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艺术教育:机遇、挑战及展望

2014-04-17毕源红刘元芳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学科艺术

张 震,毕源红,刘元芳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4)

高等艺术教育:机遇、挑战及展望

张 震,毕源红,刘元芳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4)

高等艺术教育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办学定位不明确、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以及学术环境不够开放等阻碍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确高等艺术教育的定位,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是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关键。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结构;需求

作为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高等艺术教育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不仅为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文化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同时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大学在20世纪80 年代就率先设立了文学艺术系或教研室, 开展音乐等艺术教育[1]。为了进一步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推动艺术学科的健康发展,2011年3月2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学科门类。然而从现实情况看,高等艺术教育要承担重任,困难还是很多的。因此,明确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高等艺术教育可以抓住机遇做出哪些突破,深入分析高等艺术教育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对于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结构,实现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捷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速,文化建设的跟进显得愈发紧迫。为此国家在宏观层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如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推进文化产业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等等。随着艺术学学科门类获得独立,高等艺术教育步入了重要机遇期。

1.高等艺术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集中与统筹,提高了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的灵活度与合理性

高等艺术教育长期依附于文学门类,在争取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学门类其他学科的挤压。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自2003年开始,至2010年底,已入选本科层次国家精品课程2542门,其中文学入选236门,艺术类入选64门,仅占总数的3%(郑艺等,2012)。这个数量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实际在校人数的比例是不相适应的。它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学科的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行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用文学门类评价标准框定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推动艺术学科的健康发展。艺术学建制独立后,艺术门类在申请国家教育资源投入中,能够制定一套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及人才培养特征的评价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科优势、区域优势或跨学科学术资源等优势,合理投入和分配艺术教育资源,进而构建层次多样、特色鲜明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2.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科设置、学位授权更加自主,为适时调整高等艺术教育结构创造了条件

从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及其相关政策能够看出,国家在专业设置上赋予大学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大学寻求特色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艺术学科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适逢其时。艺术学升格既为构建更加严密的高等艺术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增强高等艺术教育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及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变迁带来的艺术形态和艺术业态的新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推动了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发挥各类院校的能动作用,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基础学科建设环境,保证各类院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办出特色。

3.艺术学学科建制独立为构建全面的高等艺术教育学术体系创设了平台

艺术学科种类多样,各种类都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并伴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各艺术种类也有共性,作为人类最特殊的文化活动,艺术创新是其灵魂,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价值。艺术想要保持勃勃的生命力,将艺术的创造性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就必须具有开放性。维持各艺术种类的单边发展模式显然不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高等艺术教育肩负培养精英艺术人才的重任,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各艺术种类的协作发展,以及凝聚艺术的精神力量,培育各类艺术人才的创造意识及能力,是高等艺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这个需要,建立起全面的高等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体系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正确解读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问题的社会根源及其规律,探寻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

4.艺术学下级学科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有助于建立以艺术学科为核心的跨学科学术群落

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长期附于在文学门类,学科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许多拥有著名艺术家的艺术院校,受评估标准的限制,难以获批原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制约着高端学术人才的培养。一些从事艺术本体研究的学者,只能在其他学科领域继续研究工作,而不得不把本专业置于从属地位。并且,由于这些硕士、博士所获得的是文学或其他门类的文凭,就业时常常引来许多误会。艺术学科独立后,艺术的各个门类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各门类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层次得到延伸之外,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跨学科研究能够在艺术学科主导下深入开展。这对引导艺术专业的学者运用社会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高等艺术教育实践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结合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需求与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矛盾十分严峻

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高等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显出来。一方面,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更趋于多元化,旧的高等艺术教育培养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和文化建设亟需的艺术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系列重大变革,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有的艺术理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各种变化。随着艺术在社会系统中的影响力增强,这种矛盾更加激烈,新问题不断涌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也在酝酿着制度改革,我国正逐步减少政府宏观调控,加强政府、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专业质量的监督和评价,根据学校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等促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管理机制的形成。可以预见,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下,生存危机将成为各类艺术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动力和挑战,而内外部环境留给各类学校的时间是异常紧迫的。

2.各类艺术院校定位不明确,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难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特色

我国艺术院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业艺术院校由于历史悠久,学科基础雄厚,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基本上扮演着“多精多能”的角色。不仅在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尽显优势,在许多新兴的专业领域也是独领风骚。但是专业艺术院校毕竟数量有限,并且受地域的限制,难以满足各地方对新兴专业艺术人才的需求。这种做大做全的办学定位,分散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对传统的精英艺术人才培养也是一种阻碍。而地方性的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高等艺术职业学院模仿专业院校办学模式,争办表演、抢搞创作,凸显出各类艺术院校办学定位模糊的问题,导致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既浪费了资源,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压力。

