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路径
2014-04-17刘晓慧葛超李光普
刘晓慧 葛超 李光普
一、坚持发展理念,科学定位大学生社团发展新内涵
在大学生社团建设中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定位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新内涵,拓展高校社团工作的新思路,探索高校社团建设的新路径。
1.高校应科学定位大学生社团。高校应按照2004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科学定位。首先,改变管理理念。将大学生社团纳入大学生“德育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之中,通过宏观引导与具体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方向,将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改善管理方式。应先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再根据职责形成管理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最终确立起“党委宏观领导、共青团具体指导、行政积极支持”的培养新格局,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2.大学生社团应理性认知社团发展。首先,应理性明确发展目的。一是社团的发展壮大,二是成员的成长成才。这两点的统一是高校社团科学发展的最终内涵。其次,应清醒认识发展路径。根据发展目的,将重点放在如何满足成员的成长需求和价值体现上,通过开展实实在在的社团活动,展现自身活动价值和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创新,以特色求发展,形成社团品牌,最终促进社团成员的全面成长。
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大学生社团科学管理新模式
1.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大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思想认识、行动目的、工作方法上依托大学生开展各项工作。思想上要将大学生作为工作主体和服务对象,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而不是将大学生单纯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行动上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在方法上适时根据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来解决问题,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
2.加强日常的管理和引导。首先,建立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一是结构完善,要确立具体职位,明确任职要求、工作责任和考评制度,做到专人专职,为社团的有序高效运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和人才保障。二是制度完善,要结合社团自身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并加以落实,为社团的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自主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是当今大学生社团所具备的三个特点,正因如此,在发展上就具有了很高的不可预测性,故此高校应立足本校客观条件,通过经费支持、活动场地提供、指导教师配备等途径,有效提高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最后,高度重视网络虚拟社团发展,占领新型文化信息传播阵地。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网络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多元化态势明显,对大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挑战。高校要积极主动占领新型文化信息传播阵地,用正确的理论和价值观念来引导大学生社团成员的思想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与“大学生社团成员行动”的有机统一。
3.探索社团管理的新模式。首先,以社团团建工作带动大学生社团自身建设。一方面可以在社团里设立团支部,如社团规模较大,可以考虑设立团总支。由校团委直接领导,这样在组织上就保障了对社团的组织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将社团日常活动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政治立场正确性和政治方向明确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与“社团成员的成长成才”的有机统一。
其次,建立社团干部培训的长效机制。由学校团委牵头,对社团负责人进行不定期主题培训,积极开展社团间的互动交流活动,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进而建立起长效的工作机制,加强社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同时,要改变“社团干部不算学生干部”“社团干部不享受综合测评加分待遇”等歧视政策①,加强对社团干部的重视和使用,这对于社团干部开展自我建设,实现自我发展,进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具有积极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推进大学生社团实现可持续发展
1.促进大学生社团内部的和谐发展。首先,变“社团理念”为“成员行动”。一方面,对社团成员展开“社团的理念、宗旨”的宣传学习,加强社团成员对本社团的认同,并自觉将社团理念和宗旨贯穿到自身的行动中去;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社团内部的交流活动,帮助社团成员之间增进了解,增强沟通,提高凝聚力,使成员能够成为社团发展的真正原动力。
其次,实现人性化管理,促使社团成员出于对自身发展和价值诉求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一是建立规范化制度和实施机制,保障社团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必依”,有效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二是广泛征求社团成员的建议,以服务社团成员为主要目的,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社团主旨开展特色活动。
2.处理好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各方面关系。首先,“参加活动”与“专业学习”相得益彰。作为在校大学生,应明确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理性认识和处理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活动实践来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专业,体现专业特色,实现自我价值,扩大社团影响力。
其次,“自我建设”与“学校管理”形成合力。大学生社团在自我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及时与各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努力形成社团发展的合力效应,进而保证社团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组织有序、实施合理、效果显著、影响广泛,最终实现社团的良好发展。
最后,“社团活动”与“教学秩序”实现双赢。在现实中,社团活动经常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干扰,甚至是冲击。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活动选取的区域不合适,由于活动人员集中、时间长、场面热烈而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另一方面是为拉活动赞助,在校内行为不当地开展相关商品的宣传促销活动,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组织活动时,一方面要加强综合考虑,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会赞助的审查力度,实现“社团活动”与“教学秩序”的双赢。
3.发挥社团成员的重要作用。首先,确保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分化、西化、弱化的战略重点,以实现政治、文化渗透,而社团抵御这种思潮侵袭的能力不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②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思想和活动引导,一方面要加强理想理念教育,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三观”,并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保障活动的先进性和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并以社团活动为媒介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其次,要正视负责人素质对于社团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行社团负责人任职标准的制度化。在专业水平、综合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设立门槛,最大限度地确保社团负责人的高素质。另一方面,把社团负责人纳入学生干部管理队伍内实行统一管理,结合专业能力,综合考量其思想状况、活动积极性、社团发展规划等,为社团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内在保障。
最后,加强社团发展的连续性与衔接性。组织构建上,实行阶梯形架构,使接班人的培养具有层次性,保障后续人才不断档;思想传承上,加强对社团接班人社团工作理念,发展思路,良好传统的培养教育工作,确保社团发展具有连续性;制度建设上,加强社团运行机制的制度化管理,加强对社团活动策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等资料的留存与传承,为社团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外在保障。
[注释]
①胡建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41.
②田桂蓉.学生社团: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