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2014-04-17陈海燕
陈海燕
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对现状的永不满足,对未来的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源泉。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强大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并指出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自此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现阶段的时代符号。因此,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一、完整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习近平同志曾两次深入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因此,“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就是“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就是说,“中国梦”既是宏观的目标,也和每个人的梦想紧密相连,是远大理想和现实奋斗目标的完美结合。它不是空洞的,而是由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的。就像恩格斯提出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中国梦”的方向正是十三亿中国人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出的合力的方向,每个人的意志和梦想都能在历史的合力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人民日报》最近发文称,现在的年轻人暮气沉沉,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好像很“成熟”,但是没有了敢想敢干,没有了直抒胸臆,没有了敢为风气先,像是从少年直接迈入了中年。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梦想”早就成为一种奢侈品,工作仅仅是吃饭生活,辛苦加班也只是迫不得已。部分大学生对于时事政治关注不多,参与性不强,政治意识淡薄,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方向感,个人理想和社会脱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他们往往片面夸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甚至割裂二者的关系,把社会当作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手段,认为社会阻碍了他们个人理想的实现,或者个人的力量无法对社会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依存关系认识不到位。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容易忽略甚至无视社会理想,不能深刻地领会到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个人追求的目标只有与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二,外部条件上的原因。就国际环境而言,全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很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动摇。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外来思想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就国内环境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调整,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日趋独立,价值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多样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大大地改变了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此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城乡隔阂被打破,人口流动性变大,工作不再分配,职场竞争激烈等社会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他们不得不放弃诸多浪漫想法,终日为工作奔忙,在学习和择业中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在价值观上开始倒向相对主义甚至是虚无主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理想信念的动摇和偏差。
第三,内部条件上的原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心理上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情绪和思想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作为价值观核心的理想信念更是如此。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时会产生认同感,但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外界的现实所改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不够坚定,也意味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增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尤为重要。
三、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分析
梦想是理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理想的另一种话语呈现,而且梦想比理想更加通俗和亲切,可以说梦想是理想的通俗表达。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每个人的梦想又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翁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意义重大,因此要积极探索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路径。
1.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思想上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是对每个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的经典论述。有了使命感、责任感,大学生才能认识到理想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以往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多注重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和崇高理想的树立,而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有所忽略,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内涵,自觉把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首先从思想上解决对“中国梦”的认识问题。教师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积极与学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独特内涵,进而指导具体实践。与“美国梦”强调个人奋斗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国梦”既是个人梦又是国家梦,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这种注重整体的思维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一代,应该自觉肩负起国家民族交付的历史重任,把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中国梦”共同理想的实现中去,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铸就人生的辉煌。
第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感知。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的形态,又包括学校的发展历史、规章制度等有形的方面,还包括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等无形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生动形象、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比如,学校可以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举办大学生党支部生活会、主题班会、社团活动、论坛讲座、学术研讨等,还可以开展“中国梦”征文活动、格言征集、最美大学生评选、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国梦”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亲身参与,自然会主动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由感性的认知上升到情感的认同。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的校报、校广播台、电子屏和宣传栏等各种宣传阵地,引导大学生关注“中国梦”;利用QQ群、微博、微信、网上社区、手机报等新媒体,配合大学生的阅读和参与习惯,形成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2.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找到通往现实的路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指出,要在各地各高校扎实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及时总结宣传“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及工作经验,精心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部署启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广大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
理论和现实脱节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并不好,导致理论和实践两张皮,使得学生产生理论学习无用的错误认识。学校应该协调教学、学生工作、后勤等多个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破解理论和现实脱节的难题。比如,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等参观学习,让他们感受祖国厚重的历史,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亲眼目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理论知识就变得生动形象,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此外,组织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与各种志愿活动,让他们看到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激发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个人理想并为理想的实现找到通往现实的路径。大学生只有了解当前的国情,认清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明确国家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为这个伟大的梦想增砖添瓦,自己的梦想才能够实现。
3.积极促进就业,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真正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洪流中去。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人梦想的实现需要社会“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为大学生梦想的实现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学有所成后能够有用武之地,无论择业还是创业,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的不断努力,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择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有梦想、有能力的大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实现梦想首先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本领,这是实现梦想最重要的资本。大学生一定要明确大学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在整个大学过程中都要坚持这一点而不动摇,不能为了工作而偏废学习。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得到重用,更不用说理想的实现。认真学习、积累知识、厚积薄发才能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都会适得其反。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和择业观念,不要一味地盯着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而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中小企业去,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岗位去发光发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才是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梦想”,即到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的祖国已经向当代大学生发出了召唤,大学生应该成为祖国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