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17孙井恒
孙井恒
2013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为历史峰值。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毕业生本人到毕业生的家庭、所在学校,均面临严峻的考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乎其个人发展,关乎家庭希冀,也关乎学校命运。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最重要的工作
为使学生能有多种就业渠道,各高校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一号工程”来抓,学校的各个院系通常都是由“一把手”主管就业工作。就业质量决定学校的专业设置、社会声誉,关系着毕业生的发展前途,也影响着指导老师的职业前途。
1.就业质量事关高校的专业设置。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需由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教育部门批准的依据除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外,还要依据社会需求程度,而这个社会需求程度就主要来源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果某一个专业的就业情况非常不理想,那么教育部门就会适当缩减该专业来年的招生规模;如果连续几年该专业就业情况均不理想,那么这个专业就有可能被撤销。专业撤销带来的将是招生规模减少,院系调整,老师分流,任何一个高校都最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
2.就业质量影响高校的社会声誉。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学校的社会声誉。这跟当前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就业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影响着学校来年的招生情况。某种程度上说,毕业生被当作了学校的教育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就是学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度。若是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偏高,那么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就高。受这种逻辑影响,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就有逆向选择行为,即为使学生有更好的就业,而不顾教育的现实需要,比如某学校逼迫学生进工厂实习、不实习不发毕业证书等。
3.就业质量关系毕业生的发展前途。对于毕业生而言,离开学校的第一份工作对其未来的发展影响极大。如果第一份工作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待遇等方面都不错的话,那就可以帮助毕业生形成更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不论是升职还是跳槽,都会有积极影响;还会有利于毕业生建立自信心,不会有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所以,毕业生本人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以帮助其就业。
4.就业质量关乎指导老师的职业前途。就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指导老师的压力非常大。他们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对就业信息的传播、就业理念的引导、对待就业工作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学校也非常重视对指导老师的考核,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指导老师的职业前途。在就业工作中比较出色的老师,很可能会得到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再教育的机会,也可能会被提拔至院(系)团委、党委、办公室等部门任职。
(二)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最繁琐的工作
1.就业指导工作面向全体毕业生,服务对象数量大。目前,国内一般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4000人左右。以10个院(系)为例,平均每个院(系)的毕业人数为200人,每个院(系)为这200名毕业生服务的指导老师人数为1~2人。这1~2名教师要为200人提供就业招聘信息、就业意向选择、就业信息处理、就业派遣等服务,而且这些指导老师同时还是学生的辅导员,还需要完成其他许多琐碎的工作,所以,仅仅凭借这1~2名教师的力量很难保证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2.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多渠道就业需要。对于即将迈出校门的毕业生而言,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程度还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指导老师提供多方面的指导。这种指导不能局限于面试时的礼仪,还应该包括未来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就业单位的发展前途,甚至还有如何避免落入传销组织,等等。现在,很多高校鼓励学生考研,以延缓就业压力,所以指导老师还要对学生做考研方面的指导。
3.就业指导工作面临多方考核。正如前文所说,教育主管部门会考核学校的就业情况,以决定未来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学校就将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要求各个院(系)达到一定的就业率。院(系)再将指标分派到各专业、各老师。层层考核,均与绩效、升职挂钩,这样就形成了高校全员推荐就业的局面。
(三)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最系统的工作
经过近几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学生毕业前的学年,学校会逐步开设公关礼仪、职业规划等课程,要求学生每年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训;在学生的毕业学年,学校会组织一至两场大型招聘会、若干场小型招聘会,搜集各类招聘信息供学生参考,有的高校还利用校友等资源,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专场招聘,中西部高校还组织学生前往沿海发达省份参加推介会等。学校每年完成招生工作后,立即进入就业指导周期,各项工作重心会逐步向帮助毕业生就业转移。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压力大
近几年,不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都呈激增趋势,这就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表现。当然,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其客观原因: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大学生人数居高不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的增长数量远远高于就业岗位的增长数量。第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毕业生本人承载着家庭的期盼,承载着个人的梦想,“大学生”这个名头使其一时难以放下身段,也不肯放下身段,对就业质量始终抱有较高的期望。第三,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专业不对口已经不是新鲜事,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客观现实也使学生难以获得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率。
(二)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重结果轻效果的现象
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为了完成不太切合实际的就业率,许多高校弄虚作假,不论毕业生是否真实就业,学校都要求其在就业协议上盖章,但不管盖章单位是否真实有效。学校能这样弄虚作假是因为就业率统计的是就业协议的签约情况,并不看学生是否到盖章单位上班,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班几十人都签约了同一家单位,或者就业单位根本不存在的现象。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老师到学生都对这种造假行为熟视无睹,就业指导工作彻底沦为了就业造假工作,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制止这种不良现象继续蔓延。
(三)就业指导存在转移就业压力的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就业情况和经济增长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都不太乐观,尤其是我国受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形成了外需不振、内部结构调整尚未完成的局面,房价高居不下,内需拉动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仍在建设,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各高校,甚至是国家,都出台了许多新的就业政策,以延缓就业压力,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实行毕业生见习制度、科研助理制度,招聘大学生村官,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等。总体而言,多数政策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是有帮助的,但部分政策仍然只是延缓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以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质量不如往年,就业压力呈上升趋势。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于高校而言
1.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增强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能够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除专业本身的设置外,更合理地安排专业课程也有利于学生成功就业,比如对于应用类专业,需多增加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利用校友资源、科研合作等机会,为学生谋求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拥有一定实习实训经历的学生,更容易受用人单位青睐,也能够实实在在提高实践能力。
3.增加创业、求职指导,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国内已经有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孵化中心、科技产业园等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实践舞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以及创业的成功率。此外,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置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程度。
(二)对于学生而言
1.调整个人预期,降低择业标准。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有的学生一份工作难求,也有的学生拥有多份OFFER,最后不得不艰难取舍。因此,建议毕业生合理调整自己的预期,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争取先就业后择业。
2.提高自身素质,锻炼社会能力。成功迈入大学只能代表一个阶段的成功,证明你有成功的潜质,能够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不再需要努力。相反,大学生应该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际相处的能力,应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实习实训。
3.强化创业意识,增加创业可能。创业可能更适合有一定经验和经济基础的人,但大学生作为极富创新意识的群体,具备创业的可能。所以,建议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多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多利用机会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这样才可以在大多数人为谋求工作奔波的时候,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4.形成职业规划,合理安排时间。职业规划并不是在毕业的时候才有的,在四年的学习期间,都应该多了解自己的专业,安排好学习时间,多考取社会需要的、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师、建造师、人力资源师等,有利于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在日后求职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三)对于指导老师而言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老师是学校里最亲近学生的人,也是最受学生尊敬的人之一,指导老师的教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
2.加强就业指导方面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建议,拓宽学生就业思路。指导老师只有更多地了解就业方面的知识,更全面地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才能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建议,长期身处象牙塔的指导老师应该为学生做出相应的转变。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指导老师还要多和用人单位联系,一来可以及时获取就业信息;二来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