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2014-04-17陈美玲
陈美玲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云南昆明 651000)
一、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研究综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意识也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人们对儿童教育的观念也从侧重早期智力开发向关注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转变。为了儿童从小养成优秀的品德素质,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已经成为儿童教育研究的重点。
(一)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特点
儿童品德主要是指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主要包括:儿童对国家和人民是否热爱,对父母以及长辈是否尊重,是否具有文明礼貌、诚实、热爱劳动、大方、乐于助人等高尚情操,是否具有抗拒挫折能力和乐观精神等。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儿童对道德的认知还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主要是根据自身的行为意向来做出判断,儿童对道德的评价带有极强的表面性、受暗示性、情绪性以及片面性的特点,对道德认识缺乏独立于客观的特点。
第二,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是爱模仿。儿童经常模仿家长或者教师的行为或者口头禅,因此教师和家长的道德品质、处事方式、行为方式等对孩子具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耳濡目染是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三,儿童的品德在发展与培养过程中的可塑性较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属于启蒙阶段的教育,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智等各方面均不成熟,对外界的认知程度较低。由此可见,儿童的品德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与影响,可塑性极强。
(二)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现状研究
目前关于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认知培养、儿童道德情感培养、儿童道德意识培养和儿童品德发展与个性的关系等方面。
第一,儿童道德认知培养的相关研究。在儿童道德认知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道德判断的考量。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调研数据做出回归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了解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从而对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进行有效判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学者李伯黍主持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曾在全国的15个地区对5-11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进行了研究[1]。学者爱尔金与达贝克认为儿童的这种道德判断与年龄是无关的,道德认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儿童思维特点上。
第二,儿童道德情感培养的相关研究。学者普遍强调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与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情感培养入手,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情感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朱小蔓的相关研究指出,情感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情”入手,最容易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2]。学者赖良琼指出儿童道德情感的养成既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也离不开父母和教师对儿童品德发展和培养的适当调节[3]。
第三,儿童道德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普遍发现儿童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尊的发展。学者韩进之研究表明:3岁组有10%、4岁组有60%、5岁组有60%、6岁组有90%的儿童体验到了自尊。儿童时期的自尊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将来的道德发展与社会性适应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高自尊的儿童对今后的生活满意度会比较高、道德发展水平较高,低自尊水平的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不良、社会适应慢等问题。
第四,儿童品德发展与个性的关系。学者杨丽珠认为,个性结构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4]。学者胡守 认为,个性结构包括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二是个性的心理特征[5]。苏联心理学家提出“动机圈理论”:个性的个别特征彼此间结成谱系化的统一完整的结构,在这个结构里有中心,即动机—需要区。动机—需要区中包含着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周围排列着的个性特征与道德体验、价值观、道德世界观、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榜样等重叠[6]。
(三)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研究意义
加强儿童阶段的品德发展与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儿童阶段作为一个人思想和认识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该阶段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加强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研究,可以为儿童的德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现代儿童的德育工作提供指导意见,为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搞好儿童德育提出更多的新观点、新思想,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儿童德育之路。
二、目前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可以发现,目前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多方面。
(一)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目标与内容存在问题
第一,目前在我国的儿童品德教育工作当中,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品德本身这种抽象的事物也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7]。目前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听话的、乖巧的是品德好的,活泼的都是品德有点问题的,都按照这个标准去培养,势必带来问题。
第二,在儿童品德培育内容方面,由于品德本身的抽象性导致品德教育内容的笼统性,并且难以以准确的指标进行衡量,所以国家规定的儿童品德培育的内容大多难以准确地去执行。而且在遵循国家对儿童德育工作的要求的同时,忽视了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转变以适应时代性要求的特点[8]。
(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存在负面影响
第一,缺乏互助合作的成长环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只养育一个子女,因此独生子女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目前大多都是核心家庭,家庭中只有父母和一个未婚子女生活。于是,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与同伴的交流。互助合作、乐于助人、友爱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无法在他们身上得到体会。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单一性和孤独感反而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道德品质,对儿童品德发展和培养是极其不利的[9]。
第二,周边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尽管我国对国民的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但是社会上仍存在许多不良因素。许多不道德或者不良社会现象诸如抢劫、小偷等,发生在儿童的周围或者直接发生在儿童的身上,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儿童品德的发展、价值观的树立,加之儿童是非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久而久之就被不良的品德所传染。
第三,社会关注的偏差。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强调重视儿童知识的学习、儿童智力的开发,却很少关注儿童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0]。进而使得家长和教师也就忽视了对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正确引导,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三)教师在品德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乐园,但部分教师在品德教学方法和自身品德示范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教师教学理念不科学。目前教师大多提倡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提倡儿童知识的早期学习,忽视了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对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不重视,势必影响到对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精力和时间的投放力度,从而影响到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效果。
第二,教师未以身作则,忽视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许多是非判断标准、行为方式、品德素质都对儿童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儿童的道德判断形成时期,这种作用更为明显。目前部分教师自身为人功利、势利,道德品质败坏,没有给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影响到儿童的品德发展与培养。
第三,教师在品德教学方面方法不科学。教师在品德教学方面主要是以讲故事为主。在讲故事的同时,也缺乏给儿童详细的解释。在整个品德教育过程中缺乏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和家长的及时交流沟通,没有做到定期家访,不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品德表现等,无法推动家校联系,也就难以共同促进儿童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四)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欠佳
