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3G时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养成
2014-04-17胡佳莹
胡佳莹
互联网已进入web2.0时代,通信3G时代也已来临,新媒体网络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意义上社会教化者的作用日益减弱,人们更多地从形式多样的新型媒介中获取知识、技能以及社会经验。在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最容易接受各种新技术与文化的冲击,深层次地对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理念、心理状态等产生影响。但各种媒介自身的角度、利益存在差异,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倾向性地选择传播符合既得利益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使得许多大学生无法整体、客观、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世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误导其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教育和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利用、有效引导和控制各种媒介显得尤为重要。
一、3G通信技术引爆全新移动媒体时代
所谓媒体的“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地,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如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网络电视(IPTV)、博客、播客、车载电视、手机电视、短信、彩信、手机报、楼宇视频、报刊展架、户外广告等。2009年1月7日,我国工信部正式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技术制式牌照,中国电信获得CDMA2000技术制式牌照,中国联通获得WCDMA技术制式牌照,预示着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即将进入崭新的3G时代。今天,人们对3G早已不再陌生。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即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与第一代模拟式移动通信(1G)、第二代GSM等数字式移动通信(2G)的主要区别在于传输语音和数据速度上的提升。第二代手机的功能主要是语音通信,3G主要增强了多媒体通信能力,如图像视频传输和数据通信。3G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3G元年”的开始宣告大规模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所谓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和互联网相互间深层次的融合,移动互联网能够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地接入互联网,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个无缝的互联网网络,人与人情感交流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缩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它的出现影响了所有人原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以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可以说,它以开放、共享、多向、交互的特点,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是任何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任何个人和团体都可以将自己的终端和局域网联入网络,在网上读取信息而不受限制,人们不再仅仅作为被动者接受信息,信息可以实现双向传播,任何一个网上新闻者都可以成为新闻制造者,信息的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几乎在同一时间就可以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危害
1.人际关系错位。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对人类沟通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3G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特质使沟通空间、沟通对象、沟通距离、沟通背景等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若干社会问题。如便捷的网络使人与人的交流以人与机器的交流方式来完成,客观上将现实中人与人的距离拉大了。如果过多依赖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会使人逐渐习惯于逃避现实生活的矛盾,不屑与现实中的人交往。大学生若过分沉溺于网络空间,长期面对多媒体画面的“人机对话”交流方式,无法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虚拟和现实之间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和行为协调,会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有脱离现实社会而成为网络奴隶的危险。
2.行为道德失范。当下媒介媚俗之风盛行,为迎合和培育受众的低俗品位和低级趣味,媒体过分追求娱乐效果,甚至通过暴力、性等内容的展示,满足受众的基本视觉、心理需求。如范跑跑事件,这是一桩典型的事关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的突发事件,国内媒体尤其是能自由发表言论的网络媒体将具有道德范本价值的事件当成简单的娱乐事件来炒作,对范跑跑事件的争论忽视了对事件终极价值的道德评判,转而注重对当事双方的娱乐性争辩,打思想教育的幌子,行娱乐闹剧之实。长期沉湎于媒介环境必定会引发道德责任削弱和自我意识泛滥,动摇现实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能力。
3.人格发展危机。移动互联网有着海量的信息,既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终端获取的大量信息均是未经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手中都有一只麦克风,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言论,各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拜金、享乐、腐朽的生活方式和庸俗情趣充斥其中。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稳定,思想观念易动摇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如此海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势必对其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等产生不良影响。新的传媒技术让人们都有机会接触到海量信息。但所接受的信息、所看到的世界是被媒体所控制的。新媒介的不可控性造成“把关人”角色弱化,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大降低。面对新媒介带来的巨大冲击,大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对其媒介素养的教育势在必行。
三、新媒介素养定义的厘清及其内容分析
