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RTS战略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4-04-17刘焱
刘焱
一、背景
改变学术型、研究型本科的单一教育模式,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共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是根本突破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典型应用型特征和职业化倾向,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上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内在要求高度一致,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上应走在其他专业前列。结合国家“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紧密围绕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特征,探索应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对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而言是极有意义的。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及多年教育体制留下的积弊,应用本科旅游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施行实践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定位,理清教学思路。如旅游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传统的旅游本科教育有何区别?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要求有何不同?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有何差异?应明确的是,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绝不是传统本科指向的厚基础、宽口径人才,而是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能力的养成高度依赖实践教学。但一些院校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思考,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知识传授的补充形式存在,人才培养成效不高。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的惯性,知识本位的价值观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是不少学校由于升本历史不长,在发展道路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将应用本科的发展定位与旅游行业需求相结合。
2.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设计。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完全参照传统旅游本科的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广泛存在。首先,基础课、理论课教学时数总量偏大,最核心的专业课实践教学时数偏少。在一些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虽然增加了实训内容和课时,但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4︰1的课时比例与传统本科基本一致。这种安排与旅游岗位对实践技能的高要求相距甚远。其次,没有构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虽然明确了实验、实训、认知实践、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具备实践课程体系的形式结构,但其内容分配却是分散且孤立的。此外,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依据理论教学的需求设计忽略了教学内容和产业内涵、岗位技能的结合。最后,实践教学基地数量较为稀少。甚至有的基地就挂个牌子,根本没有安排过实践活动。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旅游生产一线,对行业发展和专业需求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
3.旅游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少院校的旅游专业是在其他学科基础上改办的,部分教师由原来的史地类、经管类教师转改而来,更有一些教师就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自身实践经验极少,更何谈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再者,由于没有构建相对成熟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向“双师”主动转变,使得教师的后续发展不足。当没有来自实践教学的外力驱动时,教师易于按照“轻车熟路”的知识灌输方法进行授课,因此,严重缺乏具有旅游行业一线技能及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也就不足为奇了。总的说来,绝大部分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后天又缺乏必要的培养提高,难以对学生施以“应用型”教育,使得旅游应用本科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目标。
三、理论支撑及设计说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明确旅游实践教学定位、完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旅游实践教学师资的初衷出发,创新性地将源自战略管理竞合理论中的PARTS战略引入实践教学改革中,以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从教学主体、合作利益、合作机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五个方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
1.理论支撑。一是竞争合作理论中的PARTS战略。竞争合作理论最早源自学者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构想。在阐释理论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竞合模式核心部分的构建,学者又进一步提炼出了竞合理论的五要素,即P(Participators,参与者)、A(Add⁃ed values,附加值)、R(Rules,规制)、T(Tactics,战术)、S(Scope,范围),简称PARTS战略。PARTS战略通过强调五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要求建立和保持所有参与者的动态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共赢。由于对竞合关系构建的支持作用及企业长远效益获取的大量成功,促使PARTS战略的应用延伸到更多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等),其内涵表达被进一步丰富。但把PARTS战略借鉴到教学领域的实践探索中来,借此支持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环节处理关系,则是首创之举。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样来自战略管理理论领域,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这恰好与实践教学改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全面考虑了旅游教学领域涉及的相关因素,结合PARTS战略的因子构成,对主要相关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革。
2.设计说明。实践教学改革遵循系统论,科学考量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围绕学生,结合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将P、A、R、T、S的含义分别延伸为教学主体(P)、合作效果(A)、合作机制(R)、教学方式(T)、教学内容(S)五大要素。一方面,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层次,突出体现了教学主体(P)的主导地位,合作效果(A)与合作机制(R)的保障作用,以及教学方式(T)与教学内容(S)的强关联价值;另一方面,推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现了教学主体(P)从以校为主到校企政会结合,合作效果(A)从校企双赢到校企政会多赢,合作机制(R)从校企模式到校企、校政、校会结合的综合模式,教学方式(T)从课堂教学真正走向实战教学,教学内容(S)从理论知识到技术技能等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强化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四、改革内容
