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较低的状况。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高校应该注重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两方面的紧密结合,逐步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率。此外,我们还要多方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工作岗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和培养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最早由哈佛大学实行,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一套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有“创业教育之父”之称的蒂蒙斯认为,一些功利性主义教育是在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学校教育不同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培训教育,更与“企业家速成教育”存在很大不同,其本质应是一种为“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的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蒂蒙斯的这种前瞻性创业教育理念,实质上是一种面向“创业革命”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教育创新。
美国ABET针对21世纪新型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②:一是将科学、应用数学及工程等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二是在设计、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方面逐步提升的能力;三是把握整体或系统的能力;四是进行多方面训练的能力;五是在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方面逐步提升的能力;六是深化对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了解;七是有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八是明确工程问题与环境及社会的相互关系;九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十是掌握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十一是培养运用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0年6月6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可见,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并能有效利用资源进行创新创业,进而取得一定的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创新创业性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二是要具备准确、敏锐的观察力;三是要有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四是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应用型为主的高等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在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从而既能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又能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这也是将高校中的技术和知识更好地转化成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探索
针对当前建筑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中,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校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为龙头,依托各类人才培养基地,搭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平台,在学生培养模式上注重突出创新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创业就业为落脚点,紧贴地方建筑业发展实际,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团结协作型、实践创新型高素质土建类应用型人才。自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基地、科普示范基地、人文素质培养基地等62个校外实训基地,与近300家建筑企业建立松散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1.依托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思想,大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我们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针对土建行业的特点,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掘地方创业教育资源,建立各类社会创新实践基地、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各类实践教育基地和建筑施工现场,与部队官兵、建筑施工一线工人以及社区工作者等进行交流沟通,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和职业需求,树立职业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激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机会,夯实专业基础,做好就业或创业准备。
2.以学科竞赛和科技训练为重要抓手,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学科竞赛是拓展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将学习的兴趣融入日常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被认为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为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初步形成了“学科竞赛—科技训练—培训就业”的学生教育管理特色。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和积极申报学校的创新创业基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以及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为:讲诚信,勇于挑战困难,善于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法律意识,具备把握机遇的能力。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因此,要在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训练的同时,积极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定期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和职业化培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知恩感恩等人文素质,重点要进行团队意识的培养。
4.依托科普示范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学校要想让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多方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外,还要具备鲜明的发展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徐州市作为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对在学校、社区和军营等人口密集区域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建立防震减灾应急防御体系,非常重视。学院于2008年先后建立了徐州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及防震减灾志愿者站,并以此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形式,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参与防震减灾志愿服务,定期扎实开展“三进”活动即进军营、社区和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系列科普宣传活动以及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不断深化与徐州市地震局、徐州市城乡建设局的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广大市民和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师生的自我防范能力,还培养了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有力提升了大学生学好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5.依托实习就业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习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共建立了40余个紧密型学习实践和人力资源共享基地、近300个松散型学习实践和人力资源共享基地,为学生广泛搭建实践实训平台。学校紧密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广泛与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亲身感受创新氛围,增长创业才干。学生通过在国有大企业的实习,不仅系统了解大型建筑企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岗位等特点,还可以认识大型建筑企业的技术革新、创新以及设计、布局与管理的新理念,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通过在民营企业的实习,深入了解民营建筑企业的创业、发展与壮大过程,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此同时,学院还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一方面,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参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教师积累真实的工程经验,并应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的需求。
6.实行“一书多证”制度,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学院设立江苏省唯一一所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性基地——“职业能力”培训实践基地,并积极加强与省、市建设主管部门的联系,建立系统内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大多数学生毕业前经过培训,获得建设主管部门的认可,具备了毕业即上岗的要求,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与肯定。针对本地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推动了建设行业的发展。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球信息化时代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必备条件。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也有利于培养国家的创新能力。
我们建议: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应用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成才之路。二是要科学、准确地定位,突出地方院校办学的应用性特点,突出土建行业特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土木行业领域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满足地方建筑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促使学校和学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三是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力推行个性化教育,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注释]
①王又军.从就业市场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54.
②邹纲明,关志强,李润,等.化工工程教育改革与“大工程观”[J].化工高等教育,200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