1.新媒介素养的内涵。英国学者ER.Leavis和D.Thompson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日益得到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美国、法国、澳洲、加拿大等国家纷纷将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1997年,我国将其引入。尽管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完善,但国内外就其概念还是各自诠释,没有统一的说法。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提出了笔者认为较为完善的定义,即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制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反应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同样是一种教育,主旨是加深学生关于媒介的运作、媒介的传递意义、媒体构建现实的途径等内容的理解和享受,试图增强学生创造媒介产品的手段和能力。随着数字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以3G为首的新一代数字媒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革命性的发展不仅完全改变了传统交往方式与传播模式,而且彻底颠覆了社会文化形态与个人媒介观念。英国学者莱恩·马斯特曼提出的媒介素养教育18项原则中,之一便是“媒介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善于应对周遭情势的变化”。针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所谓新媒介素养,应是针对新兴媒体,应具备的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它帮助大学生对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接收,自觉消解和过滤负面信息,辨别信息所隐含的意义,决定信息再传递的方式、内容。
2.新媒介素养的内容。大学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热衷于尝试全新的生活方式,有强烈的求知欲且思维相对独立,对他们而言,缺乏的不是了解如何从媒介获取信息等信息技能,而是比信息技能更为关键的信息素质。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要根据媒介具备的特点转向新的内容。一是强化大学生对媒介道德的认识。通过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自律能力,提高对色情、暴力等信息的免疫能力,免受负面信息的侵蚀;了解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信息传播等政策法规,对违法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有自律意识。二是引导大学生对媒介功能的认知。新媒介的娱乐功能强大,大学生在接触的动机、方式和兴趣等方面,体现出更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主要目的更多地在于获取信息、游戏消遣。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要引导他们借助媒介完善和发展自身,掌握利用媒介信息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学会辨别、思考媒介信息,使媒介成为手中的工具,利用它来为自己的学生、生活服务。三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研判能力。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具备对媒介传播内容的正确判断力、鉴别力、解读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判断其意义和价值,分清什么是媒介真实,什么是现实真实,对媒介信息不盲从。
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养成
1.新媒介素养教育要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要把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课堂成为传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没有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校应聘请校外专家对全校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则应充分利用其师资力量增设媒介素养公共课。课程中,要教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媒介的性质、特点、产生、发展,媒介传播的基本理论和运作模式,媒介的管理体制及相应的法规政策等,让大学生认识媒介信息传播的意义;要客观分析左右媒介生存、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让大学生掌握判断媒介信息多重意义的能力;要深入剖析信息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技巧,让大学生意识到媒介的操控能力;要全面引导大学生选择性地接触媒介,让大学生增强利用媒介服务、发展自身的能力。
2.打造浓厚的媒介素养教育文化氛围。利用大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平台,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环节,采用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方式将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邀请记者、编辑、主持人、新闻人物等各类媒介从业人员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让大学生与他们交流互动,获取媒介的一手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消除大众媒介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
3.组织学生参与媒介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站、校报、广播、电视台等校内各类媒体运动,开展形式各样的媒介体验和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报的编辑、节目的录制、开展校园DV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创造媒介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深入、全面了解媒介,引导学生用怀疑、批判的精神审视各种媒介传递的信息,体会、感受媒介充斥的社会生活环境,主动地投入信息创制传播中。
要使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富有成效,高校有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社会、各级各类媒体的参与也必不可少。三方协同合作,才能构建完善、立体、健全的教育网络。首先,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规范媒介的传播行为,打造良好、有序的媒介环境。教育、文化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考虑在政策上鼓励、扶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建立督导和协调机制,大力推广素养教育,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帮助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其次,媒介应加强责任意识参与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中。媒体要凭借其在信息传播上的先天优势,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承担相应的责任。媒介应当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生产和传播信息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级、鉴别,加强对内容的梳理和提升,不让负面的信息进入网站。通过开设论坛、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网页或网站,利用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向大学生提供媒体服务、普及新媒介素养基础知识,创造平等、信任的情境进行正确引导,提高教育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结语
3G引领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生活在充斥着各类信息的新媒介环境里,这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污染。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实施新媒介素养教育,对提高其新媒介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有效培养与提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和终身的过程,依靠学校、社会、媒体多个方面不同形式的教育,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营造的文化氛围,更需要新兴媒介以及传媒人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