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构成与培育
2014-04-17沈媛元
●沈媛元
教师的经典阅读素养, 是指教师阅读经典的态度、动机、能力、收获以及运用其收获等能力的综合体。 良好的经典阅读素养主要体现在积极阅读经典的态度,发展自我与优化工作的阅读动机,读懂、读深、读细、读新的阅读能力,独特的体验、感悟与创生, 在教书育人中积极运用读书所得的意识与技能等。阅读经典是教师走向优秀的必然,只有在经典中吸取精华, 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发展与优化工作的力量,才能促进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古德蒙兹多蒂尔和舒尔曼的研究显示:“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最显著的一个差异是, 前者具有更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使得他能够从多角度看到大局,因此在选择适合主题的教学方法时更加灵活。 ”[1]40教育经典不但富含学科知识,而且揭示了学生成长与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人生智慧、科学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的集合体。 有较高经典阅读素养的老师,能从高处鸟瞰学科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如果没有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就只能永远是在低处爬行的“教书匠”, 教育的境界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将难以提升。 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大力提升经典阅读素养;但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经典阅读素养, 需要在弄清其构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策略,才能有效培育和提升。
一、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主要构成
教师的经典阅读素养,兼具了“教师阅读”、“经典阅读”和“阅读素养”多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它是以“阅读”为核心要素,以“经典”为主要对象,以“教师”为专业特征,以“素养”为发展目的的综合性能力。主要由心理机制与主体意志、积累厚度与视野广度、思考深度与实践技能三个方面构成。
(一)心理机制与主体意志: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情感倾向
在当代西方阅读理论中,关于阅读心理的理论主要有四种:一是姚斯提出的认同论,这种认同在文学阅读活动中主要体现为读者的某种情感介入,分为联想式、倾慕式、同情式、净化式和反讽式; 二是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完型论,经典文本与具有独特经历、意识的读者个人心灵之间的交会,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是保罗·利科的同化论,这一理论指读者在文本面前,在语境和作品面前理解他自己,从文本中接受一个扩大了的自我或重塑的自我; 四是诺曼·N·霍兰德的内摄论,认为文学作品可以渗过读者的自我防御,按照读者特有的欲望满足方式发生象征变形并复制自身。[2]从这四种阅读心理机制看,教师的经典素养在情感倾向上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对经典阅读充满兴趣、好奇、渴求、想象的心理机制;二是能动地认识自我、敞开自我、超越自我的主体意志,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必须首先在心理机制和主体意志上下功夫,才能培育积极的经典阅读动机与态度。
(二)积累厚度与视野广度: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能力基础
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阅读经典的能力,影响经典阅读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积累的厚度与视野的广度。厚度和广度是影响教师提高经典阅读素养的关键要素,是教师提高经典阅读素养的能力基础。没有一定的厚度,教师在经典面前只能浅尝辄止;没有一定的广度,教师难以将经典内容与自我、学生、教育活动等联系起来,容易降低阅读经典的效益。 因此,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需要教师在积累中增加厚度,在视野中拓宽广度。“积累,是指阅读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记忆了多少、默写了多少,其核心是阅读和记诵量。视野,是阅读了多少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了多少不同流派的作家,阅读了多少不同时代的作品, 对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特点了解多少等,其核心是阅读面。”[3]教师要形成阅读经典的能力,不仅要在理解、感悟、记忆、默诵的基础上增加阅读量,而且要围绕所读经典,不断丰富经典类型,拓宽经典的时空覆盖与种类, 在大时空和多种类的经典阅读中增加视野广度。 因为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经典知识积累,加深阅读、理解和感悟量,为具备厚实的经典知识打下基础; 也要积极扩展自己的视野广度,拓宽阅读面,在宽视野中提升自己的经典阅读素养。
(三)思考深度与实践技能: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智慧表征