家庭是儿童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欠佳也为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带来了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错误做法。家长对子女过分偏爱,在品德教育方面,子女没有养成正确的品德习惯,没有良好的文明礼貌,如尊敬长辈、客人来了热情亲切等,家长也会由于偏爱而放松教育,最终给儿童品德发展和培养带来不利因素。另外,家长和教师乃至社会,对儿童都抱着成绩第一、早期智力开发至上的观念,家长对儿童的奖励往往是成绩突出而非因为好人好事或者文明礼貌。这样的错位做法势必把儿童品德发展和培养往错误方向引导。
第二,家长自身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部分家庭父母离异、吵架甚至家庭暴力,这些都给儿童幼小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创伤,使得儿童养成孤僻、自私、不合群甚至仇恨社会等不良道德品质。另外,部分家长也没有起到良好的标杆作用。因为家长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而且儿童缺乏品德衡量标准,会将家长的行为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所以,家长势利、自私,子女也势利、自私;家长贪图小便宜,子女也贪图小便宜;家长满嘴秽语,子女也满口脏话。家长错误的示范作用对子女品德发展与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11]。
三、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改进措施
在儿童的品德发展与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品德发展与培养需要采取一些较为特殊的策略。
(一)明确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儿童的品德发展与培养是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操,让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培养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团结友爱、有爱心的行为方式;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培养儿童懂文明礼貌、尊敬父母长辈等。
第二,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因人制宜地制定具体的符合不同儿童特点的可操作性的德育内容。因为儿童在每个阶段有差异性,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和目标要求。对于非常小的儿童,主要侧重于文明礼貌的要求以及道德品质的是非判别标准的确立;对于稍大一点的儿童,侧重于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培养;对于再大一点的儿童,注意对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感情的培养。
第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12]。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以及淳朴的风土民情的描述,引导儿童热爱祖国;通过培养儿童对周围朋友、亲人的感情,逐渐引导其爱人民,乐于助人,乐于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对自然科学的揭秘,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热爱科学;通过对他们介绍“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他们热爱劳动;通过让他们体验集体劳动收获的快乐,让他们学会团结互助;通过对儿童的诚信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通过设定日常行为规范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引导他们遵纪守法。
(二)在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儿童是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主体,需要儿童主动参与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儿童的品德发展与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搭建儿童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应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增进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来培养他们的合作、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这种内生的自发的培养模式比教育引导更为深刻。
第二,通过有效引导,让儿童自己思考,并在小朋友间充分讨论,进而让他们自己成立规则制定小组,自行提建议设立日常行为规范,并让他们自己思考设定违反规范的惩罚和遵守规范的奖励。在这期间教师也要把关,并调动大家的趣味性。
第三,为了考察儿童的是非辨别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秘密设计一些场景或者场合,在这些场合中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如何做出选择,并学会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提高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责任感。
第四,遇到犯错误的小朋友,让他自己决定如何进行惩罚,听他的意见,让他自己想办法保证以后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发挥教师在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儿童人生启蒙的导师,在儿童的品德发展与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引导方法是否合理准确、示范作用是否恰当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注意将品德发展与培养融入到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13]。将儿童的品德发展与培养贯穿于儿童教育的各个实践过程当中,在班会、宣传栏、主题活动中,都寓于爱国、热爱劳动、尊敬师长等主题,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将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贯穿于游戏当中,增加品德教育的趣味性。通过“抗震救灾”、“小兔看病”等游戏,来激发儿童的趣味,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合作的默契。把品德发展与培养贯穿于儿童的比赛、竞赛、奖励等活动中,可以通过品德知识问答、好人好事奖励等小活动来调动儿童品德往良好方向发展。
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良好的示范作用[14]。教师首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讲文明讲礼貌,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爱小朋友。以这种积极的工作方式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来感染儿童。教师要融入小朋友当中去,与小朋友交朋友,处理小朋友之间的小误会,引导小朋友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思想品德辨别标准。
第三,教师要及时跟家长交流沟通,可以通过请家长到学校或者教师到儿童家里家访等措施,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儿童在家里的表现,也把学校对儿童品德的要求告知家长,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对儿童品德教育进行严格要求,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教师在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对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要坚持直观、形象生动地引导,要坚持因人而异,根据儿童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品德发展与培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
(四)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离不开家长的有效配合
第一,家长应该注意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子女不能过分溺爱。在子女犯错误的时候要进行严厉批评而非家庭暴力,要让子女对自己犯的错误有深刻了解并心服口服。在家中鼓励子女自食其力,积极地干家务劳动。家长应积极与教师取得联系,及时去学校了解子女在校的品德表现,并针对老师提出的相关要求积极配合。
第二,家长在家中要以身作则。家长也要尊敬父母,文明用语,谦和待人,乐于助人,对于自己的错误及时承认并改正,给孩子品德的发展与培养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家长应尽量避免家里的不和、吵架、家庭暴力等事件,避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结论
儿童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从小抓起。要使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就得做好儿童的德育工作,而其工作的最基本出发点则应从儿童的心理个性以及社会适应性发展的特点入手,结合儿童的品德发展特点以及其与个性、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关系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呵护。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并通过家长和儿童共同努力,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甚至科学文化素质就可以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定能得到更好地弘扬。
[1]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李伯黍.国内18个地区5-11岁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调查[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
[2]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J].中国图书评论,2012,(9).
[3]赖良琼.幼儿道德情感的养成[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07-18.
[4]杨丽珠,张 野,刘 文.基于教师描述的幼儿个性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4,(5).
[5]胡守 .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崔 巍.从“动机圈理论”谈德育与人的个性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1,(6).
[7]莫源秋.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8]刘 婷.谈幼儿品德教育[J].云南教育,2001,(8).
[9]谢秀云.对幼儿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8).
[10]刘 霞.我国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11]魏秀红.谈谈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5,(5).
[12]贺军丽.幼儿德育,从小处着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6).
[13]程小玲.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教育艺术,2010,(6).
[14]杨佩芬.幼儿文明礼仪的形成和培养[J].韩山师范学院院报,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