1.P——实践教学主体:以校为主到校企政会结合的转变。实践教学围绕的核心是学生,起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高水平的学生,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通过“一走、二请、三带”三个环节,能实现教学主体由以校为主向校企政会结合的多元化教学主体转变,使教学过程更接近行业一线需要:“一走”是在坚持教师持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的前提下,让教师走出课堂,以企业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系统培训等方式沉淀学习,获取市场一线信息,更新专业理念及技能,打造业务过硬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二请”是实施“双导师制”,以邀请旅游企业的专家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行业协会的商界精英开展竞赛培训、强化辅导;邀请地方政府的知名人物进行课堂讲座、互动讨论等多元形式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培养,直接促使实践教学成效的提高。“三带”是教师带学生到校外基地,由企业、政府、协会参与综合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指导,最终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市场需要的无缝对接。
2.A——实践合作效果:以校企双赢到校企政会多赢的转变。传统本科旅游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院系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企业现场操作、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随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和互补化,要按照“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模式,形成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四方紧密结合、资源互用的合作形态,既为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帮助,也为实践教学师资的行业融合、专技发展、队伍打磨提供后续机会,还为企业及政府的优秀人才筛选提供可选途径,为行业发展的人才储备铺垫了基础,最终实现四方共赢,为旅游实践教学的纵深开展提供有效动力和利益保障。
3.R——实践合作机制:从校企模式到校企、校政、校会综合模式的转变。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办学主体可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使合作机制从过去单一的校企协作转变为校企、校政、校会同时并存的综合模式。一是校企模式。办学主体通过与市内多家旅游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确立旅游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计划、完善学生实训实习计划、教师挂职锻炼计划等,为旅游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及教师实践场所。此外,通过与企业的纵深合作——“3+1”的四年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3”是指累计在校学习3年,“1”是指累计行业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到强化作用。二是校政模式。旅游业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提高旅游实践教学的投入成效,结合旅游产业综合性的特点,与更高层面的省(市)旅游局、省(市)旅游教育培训中心、省(市)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所等合作,构建中(高)职旅游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酒店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培训及考点等多项培训考试机构,扩大教学影响,并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当地政府的资助,打造院(系)层面的旅游职业技能竞赛培训中心、旅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多项平台,以期为学生的实训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机会。三是校会模式。与省(市)旅游商会、旅游协会、会展协会等旅游行业协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以办理行业刊物、举办行业技能比赛、筹备行业内部座谈等多样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行业发展脉搏,并通过行业协会的集成效应,让更多企业直接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帮助。
4.T——实践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走向实战教学的转变。优化实践教学方式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为实现此目标,可邀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官员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旅游实践教学真正走向行业实战教学:一是构建“两线四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旅游实践教学改革中,在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要将过去间断分散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整合,不仅从形式上也要从内容结构上实现实践教学的连贯性。而“两线四段渐进式”实践教学是针对解决以上问题做出的有效设计: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管理技术实践、企业综合实践,并提出累计完成不少于1年的校外(行业企业)实践教学要求,它依据旅游行业实践要求和学生能力发展特点,以系统的实践内容和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行培养。二是健全“四个结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应用本科背景下的旅游实践教学改革要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单一主体、单一标准为准的评价方式,分阶段、有步骤、按等级地制定实践量化考核标准,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即以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现场评价为基础,把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单项评价为基础,把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以实习基地评价为基础,把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教师为基础,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健全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三是创建旅游企业经营实体。为创造真正的企业实景,提高学生实践兴趣和主动意识,还可通过学校和地方政府支持,或挂靠设立品牌旅行社的校内门市部,或自主成立以校内现有实训设施为载体的企业实体(如在酒吧实训室设立酒吧,在茶艺实训室设立茶艺馆等)等,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从地方选址到开业筹备,从日常运营到年终核算,完全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经营负责,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企业一线场所。四是探索“职业岗位群式”实训教学方法。为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教师应以旅游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依托校内实训中心,探索“职业岗位群”式的实训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采用角色演绎、现场演练、模拟竞赛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S——教学内容:从理论知识到技术技能的转变。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为此,应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要切实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基础性知识偏多的诟病,提高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水平。根据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层次、规格、能力的实际要求,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结合”的改革目标,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项目和任务中,强干削支、整合集约,尽量减少一般性的实训内容,对原来单一性的实验内容进行项目整合,开设综合性实训实践,促使学生理论知识向技术技能的切实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