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2014-04-17郑爱明李
郑爱明李 梅
(1.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郑爱明1李 梅2
(1.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积极心理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心理问题德育化、教育理念消极化、教育模式碎片化的困境,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正好契合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在解决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科学认识,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取向,正确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资源,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话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相对于本专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工作实效性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即使已开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存在着心理教育的德育化[1]、障碍化、问题化、医学化等消极倾向,极易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入误区,不利于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的健康幸福[2],与当代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比较吻合。本文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视野来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及其主要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主要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深刻反思和超越。二战后,心理学更多关注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心理创伤或精神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对诸如个人积极情绪、自我实现状态以及繁荣的社会景象等积极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的健康幸福[4]。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它们的主要使命”[5]。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的基调是“幸福与快乐”。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不能只关注自身或生活的消极面,还应关注其积极面。目前,积极心理学思想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领域。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三项任务: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6]。这三项任务,相辅相成,平衡发展,强调心理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使人感觉到幸福快乐。因此,相对于以前的心理学流派,积极心理学更加贴近人追求的目标——追求潜能的开发并生活的幸福快乐。生活开心快乐并促使自我实现和潜能的开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尤其对培养国家高层次的研究生人才来说,更要重视其自我潜能开发和自我价值实现。相对于传统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人的积极面,其核心观点是:主张心理学研究要从只重视对个体的问题与疾病等消极心理或精神的修复,转移到加强对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培养等具体层面上,更强调优势、希望、投入、创造、目标、动力、感激、接受、隐喻、资源、成长等心理理念,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有寻找优势、灌注希望和赋予力量[7]。
优势是每个人预先存在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而来的适应机制,一些心理有问题甚至是精神疾病的患者,很大一部分就是没有看到或发现自己的优势,比如抑郁症患者,更多的是看低自己的能力,自卑的心理也是如此,因此,发现每个人的优势是心理学工作者必须要时刻坚持的理念。当我们把寻找问题的过程变成寻求优势的过程,就会给当事者更多的内心力量,当事者会觉得自己变得强大、自信,更能追求和探索自己想要的东西,许多研究表明,利用了个人优势后,个体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我效能、心理健康水平[8];而且临床应用也表明,抑郁症状及其他心理问题出现显著持久的下降。希望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是由目标所指引的。充满希望的人会设定具有价值的、清晰明确的目标,并启动动因(意志)思维和路径(方法)思维来实现目标,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让当事人看到希望。当学生的希望水平较低时,往往比较消沉,其内在力量也是比较弱的。教育者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其优势,不断为其灌注希望,赋予其力量。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本专科生来说,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专业机构设置欠缺、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员配置不全,更重要的是问题化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比较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问题的德育化
目前,由于我国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都挂靠学生处,而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处主要是管理本专科生工作,因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学校管理研究生工作的德育老师来完成,由于绝大多数德育老师没有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背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把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当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问题来看待。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然目标和宗旨有一致的地方,但两者本质上还有许多不同,必须遵循各自的规律来实施教育,决不能把德育问题心理化,也不可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既不利于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给国家、社会、学校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也给研究生德育工作者造成困惑,更对研究生本人的发展造成影响,甚至会带来严重影响。
(二)心理教育理念的问题化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危害性,表明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预防研究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识别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预防心理疾病,及时诊断和处理研究生的心理疾患,稳定研究生日常工作,成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在内容、途径和方式上,还是在具体的实施上都严重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和目标[9]。笔者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积极发展模式,其主要目标和宗旨应该是促进个体的人格完善,培养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要实现这个目标和宗旨必须注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不能仅仅限于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化是消极心理学的体现,不但不能培养研究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果长期坚持这种模式,还会造成学生的一些误区,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容易导致研究生关注自身或身边人心理的消极面,忽视其积极面,长此以往,不易于研究生正常心理的培养,不利于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不符合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心理教育模式的碎片化
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很容易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容易碎片化。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主要集中在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针对不同问题人群的各类心理讲座等,虽然这些方式和途径能够普及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方式更多的是说教,采用灌输的方式,难以引起研究生情感的共鸣。目前,一些高校采用广场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训练、趣味运动会、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和内容比较新颖的途径和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研究生的欢迎和积极参与,但由于场所、经费、师资等因素的制约,无法长期坚持,基本上还是运动式的开展,时间也多集中在每年“5.25,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需要学校外资源如家庭、社会和政府等方面的参与和配合,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碎片化,教育途径陈旧化,教育平台的学校化等,都不利于研究生积极心态和完善人格的养成。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强调寻求人的优势、灌注希望和赋予力量,主张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促使个体潜能开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掘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一种正向的积极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最终促进人格完善。笔者认为这种理念对解决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具有较好的启示:
(一)科学认识,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研究生自身发展和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不是思想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心理问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解决之道,不是用德育方式所能解决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会区分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碰到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转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解决。高校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设置相应的机构,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并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树立培养研究生积极品质的理念,切实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积极取向,正确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目前,相对于本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基本上还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和科学处理心理疾患为重点,属于消极取向理念的具体表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认为心理健康不是一种无心理疾患的状态,而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不断寻求自身的建设性力量,发展积极人格品质的一种状态,是积极心理学的“寻求人的优势、灌注希望和赋予力量”的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体现。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是在对研究生进行积极评价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其尝试丰富而又积极的心理体验,研究和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不断发掘其潜能、促使其自我实现,培养其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的三个目标,一个是解决情绪问题,一个是让当事人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是促进人格的完善。这三个目标都需要以积极取向来指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也应该是积极取向的。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丰富和发展研究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因此,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研究生而言非常重要。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理念,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中来。笔者在实践过程,经常采用体验式教学来带领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学习,学习的目标包括三个:一是培养成员的积极情绪;二是培养成员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三是培养成员的积极的人格品质。体验流程中,经常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包括“优点强化”、“天生我才”、“优点轰炸”、“我真的很不错”、“记红帐”等,其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互动体验学习,不断发掘自己的优势,更多关注自身的积极面,找回真正的阳光自我,进而自信乐观地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体验教学的方式可以有团体辅导、个人体验成长、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尤其要强调的是,教育方式要灵活,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团体,要采用不同的组合。另外,要长期坚持,要监督管理,坚持师生互评,不能虎头蛇尾。
(四)整合资源,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
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高校里,但社会和家庭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环境非常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环境有利于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对研究生而言,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环境系统,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研究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不断提升他们的积极人格品质;二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环境系统。研究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各个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积极品质,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资源,构建充分发掘研究生自身潜能、促使人格完善、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的环境。
[1]谢红梅、李志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心理学探新》,2003年第3期。
[3][6]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4]史文:《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Ruark J.Redefining the Good Life:A New Focus in t h e Social Sciences.APA online See:http://www.apa.Orgied/good life.htm/.
[7]Duckworth,A.L.,Steech,T.A.,&Seligman,M.E.P..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J].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629-651.
[8]何虎、李杰、杨霞:《中国单亲儿童的心理研究进展:积极影响论与消极影响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第12期。
[9]武成莉、王淑敏、宋宝萍:《积极心理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5期。
Explor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ENG Ai-ming1LI Mei2
(1.School of Health Policy&Management,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graduate studen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y of emerging trends,concerning about people'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At present,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is facing the problem of moral psychology,education philosophy of passive,fragmented plight education model.Idea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just fit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In combination with working practi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current graduat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G444
A
2095-5170(2014)06-0153-04
[责任编辑:贾林祥]
2014-10-0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基金项目“研究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JDSZ20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多层次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CSH073)研究成果之一。
郑爱明,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副教授,博士;李梅,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