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初探
2014-04-17余国江
余国江
(合肥学院 发展规划处,合肥 230022)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要纠正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验证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续,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切入点。实践教学包括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增加和调整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构建“以能力为主线,学用一体,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和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
学期改革上,增设认知实习学期。可以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前后增加一个10-12周的认知实习学期,将现有的“8学期”改为“9学期”,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历“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感受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使学生对今后专业课学习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同时,也使学生就业工作得以前置。
教学内容上,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工程性、研究性和个性化实验。同时,依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开设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与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以及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等三类实验课程。
课程设置上,根据专业性质,开设不同课程。可以开设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也可以开设和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还可以开设独立的实验课,并把操作使用先进仪器设备作为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必修课”。在实验课程安排上,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教学顺序,不仅有理论课之后的实验,也有理论课之前的实验,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方式上,探索“少台套、大循环”模式。传统实验教学实行“多人、多台套”,不仅需要很大的设备和资金投入,而且实验教学也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实行“少台套、大循环”模式教学,不仅降低了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而且提高了学生探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管理上,实行开放式管理。要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实验室每天开放12小时以上,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进行实验。并依托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做实验,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复修正试验方案、研究现象与分析试验结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计、研究环境,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教学组织上,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为了强化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配备有工程背景的硕士生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验开发和实验教学组织。
三、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企业参与,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
可以成立由学校教授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根据专业需要聘请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兼职教授,让他们在模块化课程知识点上进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给予指导。
(二)立足实际,毕业论文真题真做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注重与工程实践、生产、社会相结合,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难度适宜,一人一题,做到真题真做(题目来自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三)外联内合,校企共建实验室
由于受资金等条件限制,应用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可以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实验室。这不仅可以及时更新和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还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推进校企双方多出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和社会经济。
(四)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实习新模式
在管理方式上,可以打破以各学院(系)和专业为建制的管理方式,建立校级综合实习基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将不同专业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到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进行分散实习,使不同专业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也有效降低学生实习对实习单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四、着力创新能力培养,统筹第一、第二课堂
(一)着眼素质拓展,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方案
第二课堂应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的作风、勇于进取的精神,拓宽视野为目标。可以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第二课堂教学应达的学分,并具体围绕科研方法训练、实验或专业技能训练、课外社会实践、竞赛等方面的教学活动项目,逐步建立一套与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系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体系,保障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二)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展形式多样活动
1.立足专业,调整活动内容。改变过去第二课堂是学生自娱自乐的状况,树立第二课堂也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理念。调整活动内容,减少单一文体活动比例,大幅度增加围绕专业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成立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总体统筹领导,负责第二课堂的常规实施、管理和考核。
2.以赛代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视课外学科活动对培养人才的促进作用,搭建课外学科活动平台,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其学习兴趣,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3.以岗代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与弱成为企业择生的首要要求。可以开展“以岗代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真刀实枪的练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学校要制定政策鼓励有科研经费和项目的教师、项目组、教研室和实验室接收优秀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加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和作品。
五、强化教师实践能力,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施教师实训计划,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为此,可以制定政策,有计划地将一批高学历且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以增加实践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让教师更真切地感受实践与教学的差距,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可靠信息。
(二)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优化实践教师结构
可以和企业建立“双挂”(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双聘”制度(学院、系两个层面聘任企业人才),引进企业优秀人才,达到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优化实践教师结构的目的。
(三)重视实验师资建设,注重实验师资培养
要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同等对待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实验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教学竞赛中享有和理论课教师同等权利,支持和鼓励实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1]余国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2]蔡敬民,余国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3]顾晓波,许玉生.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4]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