3.多数开办艺术专业的院校基础薄弱,专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对于大多数的艺术院校来说,破除同质化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而专业结构调整正是破冰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师资底子相对薄弱,整体的学历水平偏低,高等艺术教育仓促间扩张不仅没有带来教育资源的扩充,相反为了应对教学量的猛增,各类艺术院校大量引进同类型人才,造成师资结构严重失衡。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来看,国家正在逐步减少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微观指导,市场逐渐成为专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因此,高等艺术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各类院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特色,依据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合适的路径。这对跨学科理论建设相对薄弱的各类艺术院校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那些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道路更加艰辛。

4.学术环境不够开放,高端人才培养受到限制

在我国,专业艺术院校作为艺术学科教育、研究、创作的领头羊,基本垄断了艺术教育的学术资源。从当前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情况看,其学科设置和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以绘画、雕塑、音乐、戏剧和舞蹈为核心的“美的艺术”的概念体系上。而真正与现实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与其他学科结合衍生的新的艺术专业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则明显暴露出数量和能力方面的不足。这说明,艺术学科的研究固守精通一门的优势,而不注意增加哲学修养,不提升自己的人文科学思维修养,不努力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新鲜思维营养,是不行的[2]。单科性质的专业艺术院校,其跨学科的资源有限,而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则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的土壤,理应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现实是,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在学术研究的方向及方法上,基本沿袭了专业艺术院校的模式,从而浪费了自身略具优势的多元教育资源,在高端人才的培养方面形成了单一结构的趋势。

三、高等艺术教育的未来展望

当代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需要高等艺术教育走出“象牙塔”,更多地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那么,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就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什么,深入思考如何协调艺术学科长远的建设蓝图与现实需求间的矛盾。

1.建立优势互补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

我国专业艺术院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具备悠久的传统,这是其他类型艺术院校无法逾越的资源优势。其他类型的艺术院校与专业艺术院校争办传统艺术专业,必然引起恶性竞争。专业艺术院校应积蓄力量发挥其资源优势,在精英艺术人才培养及精品创作等领域积极探索成功之路,避免被大众化的模式蚕食珍贵的教育资源。 而其他各类艺术院校必须尽快定位,明确发展的方向,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各类艺术院校的定位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在学校内部,应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优势,了解自身的劣势,客观分析自身的发展潜力,避免层次定位的大跃进。对外部环境,各类院校应深入分析所在区域的同类学校的优势、劣势,加强区域内合作与沟通,探寻互补式的协调发展道路,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给就业带来恶性竞争的隐患。

2.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

各类艺术院校经过了合理的定位之后,培养目标及发展方向的巨大差异就会显露出来。这时,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当的质量标准十分关键。传统的专业艺术教育具有教学的“非理性化”感悟、传授方式“非语言化”、教学成果“非文本化”、教学评价“非量化”的特殊性[3]。基于此,专业的艺术教育在本科阶段要形成显著的教学成果、直接造就艺术家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本科阶段对培养未来潜在的艺术家专业基础积累的奠基作用,就将成为专业艺术院校制定质量标准的一个标尺。而更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则要不断提高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力争培养出真正能够代表民族艺术水平的艺术家,创作出艺术的精品力作。

我国非专业的艺术院校,既具有专业艺术教育的某些特征,又有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共性,完全按照专业艺术院校的模式制定标准或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量化评价标准,显然都不合适。对非专业艺术院校既要考虑其艺术教育的特性,也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应保证艺术个性与高等教育共性的融合。

3.加强高等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很深入,成就斐然。但对高等艺术教育特别是学科体系完善、质量标准设计以及具体的结构、层次管理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这是造成我们高等艺术教育结构异化、转型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对高等艺术教育应用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在高等艺术教育结构急需转型的时期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合作

艺术学科需要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经验及成果。升格前,艺术学科与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不对等,阻碍了艺术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展。这对规划高等艺术教育结构以及实现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影响巨大。也因此,艺术学界的研究者比较排斥采用社会学或教育学的应用性的研究办法进行高等艺术教育的研究。当代艺术深受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发展的影响,当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更是复杂多样,不深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便很难确定高等艺术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必须更加务实。艺术学独立后,高等艺术教育研究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能否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定位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决定了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效率,现实困境呼唤理论研究的突破。

5.优化艺术教育专业结构,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结构布局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遗留问题很多。重要的是,大多数开办了艺术专业的普通院校基础不牢,转型十分困难。从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看,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以市场竞争、淘汰的方式改善或优化专业结构正逐步推行。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来说,难度很大。高等艺术院校需要依靠理论创新,探寻特色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的矛盾继续加剧加深。

[1]程 伟.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管理,1999,(1):119-120.

[2]仲呈祥.当前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艺术百家,2012,(1):1-6.

[3]李都金.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艺术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新美术,2010,(1):85-87.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0

A

1003-8418(2014)05-0066-03

张 震( 1975—)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毕源红(1975—),女,吉林长春人,大连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刘元芳(1946—),男,上海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学科艺术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