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4-04-17安益强昌莉丽
安益强 昌莉丽
药学行业曾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但近十几年来,各高校大力兴办药学及相关专业,扩大招生,使得药学类人才的就业形势逐渐不容乐观。2007年后,药学大学生的就业层次降低、收入减少、职位升迁越来越慢,农村药学大学生也从此步入了“大学生农民工”的群体。就业压力大成为农村药学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解析,并提出解决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此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学生就业指导借鉴。
一、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1.心理落差大。首先,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药学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支付了比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学生高的费用,毕业后必然期望得到相对优厚的回报。其次,我国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要经历“十年寒窗”,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在各种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在面临就业时,不只是单纯地要找到一份工作,而且是要找到一份回报高、环境好的工作以回馈自己多年的苦读。再次,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村家庭如果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尤其是学费相对较高的药学大学生,最后几乎都是负债累累,家人殷切地希望他们的就业能迅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来自家庭的压力必然促使农村药学大学生希望得到高收入的工作。最后,近年来一路飙升的城市住房价格也导致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综上所述,农村药学大学生满怀希望地离开农村进入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走出了校门却进不了城市,父母的期望难以实现,家庭的责任也无法承担,难免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
2.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一方面,农村药学大学生都曾是农村老家的“天之骄子”,他们“成绩优异”“高人一等”,临毕业时,也往往会踌躇满志,想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他们在找工作时,由于对自身评价过高,对工作岗位也期望过高,这就形成了自负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出身农村,总是以为别人会看不起贫穷的自己,总是觉得己不如人,虽然成绩优异却由于自卑而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不愿意与陌生人沟通,总是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小圈子里,拘谨、优柔寡断、自怨自艾,白白丧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3.盲目从众。学成就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担负起家庭责任,改善家庭成员生活质量,是每一个农村药学大学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缺少自我抉择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且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他们在观点和行为上不自主地趋向于多数人,盲目“随大流”。近几年来,国际医药巨头,如美国辉瑞、英国阿斯利康等企业在国内扩大了市场,外企的工作岗位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短期内获得高收入职员的案例后,很多农村药学大学生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个人爱好、兴趣和特长,选择了去外企做业务员,将自己置身于狭窄的求职道路上,从而错失了很多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岗位。
4.焦虑退缩心理。农村药学大学生刚开始满怀激情地参与就业,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不断受挫,导致学生悲观失望,焦虑难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讲,适当的焦虑可以激发求职者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就业成功率,但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农村药学学生逐渐开始退缩,产生抵制情绪,形成焦虑退缩心理。焦虑退缩心理使很多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会产生退学、以后不再从事药学行业的想法,这无疑对国家的医药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药学大学生自身的双重身份。农村药学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大学生,具有城镇非农业户口,生活在城市,接受了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出生于农村,在农村接受的基础教育,在言行举止方面,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农村教育的特征。农村药学大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第一,农村药学大学生在重点高校就读的比例低。农村药学大学生因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多就读于非重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而重点高校和经济发达省份高校中农村药学大学生的比例较低。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由于教育理念、教师素养、科研水平差别,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有较大差别。第二,农村药学大学生家庭环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遇低。医疗机构、药品检验机构、药品生产销售科研单位等多在城市,城市是药学大学生主要的就业地区。但是,城市中几乎每一名药学大学生背后都有亲友团关系网,他们获得较好工作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农村药学大学生。第三,农村药学大学生城市生活压力大。由于近年来城市房价、物价不断上涨,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药学大学生刚工作时可以和自己家人吃住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很多支出;而农村药学大学生吃住都得靠自己,其生活成本要远高于城市药学大学生,很多农村药学大学生都是“月光族”,某种意义上讲,“蚁族”“蜗居族”等名称是他们最贴切的称谓。农村药学大学生受到教育经历、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大的压力。
2.药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公平就业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药学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矛盾突出,公平就业的体系还不完善,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随着高等药学教育机构的不断扩招,近年来,药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导致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环境差距较大,多数药学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再次,药学大学生大都希望去条件较好的“三甲”医院,虽然我国就业制度已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逢招必考”的政策,但由于就业制度还不完善,加上农村药学大学生自身等因素,在招考笔试、面试等环节中处于弱势地位。最后,一些招录单位不根据“岗职匹配”的原则招录,依然存在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人为设置招聘门槛,如要求“211”“985”高校毕业生,要求男生,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这对多就读于非重点高校的农村药学大学生而言更是巨大的打击。
3.医药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内医药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模式逐渐和国际接轨,他们在选用人才的时候更加注重候选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药学大学生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农村药学大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基础教育,在其人格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不如城市药学大学生,使得他们的就业难度加大,从而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三、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相对于城市药学大学生,农村药学大学生自身有很多优点,他们更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好高骛远等;另外,他们从小经历了农村生活,更加理解农村的艰苦,从而更愿意去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就业。高校一方面要及早地让在校农村药学大学生了解学长、学姐的事业成长历程,提前让他们明白毕业后的“农民工”生活是人生历练的一个过程,从而减小农村药学大学生对于梦想和现实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农村药学大学生对药学专业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农村药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调整好自己的就业观念,从容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2.实施药学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农村药学大学生相关能力培训。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农村药学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想,形成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理念;指导农村药学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放眼长远,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择业依据;举办“药学之路”创业创意职业规划大赛,提高药学农村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不同药学岗位,了解各职位工作中需要的辅助专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Office办公软件培训、SPSS等数据统计分析培训、实验技能培训、销售技巧培训、沟通交往能力培训等,以提高农村药学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增强农村药学大学生的就业实力。
3.健全“实习—就业”体系,努力做到“人职匹配”。高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要和农村药学大学生充分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职业理想和就业愿望等,再结合实习单位提供的实际岗位的内容性质来安排学生实习,尽量实现“人职匹配”的目的。
4.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型培养模式。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尤其是药学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根据药学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在探索农村药学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班级导师+个人导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关注农村药学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此外,徐州医学院药学院从2012年起,以2009级药学学生为样本开展了“校企联合定向培养药学人才”模式,按照双向选择的办法定向开展了首期“医药销售”方向工作岗位班。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该班农村药学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又及早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岗位,企业也获得了稳定的药学专业人才,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