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

2014-04-17拜文萍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高校学生主体

拜文萍

(南通大学 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榜样,学生干部除了应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外,他们还协助老师管理学生事务,配合学校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是沟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培养有担当、有主动性、有服务意识、有能力的学生干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从主体性视域下切入研究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增强和提高学生干部的自立意识与自主能力,塑造学生干部的主体人格,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人的主体性和高校学生干部的素养

主体性是衡量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将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为其核心范畴和重要内容。在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一直将人的主体性培养视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坚持认为培养人的主体性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特性。与被动性、盲从性、依赖性、消极性相反,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自主性,说明了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对对象性事物或活动有自觉意识、明确目的和积极的态度,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主动通过外部世界的关系获得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方式去实践。同时,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支配、自我控制,扬弃盲目依赖和受动性,积极响应外界的变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的独立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碍,抗御各种有碍于教育学习活动的消极、负面因素,能独立运用已有知识、实践经验自主选择并有意识地行动;独立性最大的特征是反对无意识地接受知识灌输,反对一味地听命他人支配而缺乏独立思考,反对过分依附他人而欠缺独力行事的能力。在独立性的彰显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如果说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对对象性活动的选择和加工,那么创造性则是对现实对象性的一种超越,是学生在自主意识和独立行动的基础上,不断去探寻新知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当学生通过创造性活动以实现自我价值时,其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将得到充分的显现。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因此,除了应具备新时代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应该具备主体性方面的更高要求,如服务理念、责任意识、领导能力等。首先,学生干部应该树立服务理念,这是学生干部主体性的根本体现。服务者是作为学生干部最根本的一个角色。因此,服务于同学、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校是学生干部应具有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主体性视域下的学生干部应自觉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并树立服务理念,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积极主动为老师同学服务,尊重和关爱同学。使自己日渐成为同学信赖、信服的群体。其次,学生干部应具有责任意识,这是学生干部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工作认真、踏实,考虑事情全面周到,对涉及同学利益的事情丝毫不怠懈;积极提高自身的学业和工作水平,熟识上情,掌握下情,真正做到“上达下传”;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工作方式,确实承担起学生干部的职责。最后,学生干部应具备领导能力,这是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实现条件。学生干部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领导能力应尤为突出。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主要表现在能艺术地处理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工作与学习等之间的关系;具有沟通、组织能力,善于团结别人、善于与他人协作,具有合作精神;富有个人魅力和具有号召力,敢为人先、富于创新,善于接纳并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善于运用思想理论引导同学的思想政治发展。

二、主体性建构: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路径

教育作为一种“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1],必须以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作为其逻辑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面对目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大主体性教育,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学生干部主体的价值需求,通过良好的教育平台提高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意识和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中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目标。

1.承认与尊重: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学生干部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学生干部的主体地位是主体性教育的前提。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在角色定位中,学生干部是教师的左膀右臂,在功能定位中,学生干部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干部就是教师教育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恰恰相反,主体性教育坚决反对以工具理性为目的的物本教育,它提倡以价值理性为目的的人本教育,即将学生干部视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着自己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应从“育人”理念出发,关注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成长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干部的自主选择权和话语权,通过关怀渗透而非灌输说教来影响学生干部,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干部的主体精神和自我意识,从而转化成“他者”教育为自我教育,让学生干部自觉、自主培养自己的主体性,真正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

