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4-04-17曹砚辉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活动

曹砚辉

(广东医学院社科部,广东东莞 52380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不少师生的眼中,等同于社会实践,比如“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义诊义教等活动,这是对它的狭义理解。广义上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开放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它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并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都应纳入实践教学中来。根据教学的时空环境,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思政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影视欣赏等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校园实践教学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与思政课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他们思想修养与科学素养,如校园辩论赛、专家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教学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网络实践教学模式又称虚拟实践教学,是以网络为平台,在仿真环境中全方位模拟生活实践,它有效地缓解了资金、安全等压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它的存在具有客观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理论依据

实践来源于认识,又高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可以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列宁同样注重实践,他告诫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们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死记硬背;否则,“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小册子里的东西,那我们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4]。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育学理论依据

理论教学是思政课的基本形式,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长期以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由于教学内容枯燥、忽视学生的个性及主体性,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及其载体多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主张,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传授道德知识,而应该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非常注重生活实践,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5]。实践教学突破了理论教学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理论内化为德性,做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认真实施“05”方案,尝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学生人数多、时间、场所等因素的困扰,实践教学还不理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单兵作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学属于教学系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属于党政系统,条块分割,两者各自为政。尽管目标一致,但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往往是思政课教学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党政部门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井水不犯河水,无法形成合力,大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即使在思政课教学系统内部,由于缺少统一协调及相互配合,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也是单兵作战。像观看视频影像资料,经常是“纲要”看完了,“概论”课再看,甚至其他课程又看,使得实践教学内容出现或多或少的重复,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真正提高。

(二)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

实践教学如同理论教学一样,教学对象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但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实践经费的紧张、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等原因,思政课教师指导的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活动只能选派部分学生参加,多数学生没机会参与。比如,将暑假的社会实践的小分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组织学生紧扣社会热点,深入农村、企业等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但面对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则缺乏相应的措施,流于形式主义。这种以点代面的现象是违背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其规律的。

(三)形式缺乏多样性

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分专业,不分年级,没有把实践教学的导向性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另外,由于诸多客观因素,有些高校往往把实践教学的模式局限于一两种形式,最常见的是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或指导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导致学生真正愿意参与的不多,大部分应付了事,完成任务而已,实践教学的效果无法充分体现。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树立大思政的理念

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看法。它把“以人为本”作为哲学基础,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法育人”作为方法论。“大思政”的“大”体现在:一是大目标。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从短的目标即知的层面扩展到长期目标,即知与信相统一并落实于行的层面。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知”,更要“信”,并最终落实于“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大课堂。将教室移到农村、厂矿等整个社会,将教学活动从课堂内移到课堂外,使学生从书本走入社会。三是大队伍。将单一的思政教师扩展到党团干部、学生干部队伍等,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在组织架构上,高校应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大思政”,由校领导亲自主抓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每年在新学期召开会议,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每个学生在校的几年期间都要按照规划接受不同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短期安排则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依据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确定本学期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吻合,这样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会更规范。

“大思政”教育观,有利于解决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合力,产生“1+1>2”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可惜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它们进行整合,而是分头进行,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分布在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中。

在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需要不断及时更新与补充新的视频资料及案例材料,紧密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设计上把握好实践的主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尽可能把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体验。清华大学这几年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新模式,思政课教师在实践课前充分调研,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意愿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推崇。

校园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校史馆、党建、团建、社团及主题教育活动来开展,发挥教育的合力;可以结合学校内的小型专题调研活动来进行,提高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

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体验社会。高校要主动地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基地沟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参观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突出教育的主题,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同时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各部门要相互协调,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联合组成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与跟踪,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网络实践源于现实世界又高于现实世界,通过创造虚拟环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社会热点问题、网络事件进行分析与探究,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实践教学经费、时间与空间等瓶颈问题。具体而言,它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虚拟实践教学网站。建设思政课各门课程的专题学习网站,设立教学材料、在线学习、视频资源、互动平台、实践成果展示等栏目。二是网络体验型。学生根据实践任务,在虚拟目标空间中进行参观访问,如网上体验“二万五千里长征”。三是网上调研型。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网上调查,进行分析形成报告。四是网络建构型。师生运用网络技术,围绕思政课理论知识及相关热点难点问题,制作专题网页、电子书等。

(三)因材施教,创新形式

邓小平同志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6]“精”即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结合热点与难点,阐述与学生实际相关的理论。“管用”就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认知方式、知识储备等原因,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求会不一样的。即便是相同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其需求也会不一样。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改革。分层教学模式的前身便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其理念基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等差异,划分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不同的年级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内在需求,因此,实践教学要坚持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在不同的年级开展主题不同的实践活动:在大一新生中可以在学校周边附近进行勤工助学为主的实践活动;大二进行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三开展见习就业为主的实践活动,学生结合专业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四主要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必须融合专业元素,结合专业特色,服务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研究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深入挖掘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对于艺术系的学生,由于审美意识较强,可以突出专业优势,利用唱歌、绘画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可以通过摄像摄影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对于文科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可以采取辩论或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记录社会生活;对于医科学生,由于拥有独特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医学生宣誓仪式、走进社区医院或养老院等形式,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中南大学非常注重每个院系的工作特点及专业特色,早在2001年就在各二级学院中共建立了22个德育示范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基地,成效显著,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比如,在外国语学院建立了社团文化示范基地,在湘雅医学院建立了医德医风教育示范基地,在化学化工学院建立了尊师爱老教育示范基地等。

总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7]。思想政治理论是否入脑、入心,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实践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运用理论,阐析社会问题,将理论内化为信念。然而,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及其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只有这样,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成才。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8.

[4]列宁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5]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7][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71.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