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建筑的人文魅力探微
2014-04-17魏宇文
魏宇文
(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学者们早已从地理学、建筑学、美术学、历史学和民族学、旅游开发与保护等领域深入探索,介绍和研究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和旅游开发价值,成果颇丰。其中,有总体介绍客家民居的,例如,赖雨桐的《蕉岭的石寨土楼》①《广东文史》,2001年第4期,56-57页。,曲利民的《连城客家民居》②《今日中国》(中文版),2001年第4期,42-43页。,黄汉民的《福建土楼探秘》③《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1期,10-29页。等;有探讨客家民居与地方文化关系的,如陈丽玲的《福建土楼:地方文化景观的模板》④《福建地理》,2002年第4期,53-56页。,许鹏的《客家民居建筑文化风格:白鹭村》⑤《中华建设》,2006年第1期,48-49页。;有从建筑文化和雕饰艺术角度去看客家民居的,如林爱芳的《略论木雕艺术在客家民居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⑥《嘉应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75-77页。,傅志毅的《粤北客家传统民居雕饰艺术的文化解读》⑦《民族艺术》,2010年第2期,122-125页。;还有从移民、风水、旅游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去研究客家民居的,如杨宏海的《深圳客家民居的移民文化特征》⑧《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45-46页。,肖承光的《客家住宅的风水意识》⑨《设计艺术》,2000年第1期,16-17页。,邱国锋的《闽粤赣边客家民居旅游开发研究》⑩《经济地理》,2001年第6期,757-761页。等。
近年来,笔者走访过梅州地区与周边客家地区的100多座客家民居,被客家民居建筑恢弘的规模、精湛的技艺、多元建筑文化的融合所震撼。然而,笔者更多关注的是客家民居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该建筑的一些人文元素寄寓了建房主人何种人生理想,以及客家民居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的丰富内涵。这些完全可以从走访过程中去了解,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本文主要从客家民居的堂联、楼名、门联、对联、屏风和壁画等方面去审视历史的痕迹,去感受客家先民的智慧和才华,去品味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从而得到一些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动力,还有那不可抗拒的客家民居建筑传递给我们的审美文化效应。
一、客家姓氏堂联——铭记客家祖先从何迁徙而来
客家姓氏堂联是指旧时客家人祭祀祖宗时张贴于祠堂大门两侧的固定的一种对联。一副完整的客家姓氏堂联,往往和该姓的郡望、堂号有着密切的关系。郡望指该姓客家人的祖先世居的地方,一般都有一定的声望。堂号是指旧时客家人祭祀祖先的祠堂的名号。
例如,魏姓(梅州五华县):郡望,钜鹿,在今河北省巨鹿县北;堂号,钜鹿堂;堂联,盛唐人鉴,炎宋儒宗。[1]盛唐人鉴,出自《新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今魏征逝,人鉴亡矣”。炎宋儒宗,指南宋学者魏了翁的学问渊博,道德高尚。可见,客家人的堂联内涵丰富,信息量多,可以溯根正源。即使飘洋海外的客家人,只要记住自家姓氏的堂号、堂联,就能寻找到祖先迁徙的源地。
2013年4月,台湾屏东县(蕉岭迁过去的客家人占多数)大仁科技大学两岸事务处的冯启宏处长到广东梅州嘉应学院洽谈两校学生交流事宜,工作之余,我们聊到家常。冯处长说他的祖先是蕉岭人,可他们祖上从来没有人回来过,也不知道祖居地是何模样。我问他,“你有啥东西可以证明你的祖居地是蕉岭?”冯处长说族谱中记载从嘉应镇平县迁到台湾,接着就背诵了冯姓(台湾)堂联“始平堂:大树家声远,凌云世泽长”。笔者认为,这副堂联就是最好的寻根线索。于是,笔者带着冯处长前往蕉岭县,在蕉岭侨联林主席和蕉岭中学退休教师冯老师的帮助下,冯处长在新埔镇同福村,顺利找到了冯姓的祠堂,看到原乡的真实面貌。这次寻根活动如此顺利,完全得益于冯处长能熟记冯姓的堂联。据《梅县隆文冯姓族谱》记载:“冯姓第九世敬公生一子武公。凡四世具为始平郡大夫,故冯氏有始平郡。”大树,指东汉光武帝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凌云,冯氏远祖毕高公的二十九世孙衍公作《凌云赋》。
笔者2009年11月曾到过台湾高雄的美浓镇,那里的客家人大多从梅州地区迁移到台湾的,民居与梅州地区的布局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民居大门的堂联基本上是五个字的。例如,曾姓的三省堂堂联:武城新世第,鲁国旧家声。郡望:鲁国、武城,曾姓以鲁国曾参(曾子)的后裔为荣,春秋时曾参为鲁国武城人,是曾氏始祖巫公的玄孙。堂号:三省堂,《论语·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这反映出曾参对个人品行修养的严谨认真的态度。
林姓的西河堂堂联:十德家声远,九龙世泽长。据《蕉岭林姓族谱》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居住在九门(今河北省境内),生九子,皆为才子。九龙,即九子登科的意思。十德,林皋的九子皆为当时贤哲之人,颇有成就,人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林姓可谓名门望族!
