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津恩与美国人民的历史①
2014-04-17蒲国良
蒲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一
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1922年8月24日出生在纽约一个贫穷的犹太移民家庭。他的父亲爱德华·津恩出生于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移民美国。母亲简妮·拉比诺维茨出生于沙俄帝国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爱德华在饭店做服务生,大萧条时期还开过几家糖果店,但都不怎么成功。简妮是一名家庭妇女。
津恩在纽约布鲁克林的贫民窟中长大,毕业于当地的托马斯·杰斐逊高中。高中毕业后,他在一家海军兵工厂做过水管焊接工人,并在那儿同罗斯琳·谢克特相遇,两人于1944年10月结婚。这一时期,津恩深受狄更斯作品的影响,也读过马克思的一些著作。[1]他积极参与了当地的劳工集会。17岁那年,在参加时代广场的一次政治集会时,曾被警察用警棍打昏在地。[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津恩参加了美国陆军航空部队,担任轰炸机投弹手,参加过对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地的轰炸行动,曾获得空军勋章,升任二等上尉。战争中的经历对其日后反战立场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战后,津恩回到布鲁克林,做过一段时间的勤杂工。他挖过沟渠,后来在一家啤酒厂工作。其间,他们夫妻曾租住在鼠患猖獗的地下室公寓里,后来又搬进了政府为低收入者所建的廉租房。依据退伍士兵权利法案,津恩得到了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的机会。为了挣钱读书,他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到一家仓库装卸货物。1951年,津恩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58年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津恩深受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影响。1960至1961年间,津恩还曾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1956至1963年,津恩在亚特兰大著名的黑人女子学院斯拜尔曼学院历史与社会科学系任教并任系主任。其间还曾到法国巴黎大学和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做过访问教授。由于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坚决支持学生运动,作为终身教授的津恩还是以“不服从”之名于1963年6月被校方解雇了。1964年,津恩受聘于波士顿大学政治学系。此后,他在该校任教长达24年,直到退休。在波士顿大学期间,他以反对越战以及同校长约翰·西尔伯长期不和而闻名。他开设的有关公民自由权的课程深受大学生的青睐。1988年,津恩退休。退休之后的津恩仍然非常活跃,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演讲活动。2010年1月27日,津恩在加利福尼亚的圣莫尼卡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87岁。
津恩矢志不渝地反对战争和社会不公,为争取和平、民权而积极奔走呼号。他的巨大付出赢得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尊重,晚年的津恩曾折得许多荣誉桂冠,如和平修道院良知勇气奖(1996)、托马斯·莫顿奖(1998)、尤金·德布斯奖(1998)、兰南文学奖(1998)、厄普顿·辛克莱奖(1999)、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黑文斯中心奖(2006)、马丁·路德·金人道主义奖(2010)等,这些都是为表彰他坚持不懈地推动和平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而给予他的回报。诺姆·乔姆斯基在评价津恩的贡献时说:在我看来,没有人会有他这么大的影响力,他的历史著作改变了数百万人对我们历史的看法。[2]对于津恩的去世,有评论指出,随着这位激进的左翼斗士的离去,美国左翼史或将终结。
二
津恩是美国一位颇为知名的左翼历史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一生著述甚丰,先后出版过20多部著作。