经典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体察他人的经验, 在有限的时空内拓展自己的人生阅历, 涵养自己的教育与发展智慧。阅读经典的最大价值,是在深度理解经典内核的基础上,对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操作策略等有效地加以运用,实现经典与实践的有效互动,这种有效互动的智慧,就是阅读经典的智慧。要养成这种智慧,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加大思考的力度,穿过语言表层体察其深层内涵,用思维和智慧阅读经典,才能在经典中收获真正的智慧,才能运用经典智慧指导实践变革。因此,阅读经典时的思考深度与阅读经典后的有效实践, 是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智慧表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到:“教师的职业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要实现这一角色转变, 需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 才能促进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不断发展学习能力与成长智慧。事实上,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 才能真正吸收中外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教育要义, 才能批判性地汲取经典中的主张和智慧, 多元化地审视经典对自我与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才能将自己的感悟与收获用于日常教育工作, 把思考感悟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教育智慧和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力。 因此,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智慧表征,应是思考深度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融合, 教师要提高阅读经典的智慧, 需要促进思考深度与实践技能的整体发展。
二、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培育策略
从经典阅读素养的主要构成看, 教师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需要在情感倾向、能力基础和智慧表征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消解心理障碍,培育经典阅读的积极情感倾向
经典阅读素养的基础构成是情感倾向, 只有乐读、愿读,才能把经典融入自己的内心,产生不可多得的教育智慧。 情感倾向制约着教师阅读经典的内部动机,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需要提高经典阅读的喜爱度、投入度、意志力、勤奋度、专注度等心理品质, 才能培育良好的经典阅读的心理机制与主体意志。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消解经典阅读的心理障碍。
1.消解经典阅读时间难调配的心理障碍
经典需要慢读,只有通过长时期的浸泡,经典中的养料才能进入读者的思想。因此,经典阅读首先需要时间做保障。 有些教师认为时间调配问题很伤脑筋,上课不能迟到、早退,课后还要备课、改作业,如果是班主任,事情就更多,更何况还有家庭负担和业余生活,很少甚至没有时间阅读经典。 事实上,提高教师的经典阅读素养, 是帮助教师提高思考力与改革力,在实践中收获“事倍功半”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4]只有与经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才能在繁杂的琐碎的事务中寻找规律,发现捷径,使用巧劲,节约出时间阅读更多经典,形成工作、生活与阅读的良性循环。 同时,教师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还能感受到先贤的时间管理智慧,从而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时间。不难看出,不是时间调配难度大,而是没有在经典阅读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意识与能力。 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 必须消解阅读时间难调配的心理障碍,并掌握经典阅读与优化实践的时间调配技巧。
2.消解经典内容太深奥的心理障碍
不少教师知道阅读经典关乎教育规律、 高尚心灵、优雅气质,有利于人文素养和教育思想的形成; 但也有不少老师认为经典内容深奥难懂,阅读费时费力,难以“拿来就用”,没有勇气跨出阅读经典的第一步。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必须克服阅读的畏难情绪,打破经典的神秘感。经典是无数思考的凝聚,是大量事实的升华,是具体事实的高度概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把作品与生活、把事实与自我、把观点与现象联系起来,就能在抽象中链接具体,在别人的事实中联系自我,把过去的人事投射到今天,逐步消除经典深奥、抽象、久远等印象,进而读出无穷的乐趣与况味。
3.消解经典阅读多余的心理障碍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拥有一定的专业洞察力,能够精准地传授学科知识,能应付教学中的各种场面,没有阅读经典的必要。 一些老师认为可以读读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经典, 如一些数学老师认为自己只要阅读罗素的《数学原则》就可以了,至于卢梭、杜威、陶行知等普适性的教育经典不必去读,《孟子》、《理想国》、《人性论》、《人类理解论》等思想著作更是多余,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人间喜剧》等经典作品纯属浪费时间。事实上,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引, 教育境界的提升离不开多种经典的滋养。 因此,要提升自己的经典阅读素养,必须破除这种心理倾向,既要阅读经典,也要不断拓展经典的阅读面,才能不断发展积累的厚度与视野的广度,避免把自己蜕变为单调乏味的体力劳动者的危险。
(二)积累拓展,夯实经典阅读的能力基础
经典阅读的积累和拓展, 是教师提高经典阅读素养的能力基础。要夯实这一能力基础,需要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目标、甄别经典阅读内容、活用经典阅读方法。
1.认知自我,确立经典阅读目标
