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4-04-17杨华
杨华
2009年5月,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开展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类别青年群体在职业背景、社会阅历及思想意识方面的显著差异,将思想引导工作具体化地落实到不同特点的青年群体身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分类引导,是指以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及思想意识方面的显著差异为依据,进一步掌握各类大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和存在的思想症结,摸清思想状况,围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落实到大学生身上,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运用分类引导的客观前提:大学生群体类别化
(一)大学生群体类别化的客观分析
伴随当前我国社会转型、阶层分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招生就业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国大学生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群体分化。
1.优势型群体。该群体学生主要特点是有着较好的政治背景,具有一定的学生干部经历,经常参与各项活动,学习及综合素质较高,无经济压力,人际关系较好,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及较好的心理素质。
2.学习型群体。该群体的主要特点是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进取心和上进心,较强的求知欲,学习成绩较好。
3.志愿服务型群体。该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喜欢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容易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
4.网络型群体。该群体的主要特点是依赖网络,网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虽然有知识面宽广、思想活跃等优点,但由于过度迷恋网络,容易导致网络综合征。
5.恋爱型群体。该群体大学生主要具有生理需求、从众心理、孤单并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
同时,随着大学生群体分化的发展趋向,还存在着诸如弱势型群体、“功利”型群体、保守型群体等。
(二)大学生群体类别化的原因分析
1.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从国际环境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更加自由,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道德信仰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国内环境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使得社会分层现象较为突出,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大,大学生在家庭背景、政治背景等诸多方面产生较大差异性,使得大学生群体在经济状况、思想政治意识、个性特征、学习动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日趋分化,导致了大学生群体类化的形成。
2.个体需求差异。表面上看,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社会及家庭经济环境较好,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独立的思想意识,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评判、接受新奇的事物,拒绝灌输,不愿成为思想观念的接收器;另一方面虽然青年大学生群体相对稳定,在年龄、专业、兴趣方面相似或相近,但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加上其独立的判断能力,导致他们内部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3.多元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不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再加上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评价主体变得多元化,对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例如,大学生中,学习优势和弱势群体的划分依据是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就业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产生,则是依据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就业的难易程度等。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分类引导的必要性分析
(一)应对当前国内外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为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提供了载体与渠道;另一方面一些有悖于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异质文化,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三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较之于以前的大学生更具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永久的、不可忽视的基本任务。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枯燥、方法形式单一的问题,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些都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运用分类引导的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在深入剖析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内在的深层原因和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找准普遍性的关键点,把握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的个性,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由于就业压力大,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就对大学生活存在不同期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教育大学生和服务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以生为本就是在充分、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分类引导,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全面服务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分类引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承认群体差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
运用分类引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人文关怀出发,承认个体差异,坚持引导大学生个人思想追求与社会主义信念相结合,坚持将思想引领与解决青年思想问题相结合,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准确分析和把握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的成才需求;其次,要根据大学生阶段性的需求、认知水平的差异、思维习惯的不同,细化思想教育的目标,合理划分引导层次,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突出重点、发现亮点、解决难点。
(二)搭建教育平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化
根据大学生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搭建多样化、特色化的教育平台,使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如对于心理障碍生,要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平台,让学生有医可就,走出心理误区;对于经济贫困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他们谋求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自食其力,顺利完成学业;针对社会对学生性别差异在就业过程中的接纳程度,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开展基于不同性别特征的教育及学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
(三)强调知行合一,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
实践是思想认识的源泉和归宿,高校要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民情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运用分类引导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但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还要根据时间、工作资源、青年需求等因素,设定思想引导主题,让更多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新知识,促进个体在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