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4-04-17邹娜李娟
邹娜 李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教育部及各高等院校均提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国家对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院校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十二五”期间,各高等院校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要结合本校特色专业及学科实践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人才。
一、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起,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密切关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也更加深化。教育部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体系和基本要素。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200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主题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集体采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说:“培养各级各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这次规划纲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因此,在规划纲要的多个部分都涉及这个问题,特别是提出要通过改革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院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制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立足国内。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各高等院校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以满足国家对紧缺人才和特色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创新,要基于本校的特色专业及优势学科,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在办学机制和培养目标上取得突破,实现本校在办学方面的全面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各高等院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奋斗目标,努力使大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人才培养随之成为各国高等院校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高校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通过了解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总结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1.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况。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的是美国。由于各国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各国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各具特色。国外创新人才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模式:(1)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通才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它提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社会实践的结合、科学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的结合。(2)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型、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法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创设了相应的学习环境,使创新人才在一个充满动力竞争机制的平台上成长。(3)以英国为代表的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英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导师制,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学方式采取讨论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4)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官学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政府主导,通过高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由工业企业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保持高校与科研单位的直接联系,以“工业实验室”为主。综上所述,各国高等院校都基于国情和自身的实践,不断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1)在高等教育观念上,普遍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模式。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外高等院校明确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本质要求,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根本任务。早在20世纪初,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探索问题的兴趣、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推进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学生仅仅具有专业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希望通过创新来创造自己的未来,那么就必须鼓励学生学会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2)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上,侧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国外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使学生掌握和吸收丰富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日本,高校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不分专业和学科,共同进行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由高校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培养;在法国,学生进入高校的前两年也要进行基础学习,通过多学科教育和培养,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德国也将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分成两部分进行教授,大学的前两年不分专业和学科,都进行相同基础课程的学习。(3)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与政府、企业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的任务,还应注重与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例如,美国高校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和创业,通过让研究生担任研究助理和助教的方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本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注重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并通过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等形式保持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三、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结合国情,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探索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树立创新型人才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基础。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树立创新的理念,摒弃传统的观念,从而确立创新型人才观。在学科专业设置、学制、选课方式等方面,根据学生需要,尽量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使创新教育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和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激励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识教育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需要。通识教育用英文表达是“general education”,有学者把它翻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自从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教授帕卡德(A.S.parkard)首次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建立联系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国外大多数高校采用通识教育模式,我国的一些重点大学如中山大学2009年采用“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实施通识教育。21世纪最重要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要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国际化的创新人才,使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实践平台。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实践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部分高校为学生设立创新学分,开设科研创新基金,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部分高校的实践平台建设主要依赖高校本身,很少借助企业的帮助和支持,由于资金限制,创新平台建设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实践的形式化色彩较重,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课题也大多由学校自己设计,不是来源企业的实际需求,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的平台。应该说,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平台。因此,切实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由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成为当前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