贫穷的家庭背景,贫民窟中的童年经历,工作和生活的艰辛,所有这些无疑都对津恩的世界观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得他始终对广大的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势群体怀有一份深深的同情。终其一生,津恩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人民”这个美国社会最广大也是最无助的群体,他的著述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他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1914年科罗拉多煤矿工人罢工。博士论文《拉瓜迪亚在国会》研究的是菲奥雷洛·拉瓜迪亚任国会议员期间的活动,描述了以拉瓜迪亚为代表的一批“20年代的良心”为争取公共权力,维护罢工权利,要求通过税收调控财富分配而进行斗争的艰辛历程。该论文于1959年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
最能代表津恩对“人民”关注的是他于1980年出版的《美国人民史》一书。该书在深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从殖民地时期以来美国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以及他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地进行反抗斗争的历史。它通过生动地再现土著人反抗殖民者和征服者、奴隶反抗奴隶主、工人反抗资本家、妇女反抗男权等的历史事实,把一部活生生的美国“人民”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该书出版后影响甚大,一版再版,为津恩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是美国左派历史学的扛鼎之作。
2004年,津恩同安东尼·阿诺弗联合出版了《人民的呼声:美国人民史资料集》。该书辑录了《美国人民史》中所摘引的那些来自于人民自身的原始资料的全文,包括演讲、文章、随笔、诗歌和歌词等。由津恩本人直接参与其中的纪录片《人民如是说》于2010年开始播出,它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历史上那些反抗压迫的普通美国人的真实生活。显然,《人民的呼声》和《人民如是说》都可以看作津恩《美国人民史》一书的姊妹篇。2008年,津恩教育基金项目启动,该项目主要用以资助那些在中学和大学里使用《美国人民史》一书的教育工作者。
津恩是一位高产的历史学家,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除了上述著作外,其它还有诸如《南方的奥秘》(1962)、《大学生非暴力合作委员会:新废奴主义者》(1964)、《新政思想》(主编,1965)、《越南:撤退的逻辑》(1967)、《不服从与民主:有关法律与秩序的九大谬误》(1968,2002修订)、《历史政治学》(1970)、《五角大楼文件评论集》(与诺姆·乔姆斯基联合主编,1972)、《战后美国》(1973)、《日常生活中的正义》(主编,1974)、《独立宣言拷问美国意识形态》(1991)、《一个乐观历史学家的反思》(1993)、《在疾驰的列车上你不能选择中立》(1994)、《津恩读本》(1997)、《历史的未来》(1999)、《论战争》(2001)、《论历史》(2001)、《恐怖主义与战争》(2002)以及历史剧《埃玛》(2002)等。所有这些著作,几乎都离不开“人民”这个主题。
三
津恩不是一个单纯的书斋里的学者,他还是一位民权斗争和反战运动积极分子,积极参与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其活动曾一度受到联邦调查局的关注。此后直至去世,他始终都是一位坚定的民权斗士和反战斗士。
津恩在斯拜尔曼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任教时,就已开始以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参加当时美国国内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他同历史学家奥古斯特·迈耶一起成功地劝阻了南方历史学家协会在种族隔离饭店举行会议的行为。他还是大学生非暴力合作委员会的顾问,并且给《民族国家》和《哈珀杂志》供稿,向它们提供学生静坐示威等活动的报道。津恩本人曾同学生们一起到佐治亚州议会的白人区静坐。他还公开抨击当局违反宪法的行径,指责约翰·肯尼迪总统、司法部以及联邦调查局在保障民权方面的不积极甚至不作为。津恩的行为引起校方的不满,遂于1963年6月被校方解雇。对自己在斯拜尔曼学院的这段经历,津恩后来回忆说,这七年是他一生中最感刺激、最有意义、最受教益的七年。“我从学生那里所学到的东西远比他们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①Howard Zinn Interview:Conversations with History;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UC Berkeley.