其次,要建立教育者与学生干部主体间性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一直把教育者当成唯一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和管理的客体对象。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定位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只能消极应对、被动处理。因此,主体性教育要破除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教育者与学生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代表和精英,建立教育者与学生干部主体间性的关系更是势在必行。在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中,教育者要转变“我说你听”、“我讲你执行”的服从、命令方式和“权威—依附”关系,要以民主、平等、合作为原则,与学生干部建立主体间性的关系,树立交互式主体教育的理念。所谓交互式主体教育,是“以尊重和确认学习者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教育者主导性主体和受教育者发展性主体的双主体协同交互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教育。”[2]也就说,教育者不再以权威者和授业者自居,而是以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角色与学生干部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尊重学生干部的话语权,认真听取学生干部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干部增强自主意识和大胆创新,为教育管理工作献计献策。教育者对学生干部的尊重、理解并由此达成的共识和共享,无疑可以为培养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思维和意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搭建学生干部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和平台。在现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教育者必须适度放权,提供学生干部主体性萌发与生长的土壤以及搭建学生干部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和平台,给予学生干部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学生干部通过自主思考、创新性开展工作而获得自信,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具体来说,一要信任学生干部。教育者要充分相信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抓大放小,大胆下放权力,让学生干部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展管理工作和组织活动。二要制订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既让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中有章可循,也为学生干部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责权关系的明晰化有利于学生干部自觉地承担起责任,尽力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把工作做好。三要宽容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还处在身心的成长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犯错误,教育者应本着关爱学生、助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严格要求学生干部,但同时也允许学生干部犯错误,并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其改正,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与建构:努力培养学生干部主体性意识和能力

人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教育、实践等创设出来。高校学生干部正处于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切实激发和培育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意识、增强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

第一,实施主体性教育,培育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是人自觉自在活动的前提基础,高校要进行积极引导,切实加强主体性教育,激发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性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并把这种教育常态化地,不断激发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树立起自我的理性认知、角色定位以及正确评价,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生工作和个人发展中实现自身主体价值。

第二,提高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心理素质,完善学生干部的主体人格。作为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学生干部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较坚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强的奉献精神。因此,高校需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干部提高政治素养和辨析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干部的思想动态,积极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引领工作。在做好思想引领的同时,高校还要关注学生干部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要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又要服务好同学,既要出色完成学习任务又要做好学生工作,既要事事作表率又要面对许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干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学生干部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和宽广胸怀,拥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保证学生干部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学生干部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存在意义,能自觉抵制诱惑、主动克服困难,使自己的主体人格趋于完善。

第三,构建“育人”的教育和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干部的主体性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主体性能力,需要从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着手。教育培训方面,如工作方法、沟通技能、团队合作与管理、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分析判断力等的培训。在实践活动中,构筑学生干部的创新、统筹等实际工作能力。这主要有两方面的思路:一是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干部参与进来,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增强自我认知能力,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内在动力;同时,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学习工作能力,从而促进主体性能力的提高。二是高校应适度地退出一些管理空间,如尝试让学生干部参与学校学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如允许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提出建议并自主行动,如鼓励学生干部打破常规创新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干部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强化和增长,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

3.保障与激励:建立有利于学生干部主体性发挥的长效机制

建立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机制。高校应着眼于学生干部主体价值需求,建立素质培养机制,通过明确的培养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理论素养和强化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参与相结合、阶段学习和长期培养相结合、有针对性和内容全面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可持续性地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机制是学生干部发挥其主体性的条件和保障。

建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学生干部主体性有效发挥的保障。“激励机制是建立在学生干部工作动机的分析基础上。”[3]学生干部在不同的阶段其价值需求不一,单一的激励方式难以奏效,因此,高校应制订学生干部考核激励制度,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高校对学生干部采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有荣誉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等,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来肯定学生干部的主体价值,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责任感的生成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建立学生干部考核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使他们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工作中有所作为。因此,在学生干部管理中推行考核监督机制是一项重要举措。对学生干部的考核主要从选拔、使用、结果考评等三方面开展,确保学生干部从始至终都处于较好的主体性状态。当然,“考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考核这一手段来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并通过考核来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不作为’倾向……二是‘乱作为’倾向”[4]。监督机制则主要从学生干部的职务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关系出发对学生干部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进行督促,以此增强他们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促进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1]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4.

[2]方正泉.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J].江苏高教,2014,(2).

[3]司福利,薄建柱.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研究[J].大众文艺,2011,(7).

[4]丁文勤.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J].江苏高教,2010,(4).

猜你喜欢

教育者高校学生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