阅读经典需要确立恰当的个人目标。 李海林认为教师成长有三个阶段[1]307,处在不同阶段的教师应确立不同的经典阅读目标, 才能在恰当的积累与拓展中夯实能力基础。对于新教师来说,经典阅读的目标应围绕 “如何在课堂上利用经典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来制定;对于处在职业倦怠期也就是高原期的教师来说, 经典阅读的目标应以 “怎样阅读经典才能促进自己的第二次成长”为主;对于专家型教师来说,应以“追求更加幸福快乐的工作及教育教学风格与思想”为中心制定经典阅读目标。 总的来说,我们要善于认知自我,明白自己所处的状态,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以此确立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目标, 才能切实提高经典阅读素养。
2.善找书籍,甄别经典阅读内容
根据“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开放性认知模型”[1]32分类,可以将教师最基本的经典阅读内容确定为学科专业经典、国学经典和教育心理学经典三类。例如一个英语教师不仅需要阅读索绪尔的 《语言学教程》,还需要阅读《大学》、《学记》、《论语》等国学经典,也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等教育经典。这三类经典应以学科专业经典为基础,教育经典为核心,国学或文学等经典为拓展。 在书目的选择上以“专”、“精”、“博”为准则,“专”意在把握自己的学科思想,“精”重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价值教育思想,“博”意在拓宽自己的视野。
3.用好方法,提高经典阅读效益
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知识、思想与诸多信息,能够常读常新。“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遍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5]此外,也可按照朱熹所说的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读经典:“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6]另外,还有选篇或选句法、熟读法、专一法、退步法、参读法、阙疑法、讲述法、圈点标记法、“四到法”……对任何一部经典作品,这些方法都是可用的,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深度实践,培育经典运用智慧
真正的经典不仅隐藏着各个领域的智慧源头,还蕴含着丰厚的教育思想、哲学思维、人伦常识、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 深度实践,是指教师在实践中抓住经典内核,有效运用从经典阅读中获得的思想、知识、体验、情感、技巧等,在与学生、学校、社会、自然的交互过程中, 能动性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自我发展能力。
1.在经典阅读中改善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课程、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不再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决策者,这种角色定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要利用自己阅读经典的体验与收获, 能动地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中来, 将自己在经典阅读中学到的理论知识、 领悟到的教学思想等与课堂实践不断磨合,内化为自己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创生出新的教育思想,开发出更好的教学策略,实现经典阅读的深度实践。
2.在经典阅读中群体共生
阅读经典,强化交流,在交流中收获更多信息,思考更多问题,共同反思阅读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此发现经典的深层内涵, 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学校一方面要赋予教师更多经典阅读自主权,丰富图书馆中的各类经典;还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师交流分享、深度思考的经典阅读评价制度,鼓励教师群体创造性地合作交流,促进经典阅读的群体共生, 才能在经典阅读中大范围内推动实践变革。
3.在研究创新中发挥经典的常态促进功能
在经典阅读中研究创新, 才能在深度思考中把经典智慧用于日常教育教学, 发挥经典的常态促进功能。 优秀教师善于将自己在经典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生产力,正如赵谦翔所说:“反思心路历程,我只走了三步路:敬业、创业、乐业。 ”[7]他所说的“绿化语文”之“业”,就是在广泛阅读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再如李吉林、魏书生、吴正宪、徐长青、钱金铎、沈雪春、姚敬华等,尽管所教学科不同,但他们都在研究创新中发挥了经典的实践改善功能, 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与思想。由此可见,在阅读经典中研究创新,是形成经典阅读智慧、发挥经典常态促进功能的重要方式。
[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石在中.当代西方文学阅读理论的多向展开[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2):130-131.
[3]张伟.语文学业成就有效测评技能训练[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35.
[4]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
[5]朱光潜.谈读书[A].//胡适等.怎样读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91.
[6]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64.
[7]赵谦翔.绿化语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