反战是津恩大半生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积极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的活动。1967年,他把自己发表的相关文章结集出版,名为《越南:撤退的逻辑》,呼吁美国立即无条件从越南撤军。诺姆·乔姆斯基把该书视为津恩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并把津恩称为明确地、公开地、有说服力地呼吁从越南撤军的第一人。1968年1月,津恩同丹尼尔·贝里根牧师一起访问越南,并促成了三名美国飞行员获释。这是美国轰炸北越以来越南首次释放美国战俘。此事在美国轰动一时。他同时还在作家和记者抵制战争税公约上签名,郑重宣告将拒绝交税以示反对战争。津恩还积极参与了揭露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内幕的《五角大楼文件》②即《1945-1967年的美国与越南关系:国防部研究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年至1967年间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秘密评估报告。1971年,报告撰稿人之一的丹尼尔·艾尔斯堡将其泄漏,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出版。当时,丹尼尔·艾尔斯堡曾把《五角大楼文件》的一份复印件送给津恩夫妇,津恩同诺姆·乔姆斯基一起对这份文件进行了编辑和注释。后来长期同津恩合作的灯塔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五角大楼文件》,其中第五卷便是乔姆斯基与津恩主编的评论文集以及前四卷的索引。当艾尔斯堡以偷窃、间谍等罪名受审时,津恩受辩护律师之邀向陪审团解释了二战以来美国对越南干涉的历史,为艾尔斯堡进行了辩护。在越战期间,津恩还积极声援士兵反战运动。在1971年的一次反战集会上,他曾遭到波士顿警方毒打。对1991年和2003年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津恩都持明确的反对态度,对战争的直接受害者伊拉克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他认为,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也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出于同样的理由,9·11事件后,他也反对美国对阿富汗实施报复性轰炸,因为这种轰炸不仅无法消灭恐怖主义,反而会催生新的恐怖主义。2009年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时,津恩曾在评论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应该把这个和平奖改称“战争奖”。一个正在进行着两场战争的总统居然能获得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是该歇歇了。[3]
津恩把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视为自己的毕生事业。1988年退休时,他最后一天的课不是选择在教室里,而是与学生一起参加支持校园内护士罢工的纠察队。退休后,他仍然热情不减,奔走于大学讲坛和群众集会之间。直到去世前,仍在为录制“人民如是说”节目而忙碌。作为一位著名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的斗士,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来形容他的一生,实不为过。
四
作为美国新左派运动中的佼佼者,津恩大胆地同传统历史教科书的叙述方法决裂,提出了诸多与美国主流观点迥然而异的新看法。
津恩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一个充满无辜的牺牲者和凶残的刽子手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个共同体,而且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共同体。事实上,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种族和性别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历史。这样,对于历史叙述者而言,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个立场问题。站在统治者一边,人们满眼全是辉煌、进步、自由和繁荣;而站在被统治者一边,人们看到的则是侵略、暴力、奴役和贫穷。津恩明确表示,自己更愿意站在弱者一边,即尽可能向人们讲述阿拉瓦克人眼中的美洲发现史、奴隶眼中的宪法、爱尔兰裔纽约人眼中的美国内战、女工眼中的工业制度的兴起、古巴人眼中的美西战争、美国南部农民眼中的“镀金时代”、社会主义者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主义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哈莱姆黑人眼中的罗斯福新政,等等。津恩指出,穷人的哭诉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如果听不到他们的哭诉,你就永远不知道公平是什么。
