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17曹令秋秦琼
曹令秋 秦琼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达到700万,占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总数的51%,并且与高校生源扩招保持同步。从发展速度来说,2009年高职高专的招生数量比前一年增加了12%。截止到2010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超过两千所,907所本科全日制院校中设置了791所成人教育学院与高职技术学院,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无论从在校生人数还是毕业生人数来看,高职教育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我们必须归纳总结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经验,努力研究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保证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育定位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类型,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旨在培养从事社会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我们将每项专业技术分成生产管理经验、科学技术知识、技术主体与技术管理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明确人员应具有的技能。技术层面越高的岗位,需要科学技术与技术管理经验的比例也越高。现代高职教育属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高职教育是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类型,存在于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等多种层次的高等教育中。
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由于在理论层面模糊不清,因而导致其在实践层面也模糊混乱。有观点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以非学历为主的教育模式;还有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包括除全日制本科教育之外的全部非基础教育部分。这些观点反映出当前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差,认为“高职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种理念定位不清的现状,严重损害了高职教育的形象,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我们只有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基础上,明确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才能制定正确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模式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所做的一种抽象而简约的描述。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体现出普通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也存在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类型的个性化特征。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属性,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依靠现代教育思想的引导,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组织活动形式,具体内涵包括:第一,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教育思想,汇集了教育主体对职业教育的理论认知,主要包括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及相关研究学说等。第二,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社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体现出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客观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第三,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多种人才培养活动,包括高校的专业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虽然开展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现代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机制以及非课程教学培养渠道等多方面的特殊性。第四,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组织运行方式。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因素聚集而成的群体劳动成果,如何在各要素之间以及学生群体之间开展有效的活动,体现不同的模式规律与风格特征,决定了工作效率的高低。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仍沿袭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专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缺少针对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教育观念,使得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只是片面掌握了理论知识,不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知识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我国高职院校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符合现代知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对现代市场的反映灵敏度不高,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岗位对新型技术及人才的能力需求,缺少科学有效的检验机制。在课程结构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简单挪用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据现代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难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的特点。这些问题导致了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技能培养的效果较差
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实践训练的硬件方面难以满足实际的办学要求。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实验设备,且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学生难以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高职实训教学没有实际内容,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脱节的情况。多数高职院校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不能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课程同步进行,甚至只设理论课程而没有实践课程,没有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原则,使得高职学生难以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与方法滞后,难以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师中心制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性,没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合作的方式来研究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同时,教师很少采用现场指导、顶岗实习等新型教学模式,也不能科学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使课程直观形象化,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抽象死板,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以现代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
现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实现就业为最终目标,因此,要根据当前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工作岗位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
1.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专业,并进行适当的专业调整。要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缩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以实现专业技能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观念,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制订教学方案。同时,高职院校必须高瞻远瞩,针对当前市场人才需求量虽少,但发展潜力较强的专业领域,提前设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发展需求。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专业课程教学的配套设施,保证实际教学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
2.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改革现代教学制度,并且在有利于人才就业的基础上,运用固定学制或弹性学制的方式开展教学。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高职学生可以与企业提前签订就业协议书,在校期间按照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完成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可以顺利开展工作,实现学校与岗位的无缝对接。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让企业迅速引进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学年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对高职教育尤其如此。高职教育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技能,仅依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新时期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引进学分制度。这种模式能够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学生在不同专业课程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应个性发展,提升专业技能,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另外,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高职院校教育要转变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训练内容结合起来,必要时甚至可以将课堂直接搬到工厂、企业,让学生可以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
(三)高职院校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国内尚无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有十二年以上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参与一定社会实践的个体,可成为“双师型”教师。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等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需要具备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即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我们要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发挥院校实训基地的作用,将教师实践技能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具体来说,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进行继续教育或合作参与开发项目、参与课题研究等,从而实现对教师全面素质的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管理层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与质量观念,将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保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努力探索出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