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问题及实现途径
2014-04-17王春江
王春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蕴
“人文关怀”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称的概念。概括地说,它是指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为前提,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而发展并具有不断进化的特质。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科学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这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主要是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切,到在社会规范内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终极目标的实现。
进入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现代教育理念随之得到不断深化,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这个大环境下,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渐渐改变为从育人、育心、育德、育才等方面关注“人”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更多地从认识和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从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
另一方面,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并存的大背景下,针对高校大学生容易在思想上出现迷惑和价值观取向的错位的现状,本着关心、关怀、帮助学生的态度,积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课堂内和课堂外积极拓宽和改进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课堂内,积极整合“两课”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课程体系中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人生目标;课堂外,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帮扶活动等一系列蕴含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把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度和方法的接受度不断增强。他们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不断提升,人文关怀理念的融入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用明显。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在教育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待解决。
1.“主体”和“次体”错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仍存在着一种定式的教育思维模式,即教师为“本位”、学生为“次要”地位。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和谐关系一直被我们忽略。虽然教师在教学或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能定位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为学生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帮助学生自身发展、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教师与学生的错位关系直接导致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效果。目前,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忽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现象。
2.“主体”的自我需要和层次性的偏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其教育的主渠道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与学习。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上,基本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在教学形式上,多以注入式、灌输式为主,而且在课程设计上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理论性强、实践环节少,尤其在课程内容方面更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因此,教学内容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解决学生实际困惑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久而久之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多元文化的冲击。多元文化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大学校园中呈现多元文化交触、意识形态各异、价值标准多样的现象。在高校中,有部分大学生受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集体意识淡薄,理想追求淡化,奉献精神缺失,个人利益至上,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缺乏责任感。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仍简单地沿着以往只管“局部”,不管“外界”,“关起门来做学问”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利益关系多样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新的社会环境。
2.应试教育的弊端。长期以来,国内的传统知识育人观是重书本、轻实践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注重分数,轻视个性发展、鼓励单一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出现的功利主义倾向,学生成了教师挣分数的工具,师生间亲情被淡化。应试教育弊端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下降。在这样的育人体制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在教育领域中,学校教育重才轻德、重功利轻道义等严重倾向,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学生创造性的压抑。
3.个体层次需要的缺失。学生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需要的现实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生活条件不同,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由于这些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势必影响学生个体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学习认知的层次分化。但当前高校的大众教育却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或者说很少能意识到教育需要层次性的现实需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强调整体性、注重群体,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利益要求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我们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更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并常态化,积极探索贴近学生的有效途径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实现人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积极树立科学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早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发了中共中央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当前,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不仅需要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也需要科技与人文素养等的全面发展,就是既具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可见,科学的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在加强科学知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文关怀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教育的效果关系到他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因此,高校要培育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能承担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任务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方式上就应做到重视个性差异、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以往管“事”到培养“人”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3.积极完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朋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一个思想政治素质高、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当前,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高校辅导员应掌握学生心理知识,掌握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信仰的领路人。
4.积极开展人文实践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个丰富多彩的平台。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各学科领域知识及其发展动态,启迪学生思维、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拓宽人文教育的空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二是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个大舞台,可以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增长才干,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能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此外,社会实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