津恩认为,战争是人类的敌人,它名义上是为了扫除邪恶,实质上却是孕育邪恶的温床。它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而且还会把每一个参与者都变成刽子手。战争有时会打出推翻暴君的旗号,但其受害者却总是无辜的民众;战争有时也会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借口,其实战争只会培育愤怒与仇恨,它本身就是恐怖主义。不难想象,一场每天都有平民被杀害,造成无数平民流离失所的战争怎么可能有正义可言?所以,津恩强调,不能把“正义的事业”与所谓“正义的战争”混为一谈,不能以“正义的事业”为借口去发动战争。[4]在他看来,不管你打出什么旗号去发动一场战争,实际上,没有一面旗帜大到足以为屠戮无辜民众的行为遮羞。[5]如果想要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的话,那么,废止战争就不应当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应当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津恩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标榜的民主、自由、平等有他自己的理解。他以美国这个自由世界的样板为例深刻剖析了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津恩指出,所谓“美利坚合众国”,从来就不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民主、共和两大党的背后都是大资本家,只要这些老板们满意,他们并不十分在意民意如何。所谓“生而自由”也属妄语,美国自开国之初就是人生来就有奴隶和自由人、佃农和地主、穷人和富人之分。所谓“人人生而平等”并不包含印第安人、黑人和妇女。百分之一的富人拥有全美三分之二的财富,在这种状况下有什么平等可言?!津恩对印第安人、黑人、妇女、穷人等弱势群体为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并赞赏有加。津恩指出,历史的经验表明,“你决不能绝望。如果你是对的,只要你坚持下去,事情就会有变化”。[6]他引用阿尔多斯·赫胥黎的名言说:“自由不是赐予的,而是争取的。”[7](p460)
作为著名的左派历史学家和民权斗士,难免会同社会主义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津恩年轻时就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并受其影响,但他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持同情态度,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某些方面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某些方面又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大概算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吧”。[8]不过,津恩表示,社会主义是一个美好的名词,但苏联把它给糟蹋了。像其他许多欧美左翼人士一样,津恩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也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在他眼里,苏联以保卫社会主义的名义在喀琅施塔得和布达佩斯所干下的勾当,跟美国在拯救西方文明的幌子下在广岛和越南所犯下的暴行并没什么两样。[9](p9)津恩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充满友善和祥和,意味着财富共享,意味着社会生产不是为了大公司的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在美国,社会主义拥有像尤金·德布斯、克莱伦斯·达罗、琼斯妈妈和埃玛·戈德曼这样的优秀人才,社会主义者的报纸拥有数百万的读者,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美好的名字。[10]津恩谴责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造成巨大浪费的制度、一个不公正的制度、一个关心利润超过关心人们的需要的制度”,[11](p403-404)既然要超越资本主义,那么,人们就不应当放弃社会主义。[10]
津恩生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说自己有什么东西值得人们怀念的话,那就是“向人们提供了对世界、战争、人权、平等问题的新看法,而这些新看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他是当之无愧的。
五
《美国人民史》是津恩的一部扛鼎之作,也是新左派史学家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初版于1980年,共21章,叙述了自殖民地时期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掠夺起直到20世纪70年代卡特执政时期的内外政策及美国社会变动为止美国的历史。此后,该书一版再版,作者生前最后一版增加到25章,下限延至21世纪初小布什上台和9·11事件后的反恐战争。其教学版被一些中学和大学选作教材,先后印行了数十版。目前该书各种版本的发售总量已达数百万册。
《美国人民史》一书的最大特点是从普通人而非政治和经济精英的视角来讲述历史,其主角不是征服者、统治者、政客和资本家,而是印第安人、黑奴、劳工、妇女以及逃犯、示威者、骚乱者、拒服兵役者,等等。正如津恩自己所说,他要讲述的是那些反对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勇士的历史,是那些为争取劳工权力而领导罢工斗争的工人领袖的历史,是那些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及其他人士的历史。因此,本书的主人公不是西奥多·罗斯福们,而是马克·吐温们,因为前者对战争情有独钟,对刽子手和屠夫们给予褒奖,而后者则谴责屠杀行为,对帝国主义予以嘲讽。在美国历史上,最值得人们敬重的,是那些勇敢地站出来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斗士,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举行抗议和示威活动、要求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方黑人,是那些利用一切手段反对资本巨头、为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而不懈奋斗的劳工……
