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范型视角下的省略现象研究

2014-04-17刘景霞陈娉婷

关键词:省略语篇语义

刘景霞, 郭 梦, 陈娉婷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在语言由繁到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省略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省略很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如在1660年,Antonia Arnauld和Claude Lnabcelot指出,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可以把一些词语省略掉。中外学者和语言学家们对省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吕叔湘(1979),Chomsky(1981),Halliday&Hasan(1985)等。传统的省略研究大都是从句法层面进行的,通过填补句法结构空位来理解省略。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认知语言学理论被用来解释省略现象,如A·Martinet(1962)的经济原则、Sperber和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Lakoff(1987)的ICM理论、Minsky(1975)的框架理论、Cook(1994)的意象图式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为省略现象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常规关系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论述该理论对省略的阐释,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省略进行认知解读。

一、有关省略

省略的使用“不仅仅是对经济性的偏好;它也利于提高表达的清晰性,缩减了双方都掌握的‘已知信息’内容,注意力能集中到新鲜材料,或‘新给信息’上”。[1](p54)姜望琪认为,省略是一种谋篇手段,“它不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且是一种必须,非如此不足以把语篇联成一气”[2](p60)。Widdowson(1978)曾研究过例1中的对话:

【例1】A:What happened to the crops?

B:The crops were destroyed by the rain.

A:When were the crops destroyed by the rain?

B:The crops were destroyed by the rain last week.

他认为例1中的对话不正常,应删减为例2那样。

【例2】A:What happened to the crops?

B:They were destroyed by the rain.

A:When?

B:Last week.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用的时间长了以后,很多省略结构也已成为正常、合法的结构。[1](p55)事实上,省略结构已成为正常语言结构的一部分。

对于省略的界定,Quirk,Greenhaum(1985)等人提出了五条鉴别标准:

1、省略的词语可以准确还原;

2、省略结构在语法上是“有缺陷的”;

3、缺少的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还原;

4、补足缺少的词语后,句子符合语法(其意义与原句相同);

5、缺少的词语在语境中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存在。[3](p884-888)

由第四条和第五条标准,Quirk等人谈到了“语义蕴涵”,“省略”包含“语义蕴涵”。例如:

【例 3】Two first returns,Shenzhen.

例3是在上海一机场售票大厅内,一对夫妇对售票员所说的话。按照请求,售票员递给了他们两张去深圳的一等舱位往返票。如果脱离了场景,则很难表达确切的意义:first怎么表示first-class,return怎么能够表达往返,Shenzhen又是如何能表达出从上海到深圳?但在现实中,买票夫妇不会说:

【例4】Would you please sell us two first-class tickets from Shanghai to Shenzhen and back again?

再如:

【例5】A:What time is it?

B:Well,the milkman’s been already.[4](p226)

例5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有人认为该对话缺少衔接词语,有人认为milkman是这里的关键词,如果换了别人,对话就没有连贯性了。这里到底缺少什么,应该补充什么,意见不一。因此,不是每个省略句都能随意补充完整的。

例3、例5是Quirk等人所说的“语义蕴涵”。

吕叔湘(1986)把省略区分为“狭义省略”和“广义省略”。他认为:“实际语言中省略的情况是复杂的,有的省略的成分甚至在句子里找不到或根本说不清楚。谈省略不必过于拘泥,它实际上是汉语句子简洁生动的一种表现。”[5](p1)

“狭义省略”是从语法和结构的角度加以界定,省略的部分能清楚地判断出来。“广义省略”的结构松散,是一种“隐含”。省略部分只能依靠语义、语用进行推断。[1](p56)

范开泰、张亚军、范晓等从语言的三个层面来研究省略现象,即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他们将句法成分的隐略称为“省略”;将语义要素的隐含称为“隐含”,省略的语义要素不能随意不出来,或补出来的话听着很别扭,但是人们完全理解语句的语义结构,将语用意义的隐含称为“暗示”。[6-7]不难看出,句法层面的省略即是前文所提的“狭义省略”,语义、语用层面的省略则是“广义省略”。实际上,省略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有关省略的含义、省略的范围、省略与隐含的关系等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本文所关心的是人们使用省略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因素驱使说话者使用省略句,如例2、例3、例5,而不是例1、例4,而受话者能理解完整意义或隐含意义。本研究包含“狭义省略”和“广义省略”,会涉及到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

二、常规关系与常规范型

徐盛桓认为:“常规关系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的规律,是一种抽象现象。在不少情况下,人们对这些活动和现象会有共同的感受和认识,因而常规关系有广泛的共识性。”[8](p13-14)徐盛桓还指出:“常规关系是客观世界中一种现实关系,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环境中,有自身的外在形式、内部结构、作用功能,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终结的过程,这些过程都会有其前因后果、取一定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性质特点,而且事物同周围环境还会相互作用从而同其他事物也建立关系,等等。这些被人们认识或想象为如此以后,就会以知识形态作为认识的成果固定下来。于是,在人们的意识中,作为一种常规,某一事物的发生或其变化就会比较常规性地同某一(些)段时间、某一(些)空间、某一(些)形状、功能、因果等联系起来,这一切成就常规关系的内容。”[8-9]

