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以江苏徐州地方文化为例

2014-04-17

关键词:徐州中华文化留学生

苏 翔

(江苏师范大学 语言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一、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础之一[1],文化教学更是时下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渗入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本身是这个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类如汉语这样的“高语境文化”语言[2],每一个汉字字形、乃至语音都彰显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尽管如此,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文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最终发展到与语言教学比肩的程度,不是一蹴而就的。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近3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都是语言本体的教学,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文化热”的兴起,在“结构—情景—功能”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又提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思想[3]。文化研究也随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热点,相关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讨论主要针对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这一问题展开,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第一,主张把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并举,放在同一高度上对待;第二,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教授的内容应该是中国文化,而非汉语本身;第三,认为文化教学是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不管争论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这一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凸显了出来。三种声音都承认了文化教学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相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4]的观点。“为语言教学服务”是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而言,“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是为了语言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明确了文化教学的地位和教授比例这一如何教的问题之后,所要讨论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即该选取哪些文化内容来教的问题(主要指来华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刀切的课本中华文化展示,还是各地高校从地方文化出发扩展到中国文化,由点到面的升华?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由留学生所在地方的地方文化切入,自下而上地展开文化教学是应该采取的有效途径。

二、地方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地方文化是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提出,是对于现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中华文化教学的反思,也是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授文化内容的争论。

1.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

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刘宇指出:“中华文化与中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文化是中华地域文化的主体标志;中华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表现。”[5]这一认识基本概括了我们对二者关系的共识。

概括而言,地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中国文化是面,地方文化是线。中国文化是由地方文化组成的,但又不是地方文化的简单相加。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段华丽的锦缎,分布于祖国各处的地方文化就是共同编织、勾勒出这一锦缎的彩线。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外国友人看到锦缎上点缀的珍珠,更重要的是能看清组成这个缎面的一缕缕丝线,通晓其织就的方法。从锦缎的编织形式中理解中国人民的做事行为原则,进而抽绎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汉语,使用汉语。

2.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教学利弊对比

相较于博大精深而又特色鲜明的中国各地方文化,当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着很大弊端。

现阶段以中华文化为内容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是直接将中国劳动人民五千年织就的锦缎展示给外国友人,然后就锦缎中熠熠闪光的瑰宝给外国友人作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但会很短暂,因为大部分教授者能够解释给学习者的极其有限,很难让外国学习者与中国人讨论时深入交流,这样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再者,这种文化的学习近似于漫无目的地摘取,而且是被动摘取,很难系统化。第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能掌握并讲明白的。第四,点的突破,课堂上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很可能把教学者引入片面教授,拾取了珍珠,却忽视了中华文化这匹大的锦缎,最终得不偿失。

而采用地方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基本可以免除这些弊端。首先,学校就是一个半开放的地方社会,课堂上教授的地方文化在课下可以很及时地得到验证,而验证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深化对文化的认识或提出更有益的思索,使学习者兴趣不减。其次,就教学者来说,其所在高校往往是其长时居住生活过的,对地方文化了解的途径和深刻度都很高,可以有计划地向学习者传授。再者,从学习者每天生活的环境出发,由地方文化引申到中国的大文化更容易让学习者明白,而且可以实际运用于生活实践。

3.地方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要求。《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海外侨胞来华学习汉语。举办海外华人华侨子弟‘母语寻根’夏令营活动,实施海外华文教师普通话培训工程。”其中“鼓励海外侨胞来华学习汉语”面临的是对海外侨胞的接收问题,毫无疑问,各地方高校将成为留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地。如此,地方文化将是海外汉语学习者要闯的第一关。

二是克服当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弊端的必然要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教学的宽泛性、非系统性和“理想性”,导致这一由面及点的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文化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语言教学,使学习者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使用汉语,但理想的、抽象的中华文化在各地方很难找到承载她的语境,其本身就很难被学习者掌握,又何谈促进语言学习。相反,地方文化不但有切实的语言文化语境,而且可以很好地映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学习者在学习—运用—思考(扩大)—学习—运用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三是学习者需求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早在1986年,王文虎先生就指出:“确有一部分学生,对方言学习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要求,教材中存在方言成分也就是必要的”。对地方文化学习的需要,类似于对方言学习的需求。学以致用是每个学习者的最终目的,尤其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学会汉语,留在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的选择,而留下的学生不可能抽象生活在中华文化里,而是要融入各个地方及其文化中。

4.地方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地方文化不是与中华文化绝对对立的另一种不同文化,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源起,这一关系注定了二者能够很好地连接。中华文化可以印证到各个不同的地方文化中去,地方文化又总能被涵盖到某一被升华中华文化中来。二者的不同其实更多是学习过程中方法的不同,中华文化是由面到点的概括,而地方文化是由点到面的演绎。前者是自上而下的,后者是自下而上的。一般人的接受规律是一步步演绎的。

前贤时彦的理论探索。对地方文化如何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相关领域学者一直进行着积极思考。程书秋[6]直接从地方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关系入手,认为地方文化不但可以有效缓解留学生很多文化上的不适,而且地方文化环境适应的程度对其能否成功习得汉语起着决定性作用。古岳[7]、张振兴[8]、丁启阵[9]、刘晓晓[10]等则以地方文化的载体——方言切入,谈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的方言环境问题,进而思考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认为地方文化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逾越的一部分。张艳萍[11]有针对性地提出云南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建议,认为应该从云南文化的实际出发,有取舍地教授最具云南特色的铜鼓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等。陈凤华[12]更是具体到以江苏省南通市地方文化为依托的融入式探索。前贤时彦们的思考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地方文化的融入奠定了可行的理论基础。实践方面,则有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设计的网络教程Zon。课程以老北京文化为背景,充分利用老北京的地方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学好汉语。