《美国人民史》以巨量篇幅展示了美国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的悲惨境遇,并以他们的反抗斗争贯穿始终。它既是一部美国人民的苦难史,也是一部美国人民的斗争史。人们在书中不难发现,从殖民地时期以来的数百年间,印第安人始终摆脱不了被迫害、被驱逐、被屠杀、被欺骗、被遗弃的命运,而美国历届政府则背信弃义,先后撕毁的同印第安人各部落所签订的条约有四百多个。[7](p526)对于黑人、妇女、儿童、穷苦劳工、华工等弱势群体的遭遇,书中都有栩栩如生的描写,作者对他们的不幸也都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哪里有不公,哪里就会有反抗。书中对印第安人、黑人反抗种族歧视的斗争,对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罢工斗争,对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所开展的活动,都有详细而生动的记述,材料鲜活,绘声绘色。津恩表示,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只不过是被那些不尊重人权和宪法自由的人统治着。而《美国人民史》就是要告诉读者: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反对强盗资本家和战争贩子而斗争的历史,为实现“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而奋斗的历史。[12]
《美国人民史》用大量事实无情地揭露了美国统治阶级的谎言,批判了经济和政治精英们所构建的有关美国内外政策的种种神话。当大多数人念念不忘《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的名言时,津恩却要告诉人们,“《独立宣言》的真实内涵在于:由重要人士组成的上层阶级需要大量的美国人来反抗英国人,但他们又不希望彻底打破150年间建立发展起来的财富和权利关系格局”。当人们对美国宪法顶礼膜拜时,津恩所要揭露的却是:“我们的宪法前言谎称是‘我们人民’起草了这部宪法,而不是55名享有特权的白人男子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7](p684)在作者笔下,乔治·华盛顿是美国最富有的人,约翰·汉考克是一个成功的波士顿商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个富裕的印刷业主,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持有巨额利息,詹姆斯·麦迪逊的种植园里奴隶成群,安德鲁·杰克逊更是一个土地投机商、批发商、奴隶贩子和印第安人最凶恶的敌人。[7](p85,91)还有哥伦布的种族灭绝行为、西奥多·罗斯福的嗜血成性以及林肯种族政策的缺陷、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无耻之尤,等等,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津恩指出:“利用政府达到阶级目的,为富有者和权贵们的利益服务,这一传统贯穿了整个美国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这种语言的掩饰之下,就好象我们所有的人,不管你是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7](p684)当总统们得意洋洋地宣布“我们的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对于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而言其实一点也不好。阶级利益总是被“国家利益”这个无所不包的托辞所掩盖。在这一幌子下,美国发动了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对墨西哥的战争、对菲律宾的战争,等等。也是基于这一借口,杜鲁门在朝鲜实施了“警察行动”,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印度支那进行了一场战争,里根入侵格林纳达,布什入侵巴拿巴和伊拉克,克林顿轰炸伊拉克,小布什轰炸阿富汗,津恩问道:“当一小撮人决定发动一场战争,而国内外其他的很多人因此而丧生或致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国家利益’吗?难道人民就不应当问一声他们究竟是在为谁的利益而战吗?”[7](p685)政府试图欺骗人民,报纸和电视也干着大致相同的勾当,但真相终究是掩盖不了的。纵然是一百个谎言,也难以抵挡一个真相的威力。[6]
六
《美国人民史》这部以下层人民、弱势群体为主角写成的美国通史,是美国历史上最为畅销的历史读物之一。该书文字优美,语句铿锵,资料鲜活,精彩叠呈。它虽然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却又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常常让人激情澎湃。该书1980年问世后,经作者多次修订,销售量巨大,并被陆续译成日文、法文出版。在全球拥有众多读者的法国《世界报》附刊《外交世界》月报还曾于2003年授予该书法文版好书奖。
中国学术界对霍华德·津恩及其作品的了解是从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比较早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内部刊物《史学选译》第五期(1982年10月)上刊登津恩《马克思主义与新左派》一文。随后《历史教学》杂志1983年第10期发表了著名美国史研究专家黄绍湘教授的文章《评霍华德·津恩的〈美国人民史〉》,这是《美国人民史》问世后国内第一篇评介性的重头文章。文章着重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写作视角和主要特点,并结合该书相关内容,对美国史学史的主要思潮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点。不久,《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6期又发表了钟方的介绍性短文《津恩:美国人民史》(全文仅500余字)。虽然《美国人民史》一书甫一问世即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此后的十多年间,津恩本人及其著作似乎并没有引起国内相关领域太大的兴趣,无论是研究界还是翻译界,对《美国人民史》一书都再鲜有问津。直到1999年初,《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在该年第2期上才又发表了刘大勇题为《〈美国人民史〉——一部美国史的佳作》的评介文章。不过,该文的评介对象已是《美国人民史》一书的1995年修订版了。
