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2014-04-17刘淑珍
刘淑珍
在变革和变化的现代社会,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激发人的生命意识,使人的生命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人的生命意识、积极开掘人的生命价值方面应有所作为。
一、教育的生命语境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既是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存在。人具有客体性,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人的生存状态被各种对象关系所决定。但人又是主体性的存在,与其他自然物不同,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实践性活动,超越此岸预定的生存方式,实现自己追求的应然的彼岸目标。因此,人性的本质存在于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否定性的统一中。
基于人性的这种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双重性特点,教育的本质属性应是唤起人的生命意识,使人认识生命价值,树立人生理想,确立人生追求,给自然人生建构一个意义世界,从而引导人发展提升种种人的属性,使人真正有别于世界上其他的物,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进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要使受教育者不断超越自己,充满自信地追求新的世界,塑造全新的自我,使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等能够产生生成性的变化,转化为创造的激情和潜力,使受教育者能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生活和世界。“教育要使人是其所是,又要使人是其所不是,这种‘不是’,对于既定、已是来说是‘无’,是‘否定’,也正是这种‘无’和‘否定’在与‘有’和‘肯定’的矛盾之中,孕育出人的发展的无限生机。”①
在东西方的传统教育思想中,也体现了教育的这种唤醒生命的本质属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心灵转向或心灵唤醒,核心都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意识不断觉醒,完成人的生命提升过程。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儿童教育被称为“启蒙”教育,“启蒙”的意思就是使生命从晦暗走向光明,也就是生命觉醒的过程。《大学》的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就是唤醒和开掘人本身自有的“明德”。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的回应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但同样具有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厚人文关怀内涵。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精神家园,唤醒主体意识、解读人生价值追求和终极意义,建构意义世界、人格完善以及生命和谐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能唤醒个体生命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创造力。人的主体意识包括人对生命的认识、人生的意义反思、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精神发展需求的主体自觉等。“一个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人,他能通过对自己的反思,达到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目标。主体意识越强的人越有价值选择的能力,他能通过自己对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道德义务和人的幸福的深刻理解来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一个人的主体意识愈清醒,对自身的认识越深刻,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就愈自觉,就越有创造力。”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所有门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帮助学生学习认识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哲学等,使其明白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通过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树立人生追求等焕发其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能为个体生命建构意义世界。在社会生活中,不仅社会整体有着共同的理想,个人也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有了理想信念才能更幸福地生活,更合理地做人。人是探寻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存在,有寻求生命意义的强烈冲动,理想信念恰恰构成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极为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境遇,期望通过科学、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正确思想的引导,使受教育者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真谛,引领其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追寻生命的无限,超越生命的物性而追寻生命的神性。”③思想政治教育在对理想、信念、责任、爱的阐释中,激励人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人生信念,为个体生命趋向意义世界提供价值指引,促使受教育者追寻生命意义,为个体生命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它在对理想人格的赞美中,褒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促使人们见贤思齐,追求道德理想,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和谐人格赋予人格以鲜明的价值内涵,和谐人格体现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并能适应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是个体自身内部心理和谐以及个体与外在关系和谐的统一。内部心理和谐是指个人的需要、动机、意志、才能、理想、信念等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时代和人类社会的要求一致。个体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是指个体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时代,倡导与塑造和谐人格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摆脱人类困境的现实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能提高个体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能帮助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个体的社会化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塑造其和谐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和时代所期望的人。
三、实施多维度的提升生命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时代发展之外,面对急速的社会变革,应从人的生命出发,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魅力。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维度。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本化维度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的生命价值提升为目的,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有全新的认识。现实生活中,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失去了人生方向而陷入彷徨消沉和茫然失措的境地,甚至极少数人会出现不尊重生命、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等方面应有所作为,使大学生从生命的角度理解人生的意义是奉献与责任,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财富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坚定信念,造就一个有强大精神支撑的自我,尊重自我和他人,敬畏和热爱所有的生命。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各异,每个人的性格、资质和禀赋各不相同,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因人施教,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捕捉学生思想的细微变化。只有如此,教育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每个个体都是鲜活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人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呼应。在与学生的心灵呼应中,教育者会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主动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主动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需求与渴望,从而对发现的积极因素及时引导,对发现的消极因素帮助分析和克服,使学生甩掉包袱,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的轨道。如果把学生比喻为一粒种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像农人一样,对每一粒种子都倍加爱护,给予其合适的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促使其发芽生长。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维度。人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多样性的自由的生命创造体。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乐。“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如何,智力发展如何,还应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有很多来自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如经济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从其日常生活入手,进入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其进行心灵沟通,帮助其释疑解惑,解决实际问题。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起到调适学生个体心理、提升学生生命幸福感的重要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急速的变革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应。例如,在经济上,社会群体利益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贫富分化差距拉大;在文化上,东西文化交流融汇,多元文化并存,传统价值观与新型价值观交流碰撞等。这使得一些大学生感到孤独无助、无所适从,内心的各种冲突与矛盾纷至沓来。同时,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压力,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容易彷徨、苦闷和困惑,导致内心失落和不平衡,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调适心理、启发他们追求完善的人格,确立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使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在不断克服自己弱点的过程中进步,从而提高人格的层次和水平。在成就完美人格的过程中,能够客观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打击,做到身心和谐、宠辱不惊,在对生命的欣赏与赞美中,体验“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勇敢地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奉献幸福。
总之,真正的教育应是关于“人”的活动,生命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营造生命与生命呼应、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和谐氛围,在关爱学生生命的前提下寻找教育的契机,探寻灵动的方法,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念下滋润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以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
[注释]
①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2.
②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7.
③薛艳丽.建构个体生命的意义世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
④方国才.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N].光明日报,200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