“常规范型”负载常规关系,是常规关系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每一个常规范型都表示一种常规关系,作为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合符逻辑、合符目的的结合程序的规律性概括。常规范型反映的是事物发展的序列、结构内容、形态、从属关系、因果关系、属性、环境等内容,保存在人的大脑中,并成为一种认知结构。无论语言怎样变化,人们在大脑中所储存的常规范型是不会改变的。常规范型已成为一种不变的认知图式、一种认知工具和方式,具有待释、限定、补足等作用,使不完整的表述成为可能。[10]人们可以利用有关的常规范型,推导出适合实际需要的相对完整的表述,以理解话语隐性表述的内容。如何运用常规范型来阐释省略现象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三、常规范型与“省略”解读

(一)利用序列关系

Halliday&Hasan(1985)把组成语篇的句子之间意义联系分为两大类:相互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包含有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逻辑语义关系则包括扩展关系和投射关系。语篇中句子的联系有时是由连接词或衔接词来表达,有时则没有任何语言形式表示。那么人们怎样补充这些由于缺乏连接词或衔接词而产生的空缺呢?我们发现,只要语篇是按照某种顺序就可以省略连接成分。这些顺序在语篇内表现为直线向前或者发生变化的语篇信息流动方向;在语篇外,它表现为客观世界中事物发展的顺序或者心理过程顺序。[11](p182-183)这些顺序被张德禄分为事实序列和顺序序列。Van Dijk(1997)将这些顺序归纳为六类:整体与部分顺序、时间顺序、大小顺序、一般特殊顺序、因果顺序、所有者被所有者顺序。这些顺序被称为“自然顺序”。“自然顺序”使有关的事物建立起常规关系。

【例 6】The sun is growing warm,flowers are blooming in the woods,planting time is coming soon here.

例6在句法上缺乏连接词,但听话人仍能理解单句之间的关系:一种递进关系。这里有一个常规知识:太阳转暖,百花开放,春天来了,也到了播种的时候了。

【例7】(a)In the garden the birds that had sung erratically and spasmodically in the dawn on that tree,on that bush now sang together in chorus,shrill and sharp;now together,as if conscious of companionship,now alone as if to the pole blue sky.

(b)They swerved,all in one flight,when the black cat moved among the bushes,when the cook threw cinders on the ash heap and startled them.

(c)Fear was in their song,and apprehension of pain,and joy to be snatched quickly now at this instant.

(Virginia Woolf:The Waves)

例7共有三个句子。如同例6,这三个句子之间没有任何连接词语,但三句之间的关系是一步步递进。这可以用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事实序列来解释。鸟儿开始在林子中歌唱,见到黑猫和厨子扔Cinders后才飞起来,飞起来后才发出叫声。

【例8】玫瑰花刚买的时候很漂亮,放在阳台上一个星期,叶子黄了,花落了。

【例9】叶子都枯萎了,那株紫荆肯定栽不活。

由于整体—部分的关系,我们可以判断,例8中的“叶子”和“花”是指“玫瑰”的“叶子”和“花”。“叶子”和“花”前面均省略了衔接词“它(玫瑰)的”。同样,例9中的“叶子”前面省略了“紫荆的”,因为,“叶子”是“紫荆”的一部分。

【例10】甲: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乙:我看见操场那边有些人在教室里上课。

从例10中我们得知这里有操场和教室。从常规来说,例10乙中的“人”就是指学生,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是学校。

【例11】A:小张,你吃饭了没有?

B:还没有做呢。

对例11B话语理解的推理过程涉及到一种常规关系,即做饭与吃饭的关系,或者说,做饭是吃饭的前提,提到“吃饭”,可能内在地蕴含“做饭”这一前提。做饭、吃饭具有因果顺序。听话人因此判断:小张没有吃饭。

例10、例11用的“省略”属于“隐含”。隐含语义的推导遵循了心理过程顺序。

(二)利用结构内容

结构也是框架,指能将具有潜在关联性的各认知元素组成陈列网络的一种知识结构,其中网络是指一种内容布局格式。[12](p33)如“house”就是一个框架或结构,而 part,substances,uses等组项条目就是它的潜在关联因素,这些因素组成一个关于house的结构内容或特征。“house”是一个概念框架,表征一个概念。而“柜台服务”则是情景框架,表征一个情景,“买卖要求”、“接受要求”、“卖”、“买”、“买卖结束”是“柜台服务”的结构内容。结构内容与情景之间存在着一种蕴涵关系。物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内部联系紧密而广泛的结构。[10](p20)因此,在言语交际时,人们利用这种结构来达到语言简练的效果或表达隐含意义。

【例12】Ichabod Crane’s schoolhouse consisted of one large room,which was built of rough logs.The windows were covered partly with glass,partly with pages from old copybooks.The schoolhouse stood in a rather lonely but pleasant situation just at the front a woody hill,with a stream running close to it and a large tree growing at one end of it.