2000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美国人民史》一书的第一个中译本,书名为《美国人民的历史》。但这个译本所依据的不是该书的完整版,而是1997年的教学版,只是在翻译时删除了其中专涉教学的序言、思考题,把它还原成了一部通俗的学术著作。也就是说,第一个中译本实际上是《美国人民史》的简本或者删节本。这个中译本的出版,对于中国人了解霍华德·津恩及其观点,了解《美国人民史》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该书的出版适逢网络的日渐普及,中译本的部分章节在一些网站上广为流传,这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和宣传作用。著名美国问题专家王缉思教授为中译本写了序言。王序不是简单的介绍性文章,而是一篇学术含量丰富的论文,不仅对读者了解霍华德·津恩及其观点,了解《美国人民史》一书有极大帮助,而且对于研究美国历史及美国社会和文化都有启迪意义。该序言除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外,还曾被国内发行量颇大的《读书》杂志在其2002年第3期的“文事近录”栏目中以“美国人民的历史”为题摘要发表。王序对《美国人民史》中译本的传播功不可没。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当霍华德·津恩于2010年溘然长逝时,中国的一些报刊和网络上都出现了些许纪念性文章,而且几乎都提到了他的《美国人民史》及其中译本,这说明中国人(包括不少草根网民)对津恩以及他的这部著作已不再那么陌生。2013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又推出《美国人民史》的汉译第二版。汉译新版所依据的是津恩生前修订的《美国人民史》第五版,较之汉译第一版,新译本不仅续补了克林顿执政时期到“9·11”事件发生和美国借反恐之名空袭阿富汗的两章内容,而且还补译了汉译第一版所依据的教材版中略去的全部内容,并对第一版的译文进行了重新校订。中文新版比旧版增加了30万字的新内容。新译本的出版,无疑会再次激起人们对津恩及其著作的兴趣,推动国内津恩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当然,总体上看,相较于美国的统治精英及其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对津恩这种美国的“另类”人物及其“另类”著作所知仍然相当有限。可以说,国内对津恩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津恩一类人物及其思想,并不仅仅在于了解他们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迥异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描绘的另一个美国,这对于全面认识美国的历史与现在,全面认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无疑大有裨益。另外,像津恩这样的“另类”学者何以能够有所成就,并在美国著名学府里堂而皇之地坐而论道,其颇为“另类”的著作何以能够为众多中学和大学用作教材而广为流布,他们对美国社会的进步究竟发挥着何种功能以及如何发挥功能,这更值得我们深思。
[1]Michael Powell,Howard Zinn.Historian,Is Dead at 87[R].New York Times,2010 -01 -28.
[2]Hillel Italie,Howard Zinn.Dead,Author of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Died At 87[R].The Huffington Post,2010-01-27.
[3]Howard Zinn.War and Peace Prizes[EB/OL].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cifamerica/2009/oct/09/nobel-peace-prize-war-obama.
[4]Howard Zinn.A Just Cause,Not a Just War[R].The Progressive,2010 -01 -28.
[5]Terrorism Over Tripoli from Zinn Reader,Seven Stories Press(1993)Excerpted Online[EB/OL].Thirdworldtraveler.com.http://www.thirdworldtraveler.com/Zinn/Tripoli_ZR.html.
[6]Tomgram:Graduation Day with Howard Zinn[EB/OL].Tomdispatch.com.http://www.tomdispatch.com/post/2728/graduation_day_with_howard_zinn.
[7]Howard Zinn.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2005.
[8]Paul Glavin & Chuck Morse.War Is the Health of the State:an Interview with Howard Zinn[J].Perspectives on Anarchist Theory,2003,(1).
[9]cf.Howard Zinn.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2005.
[10]Dave Zirin,Howard Zinn.The Historian Who Made History[R].The Huffington Post,2010 -01 -28.
[11]Howard Zinn.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2005.
[12]Howard Zinn.Making History[EB/OL].New York Times.http://www.nytimes.com/2007/07/01/books/review/Letters- 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