地方文化的优势。教授者在对地方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教学是当下中华文化教学所欠缺的。地方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氛围,更是外国留学生难得的学习环境。再者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那种根与果的关系,也为学习者由点到面、自下而上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徐州地方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徐州是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能源、交通整体实力,徐州的文化建设也走在中国前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求学者。徐州现拥有本科院校6所,其中一所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除两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外,其他四所高校都招收并有在读外国留学生。如何承担起教授外国留学生的重任,并将徐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对外国留学生的语言教学中去,使之以地方文化为跳板更好地领会中国文化,这是徐州文化部门和高校相关人员一直思索的问题。

地方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融入,需要时间和一系列配套工程的实施,最迫切的是融入地方文化的教材。这需要建立在对地方文化研究很深入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所以,在系统教材编写完成之前,初期的地方文化融入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专题内容直接来源于地方文化。而专题的教授顺序,应该根据当下所使用的主流教材来确定,归结出一个阶段教材中体现的中华文化,以相关地方文化专题引入。

1.徐州两汉文化专题与教学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两汉400年间,徐州共有13位楚王、5位彭城王。城周围汉墓林立,已经出土发掘的汉墓有200多座,均是两汉的王侯、国戚的墓葬,丰富而宝贵的汉代文化遗产为中国国内所罕见。其中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除此之外,徐州市及所属各县都保留有相对完好的、具有鲜明“楚风汉韵”的汉室建筑、生活用品等,能最大限度地了解两汉文化。而两汉文化本身又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利用之扩大到中华文化。

对徐州两汉文化融入性教学可以如下进行:对初来徐州的留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播放徐州的宣传片,让留学生对其生活的环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当然更是吸引其融入的兴趣。然后教授一些简单的打招呼的方式,以便留学生课下去实地交流探索。如果教授内容涉及到中国礼乐文化,就可以按如此方式进行:参观或观摩两汉的墓室——汉朝的丧葬文化——中国的丧葬文化——孝——礼。而在讲授两汉源起的成语典故时,如秦砖汉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多多益善、鸟尽弓藏、鸿门宴、十面埋伏、力能扛鼎等,从地方文化入手,更能促进留学生掌握上述成语典故。

2.徐州饮食文化专题与教学

外国留学生要想在中国长期学习发展,可以说,适应地方饮食是比语言更重要的事。在地域广袤的中国,由于各地区气候和物产的巨大差异,饮食也各具地方特色。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介绍饮食是必须但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来华留学生更深刻了解隐藏在饮食背后的地方文化,进而更好地学习汉语。

如汉字“鲜”的讲解,留学生可能会问一个“鱼”字和一个“羊”字怎么就“鲜”了呢?在徐州,就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而且让留学生记得很牢。因为“鲜”字的起源地就在徐州,而且与彭祖所制佳肴“羊方藏鱼”有一个相关的传说。

再如,外来人到徐州,会看到许多餐馆提供所谓的“把子肉”,大部分人听了这个名字就会问这是一种什么肉,外国留学生也会有此困惑,这时就可以从介绍“把子肉”这一具体食物入手,如此联系讲授:“把子肉”——“拜把子”——刘关张结义(义圣关公)——义——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如此层层深入,则更易于掌握。

3.徐州地理文化专题与教学

除了丰富的地下两汉文化遗产,徐州最为人瞩目的就是其自古以来重要的交通位置。史料记载,彭城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之地。今天,按照时下的行政区划,又有着“五省通衢”之称。其重要的位置既是其各项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其屡遭战火的根源。

地理位置,对于留学生来说认识较为困难,但这排除不了他们的相关思索,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徐州为何会有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何会有两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为何有一个位列支线骨干的观音机场?这些疑问都可以用徐州的地缘因素来解释。对外汉语教师在解答或分析讲授徐州地理情况时,就可以将中国人所讲究的“地利”作为扩大引申,并由之联系到兵家的“天时地利人和”战略指导思想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将地方文化教学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后的基本目标:适应他们天天要交往和接触的中国的人和事情,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真正习得汉语,在中国生活得更久、发展得更好[14]。而之所以主张以地方文化展开教学,则是希望对外汉语教学能就事论事,不节外生枝;有选择性,不什么都讲;设身处地,不想当然;客观准确,不主观武断,形象具体,不千篇一律。当然,相较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还是处于服务地位,而且考虑到留学生实际情况,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时间分配上,我们认为入门阶段和高级学习阶段文化教学要持平或略高于语言教学,中间阶段文化教学可以较低于语言教学。

[1][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2][6]程书秋:《地方文化的综合利用与对外汉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2期。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2期。

[5]刘宇:《论中华文化中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江汉论坛》,2009年第9期。

[7]古岳:《试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言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8]张振兴:《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9]丁启阵:《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10]刘晓晓、余波:《方言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第4期。

[11]张艳萍:《云南对外汉语教学的地域特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2]陈凤华:《地方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以南通为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徐州中华文化留学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