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校区校园生态建设略论

2014-04-17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校区校园文化景观

刘 彦

(南京工程学院老校区资源规划办公室,南京21116)

高校新校区校园生态建设略论

刘 彦

(南京工程学院老校区资源规划办公室,南京21116)

校园生态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当前的运行状态,也关系到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当前高校新校区的现代化建筑和美丽的景点掩盖不了严重的文化缺失。探讨高校新校区校园生态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明确生态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以促进生态校园建设。

新校区;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构建良好的校园生态,并使之能够符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1]。

一、生态校园建设中的缺位

高校新校区环境建设的通病,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校园生态景观服务于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

大学校园最基本作用是教育教学的场所,同时,现代教育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要求高校教育向全方位教育扩展,从而使作为课堂外教育场所的校园生态环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促使人们进一步重视校园生态环境对师生隐形教育作用,将校园生态环境服务于教育的功能提到重要地位。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戴维·乔丹曾说过“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但通过高校网站图片、实地调研会发现,由于高校规划和建设者对大学校园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区别于普通园林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对具体高校的类型、传统与文化缺乏足够重视。

(二)校园生态景观缺乏对办学历史与传统的传承

高校校园的最基本作用是教育场所,因此,高校的教育精神和办学追求首先就是从高校生态环境体现出来的,这也是高校校园与其它自然景观所不同的。要使校园生态能充分体现、折射出该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成为潜移默化的实物教材,就要在规划建设中既要考虑与现实发展的适应,又要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传承。虽然国内高校在新校区规划和建设中,确有一些做到了历史文化传统较好的传承,但更多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更为侧重于所谓的时尚和超越、领先,将新校区建设作为一种新起点,有意无意对学校的历史、传统弱化,不能延续学校的精神传统,从而在新校区初建的一定时期形成了校园文化危机。这也是近年来很多院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

(三) 校园交流空间设计不合理

高校校园生态环境相对于课堂所起的作用,更侧重于学生的交流,氛围也相对更为轻松,因此,一个高校校园生态环境能否最大程度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即兴交流是其规划与建设好坏的评价标准。“只有当校园环境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2]目前很多高校在规划与建设时也安排了较多的休闲、活动空间,以促进交流,但仍存在着因追求大气和宏伟而使交往空间尺度不合理、不能满足多样性交流活动对空间的多样性要求、交流空间对学校历史积淀反映不够而导致交流空间缺少人文关怀、校园内不同功能分区的衔接相对松散而不利于即兴交流活动的开展等等问题。

(四)过分侧重校园景观的视觉感受

服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校园景观的四大职能,在具体设计时,应分清主次,坚持以服务于教学为中心,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景观的视觉、休闲、文化等功能,可以通过主题雕塑、新校园文化、生命教育等形式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但部分高校在新校区生态建设过程中过分偏好于视觉感受,强调景观的恢宏气势,使用很多现代建筑中常用的几何图案,追求对称等艺术视觉美,强调美化,而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老校区生态环境,新校区空间的人性化以及空间对校园文化的表述却显不足,难以经受推敲以及时间的考验,给人缺少内涵、空有其表的感觉,新校区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对大学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二、高校新校区生态建设策略

(一)校园景观映射、诠释校园文化以传承办学传统

每一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最初都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师生行为,从而体现办学要求和办学定位、思想,经过历史的发展,就逐渐沉淀为校园文化精神。此时,约束和推进学校师生的发展更多是依赖校园文化精神。这种沉淀的隐性体现方式和传承方式之一便是凝聚了前人思想闪光点的校园景观,这些校园景观让人在无意中就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气息。因此在老校区扩建新校园时要做到校园新旧景观融合、风格统一,在新校区异地建设时,进一步继承老校区的人文精神[3],要认真总结、挖掘、凝炼校园文化。这样才能做到新校区建设时积极传承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文化,避免文化断层的现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追求传承学校历史、映射校园文化、突出教育特色:校园建设规划时突出学校特色、个性,在传承的基础上反映时代精神,将高校所处区域文化、校园特色文化,甚至学校的学科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景观建设中,从而将校园生态景观“教材化”,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而不是单一模仿优秀规划方法与理念。这样宏观与微观结合,以人文环境的融合与完善为突破点,充分体现校园历史文化,做到环境育人。

(二)延续弘扬大学精神以提升校园生态景观的隐性价值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和大学建设过程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周文宣等,2008)。风景园林学理论认为“提升精神价值”是风景园林的重要价值之一,实现途径是将文化、精神融入景观,从而感染和熏陶使用主体。对于高校景观,因其对正在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学生的重要影响,其延续、诠释、弘扬大学文化精神的作用对青年大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尤为重要。在新校区生态建设时,可以将与学校实际相贴切的名言警句、著名校友的生平事迹等融入校园景观设计,达到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的;将校徽校训与景观相结合,以体现校园教育的理念与观念。

(三)构建多层次交往空间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高校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承,也体现在学生全人的发展,高校学术交流、课外活动、休闲都需要合适的交往空间,因此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对学生综合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大学生的交往形式多样,随机性较强,因此只有空间层次丰富、能满足不同类型使用者的交往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校园规划建设时,空间类型应尽可能丰富,且注意空间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以营造立体、多层次、参与性强的交往空间为目的;交往空间要体现宁静、严谨,活动空间应体现热情、轻快,休闲观景空间追求舒适、自然的主基调,从而与活动类型相融洽。

(四)增强景观意象性和识别性以增强师生的空间归属感

校园景观和空间只有获得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可能保持其人气和活力,但目前很多高校新校区建设时,过于追求大气而使空间过于空旷,不能突出场所精神和景观的识别性,从而也缺少了吸引人的元素,不利于景观与景观的使用者进行良好的互动。这可以学习借鉴城市意象理论,梳理校园空间结构,对校园生态景观进行合理设计,合理功能分区,以功能组团为基础,以轴线为衔接,疏密相间、松弛有度地规划核心景观区和其它局部景观,保持结构清晰,提高校园空间的易达性、识别性、吸引力,从而实现校园景观的育人功能。

[1]喻秋兰,余文龙.浅谈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可持续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11,(6):132-133.

[2][美]克莱尔·库帕·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

[3]束霞平.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2,(3):65.

(责任编辑沈广斌)

G647

A

1003-8418(2014)05-0064-02

刘 彦(1981—),女,江苏滨海人,南京工程学院老校区资源规划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校区校园文化景观
景观别墅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