(Washington Irving: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在例12中,作者在谈到校舍一间大房子时,只是提及了窗户、旁边的小河和大树。至于房子里面是否有门、书桌、凳子、黑板、粉笔、甚至教鞭,都没有一一作出交代,因为校舍肯定有门(包括窗子)、书桌、凳子、黑板、粉笔等,这些都是教室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无需作出交代读者也能明白。

【例13】A:Waiter:Would you like some beef?

B:Customer:I am a vegetarian.

从字面意义来看,例13中的两个小句之间没有任何语言形式上的联系。但这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对话。对话发生在餐馆里,只要我们熟悉在餐馆里“就餐”的结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customer的含义。“就餐”包括:到达餐馆、就座、点菜、用餐、结账。对话发生在“点菜”这个环节。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1)(customer)直接拿菜单点餐;(2)服务员推荐食物;(3)(customer)点或不点服务员推荐的食物。而“vegetarian”一词激活了有关“素食者”的常规知识:(1)仅仅吃植物性食品的人;(2)为了减肥故意避免吃肉食的人;(3)关注生态平衡、反对捕杀动物作为食物的人。

根据“就餐”的常规知识和对“vegetarian”的理解,经过语义联想,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缺省的信息:顾客委婉拒绝了服务员的提议。

(三)利用事件形态

“事件形态的描述有重要的、关键的,有铺衬的、次要的,有主题性的,有背景性的、附带性的。一般而言,重要的、关键的、主题性的内容较多作显性表述;辅衬的、背景性的、附带性的内容较多转化为隐性表述”。[10](p19)

【例14】他每个月都会给家乡的父母写一封信。

只写不寄?此话语的显性表达并不完整,但根据常规知识,我们知道这里的“写一封信”包含这么一个过程:写信、写信封、粘好信封、贴上邮票、寄出信件,这一切不必一一道来,缺省的自有与“写信”的常规关系来补足。

【例 15】I woke up at seven forty.I made some toast and a cup of tea.I listened to the news.And I left for work at about thirty.

【例 16】I woke up at seven forty.I was in bed.I was wearing pajamas.After lying still for a few minutes,I threw back the duvet,got out of bed,walked to the door of the bedroom,opened the door,switched on the landing light,walked across the landing,opened the bathroom door,went into the bathroom,put the basin plug into the plughole,turned on the hot tap,ran some hot water into the washbasin,looked in the mirror….[13](p12)

例15、例16都在描述“I”一天早上起床、吃早饭、去上班的情景。例15简单明了,例16给出了细节,但描述过于详细。“要是谁像例16那样说话,人们不会认为他头脑清楚,因为他违反了格赖斯所说的‘量’的准则(Grice,1967)”。[14](p130)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用例15,而不是例16。例14、例15均对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做了显性描述,而次要的、辅衬性的信息则被省略。

(四)利用语境因素

句法省略或结构省略即狭义省略中的被省略部分可以在语篇中或上下文中找到,如例2、例6、例7、例8、例9等。但有些省略中的被省略的信息是不能从语篇中或上下文中获得的,而只能在实际语境中找到。比如在例3中,若没有“机场”这一场景,我们就无从知晓“Two first returns”所指。再如在例5中,“milkman”送牛奶的时间为A和B共知的信息或常规知识,这一信息可以在语境中找到。再如:

【例17】A:Where’s Bill?

B:There is a yellow VW outside Sue’s house.

在例17中,B的信息是隐含的,留给A来推测。这里A和B都知道Bill有一辆黄色大众车(Yellow VW),这是他们共知的知识。B的含义为Bill在Sue的家。而这一隐含意义则是由情景语境所提供的。一般来讲,讲话者是在认为听说者能够推测出某些信息时,才把这种信息隐含起来。

【例18】A:You’re going out to the beach?

B:It’s raining.

在例18中,“It’s raining”提供的是一个语境信息。按常规,下雨天人们不愿意去海边。根据这一常规知识,我们可以推断出B的含义:他不愿意去海边。情景省略句的语义一般隐藏在话语的深层。语义的推理是借助语境因素,通过交际者的共知信息和常规知识来获得。

四、结论

本文以“常规关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常规范型在理解省略现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常规范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序列、形态、结构内容、环境等。对话语中的“省略”有解释作用,有助于人们(或受话者)对话语完整意义的理解;同样,正是常规范型的这一作用,人们(或说话者)在表达话语时,能够运用不完整的表述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总之,常规范型对研究省略现象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1]姜望琪.“省略”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1).

[2]姜望琪.从英汉比较看汉译英主语的“省略”[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专刊),1991,(60).

[3]Quirk,R.,Greenbaum,S.,Leech,G.and Svartvik,J.A Com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4]Brown,G.,&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吕叔湘.汉语句型的灵活性[J].中国语文,1991,(1).

[6]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范 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8]徐盛桓.论“常规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六[J].外国语,1993,(6).

[9]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3).

[10]钟百超.论核心型常规范型[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11]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2]陈忠华,等.知识与语篇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3]Guy Cook.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4]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省略语篇语义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中间的省略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