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17彭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技能思维

彭琳

在艺术设计理念呈现多元的当下,如何改革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提高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水平的平面设计人才,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着诸如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力度不足、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学生实践意识缺乏、平面设计教学独特性的缺失等问题,亟待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强。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而设计方法的传授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一种方式。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仅在设计程序与设计技能上花工夫,这就违背了艺术设计教学的本原价值,导致艺术设计教学发生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倾向。

2.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待提升。在高校教学中,平面设计的教学是一门启发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同学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的互动,教师传授技能与方法,学生努力学习技能,积极掌握方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学课堂,简直就是一言堂,只有教师在讲,学生没有充分发挥主动性的空间,缺乏师生互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学生对学习平面设计缺乏主动性,兴趣不浓,同时各高校也没有充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条件。学校主要把时间花费在教育学生设计程序与设计技能上,而没有实际性地教授学生如何动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动手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创作灵感与热情的激发,致使学生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表现得不积极,也明显地表现出互动性不强。

3.学生平面设计的实践意识有待提高。目前,实践意识缺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能否被社会所接纳。因为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是社会企业选纳人才的主要标准。而现如今,大学生的市场意识淡薄,在高校平面设计中只局限于狭隘的思维里,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因素,对设计仅仅追求美感与绚丽,从而让平面设计变成了空中花园,最后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对未来踏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4.平面设计教学的特色有待凝练。在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里,不仅需要对学生们进行设计程序与设计技能进行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创造力,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最适合艺术设计的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还处于对学生设计技能与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的培训,还未涉及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毁灭了平面设计教学的本质意义。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师对教学模式只局限于片面教材,从而缺乏了科学独特性,对教育平面设计没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5.学生对平面设计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我国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情况,许多学生在进入平面设计专业之后,在学习平面设计专业一两年之后几乎忘记平面设计所学的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最后应该去做什么。学生们在高校学习平面设计时,认为学习到了平面设计理论知识与基础绘画课程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对自己没有一个实质性的目标。从而树立了一个这样的观念:在学校学习中,只学习与自己有关系的,盲目地学习多种艺术设计知识,例如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杂烩”,忽视了自己的平面设计专业。

6.对平面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有待加强。虽然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因为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注重动手实践,从而对理论知识掌握没有过多关注。我国高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由在职的平面设计教师进行讲授,而进行实践设计的教师则是由外面的专业人士教授,在同样的课程学习当中,同时出现了两个教师,学生的学习适应具有较大的难度。其实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如果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类,那么就背离了艺术设计的本质,因为艺术设计教学本身就是由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虽然艺术设计的实践特性是平面设计的本质特性,但是缺乏了理论知识对实践设计的指导,艺术设计就不能真正存在了。作品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学生的主体对象就是“研究”,而研究的本身就必须提升到理论层面。

二、改革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有效对策

1.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今,我国市场竞争激烈,每一个产品都离不开创新,一旦失去创新的理念将会失去市场的地位,因为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新也是设计的最终追求。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以及非凡的创造力,才能让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特点,从而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身份与地位。同时,设计是一门需要互动的学科,在平面设计教学里,坚决杜绝一言堂现象,应尽量让学生与老师一起积极参加平面设计教学活动,学生与老师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进行对话,互相探讨,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到学习平面设计中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们坦诚相待,给予他们激发与启迪,不仅让学生们保持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平面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在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赏识教学法,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进行鼓励,尊重学生的创新想法,尽管学生的想法是错的或者很幼稚的、不切实际的,也不能随口否定,否则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打击,从而让学生失去对平面设计的兴趣。所以,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兴趣。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要想提高设计水平及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该主动让学生对设计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实践,从设计观摩师的设计到接触了解客户以及亲自为客户设计产品。让学生深入实践到现实平面设计流程中去,有助于学生掌握学校书本所学的设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设计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相符度,从而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新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自信,保持学习平面设计的热情。

第二,各大高校需要多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师可以跟社会企业单位进行设计合作,并可以让学生参加设计、修改、审核,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指导出来的学生,所学的技能必然较容易与社会企业贴近,且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完成设计的质量也较标准。以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们进行平面设计教育,往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热情。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凸显了教学的动手与动脑的方法,实践操作给学生们收获了感性经验,掌握了实际技能。

第三,我国高校应该注重高校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应该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一年进入毕业状态,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统一由教师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毕业设计作品不仅仅要求设计者灵感,还应该注重创造性思维。在毕业设计作品中,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完成一项简单的作品,还需要掌握市场调查、方案选择、实物模型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学生设计好作品以后,要专门由教师、企业家、专家进行评价,且要求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陈述。答辩完成之后,还应该举行毕业设计的公开展览,从而确保那些做出高质量设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肯定。

3.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其实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设计的创新主要来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对平面设计要求个性化也是对平面设计具有个性差异得出的见解而已。我国高校平面设计应该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书本知识进行学习,结合学生对市场的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作品,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设计风格。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大量采用案例法,因为案例容易将意图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对案例进行剖析,不但可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设计的各种功能,还能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4.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极其缺乏平面设计教师。所以,应招聘高校平面设计教师,并对平面设计教师进行分层次组织教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课由在职教师传授平面设计技能与平面设计方法,而实践课可以聘请外面专业人士进行更新设计思维,指导学生平面设计的创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教学的热情,从而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5.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给平面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自己设计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发布到计算机上,在高校学习平面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网络查询相关知识与最新消息,可以及时掌握平面设计的最新知识,而且还能大大帮助学生了解到社会、市场对平面设计的需求,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平面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功经验,从而有效加快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步伐。

三、结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力度不足、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学生实践意识缺乏、平面设计教学的独特性不足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出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应进行实践分析与思考,最后将平面设计应用到社会、企业、市场实践中去,制定相关的措施,总结改革经验,例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等。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技能思维
高级技能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花月夜》
《星.云.海》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