宋姓的京兆堂堂联:赋梅昭世德,渡竹衍家声。赋梅:唐朝宋璟被唐明皇封为广平郡公,曾作《梅花赋》。渡竹,据《五华梅林林氏族谱》记载:宋郊宋郝兄弟俩赴京赶考,半路巧遇洪水,看见一群蚂蚁在水中漂浮,兄弟俩便用竹枝引渡蚂蚁上岸。当他们参加殿试时,其中一人试卷上的一个字上少写了一点,皇帝阅卷时,一只蚂蚁恰好伏在那个字上面,皇帝驱赶不去,只好把蚂蚁压死在纸上,这个字就多了一点,变正确了。结果兄弟两人因此成为同科状元,皇帝知道事情的缘由后,给宋氏家族题了“竹渡流芳”的匾额。
由此可见,一副小小的堂联,融入了厚重的客家文化,凸显了客家人尊敬祖先的传统美德,世代以先祖是名门望族、文武将领为自豪,对客家后代起着很好的激励与教化作用。如今,每逢过年,或者宗族间谁家有重大喜庆和聚会,梅州地区城乡民居的大门,仍然保留此种风俗:大门口都要挂写上本姓的灯笼,贴堂联。
二、客家民居的楼名——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与客家文化的精华
客家民居一般均有楼名,而楼名的命名缘由,一般又跟建房主人的嗜好、文化程度和家族的人脉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笔者收集的客家民居楼名来看,其命名理据主要集中体现在古代诗文语句的沿用,所担任的官职命名,以及先祖的名字等,以此激励后代勤俭持家,修心养性,正直做人,光宗耀祖。
广东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的“棣华居”,名字起得非常美,它来源于《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意思是,棠棣花呀,你怎么会不茂盛鲜艳呢?它寄寓了主人的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美好的生活态度——家庭和睦,亲朋满座,宴饮欢乐,子孙满堂……棣华居大门的门联恰好也证实了这点:“棣棠并茂”“华萼相辉”,这给我们展现了一片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的绚烂景象。
梅县白渡镇的“梧冈楼”,楼名富有文气,颇具韵味。“梧冈”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比喻有才华的贤者遇见识才之君,找寻到了用武之地。
平远县东石镇的“近道居”,是近代教育名家曾昭鑑(曾玉如)的故居,它的得名是曾昭鑑要求自己家人言行要合乎“道”,即“礼义廉耻,尊老敬贤之道”。为了让曾氏后代谨记,曾昭鑑特地亲署宅名为“近道居”,并特意撰写门联“家传恕道,里载仁风”,二楼联“安宅不宜挡道,市近亦称大仁”。可见,“近道居”的得名亦有独特之处,蕴含着主人的理想和抱负,以及教育后代为人处事要重道履仁!另一座民居“蕙楼”的命名也很文气,证明屋主不仅是读书人,且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蕙楼”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是用来指楼房的美称,如,汉王褒《九怀·匡机》“菌阁兮蕙楼,观道兮从横”,南朝齐王融《谢武陵王赐弓启》“殿下摛藻蕙楼,畅蓺兰苑”。
梅州市梅江区月梅西坑村的“梗元楼”,是一座典型的客家锁头屋。据钟姓屋主介绍,其祖辈在梅城做厨师,靠自己的辛勤勤劳挣了钱,就请人设计建造了这幢精美的锁头屋。在新屋落成之际,其祖父考虑要给新屋起名,钟家曾因楼名的命名而苦恼。为了纪念其曾祖父的功德,同时考虑尽量避免日后子孙因房产纷争而引起家庭矛盾,其祖父就决定用了父亲的名字“梗元”作为楼名。这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尊敬长辈,期望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
在客家民居中,用官职来命名的老宅很多,如“大夫第”、“司马第”、“都督府”、“中将第”等,一般情况下,以这类官职命名的老宅主人均先后在历史上担任过此类官职。这类民居建筑均以庄重典雅的传统风格为主流,融合客家文化的民俗元素,更显独特风采。然而,并非所有以官职命名的客家民居的主人及后裔均一定担任过此类官职。我国明清时期,各地均有捐官的时尚,部分富甲一方的客家商人,积累财富后便去捐官,为家族求得好名声,为后代争取炫耀祖先的资本,故此类民居的楼名与官职则是名不符实的。不过,商人们在民居建筑上还是颇费心机的,不惜重金,尽可能与官员、文人的宅第格调媲美,故在我们客家人聚居的大地上,保留着一幢幢此类价值非凡的特色民居。
三、客家民居的对联——彰显客家精神文化的实质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对美好生活渴求的一种形式。包括门联、楹联等几种。过年家家户户要贴春联,如:“处处春光济美年年人物风流”,“花开如意竹报平安梅花数点独报新春”等,适逢喜庆节庆时贴在门上颇有喜庆、热闹的气氛。客家民居建筑中,最能体现客家精神文化实质的也正是对联。然而,客家民居的对联却与大众化的对联有所不同,客家人总喜欢在自家居住的大门、堂上的柱子、横屋的小门、过道的拱门等上面精心设计门联、楹联等,镶嵌着丰富的客家精神文化内涵,这些对联代代相传,沿用至今。这是因为客家人几经迁徙,历经磨难,为了繁衍后代,祈求福寿,陶冶情操,激励后代读书入仕,长辈们认为:教育后代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最好办法就是镌刻在民居中的对联,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经久不衰。
门联
广东梅县白渡镇石壁下有一座普通民居“梧冈楼”,门联是“梧高棲凤,冈耸访贤”,颇有文气,令人震撼,高大茂密的梧桐树,引来无数凤凰在此栖身,高耸入云的山冈,像聚宝盆一样,趋来众多贤士为之耕耘,建房的先贤期待梧冈楼人才辈出,世代其昌。
大埔县百侯镇的肇庆堂的大门门联是“敬修衍庆:敬祖千秋盛,修德万代传”;小门门联为“毓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桃廷送青来”,“培兰:石寨长流千古画,桃花远影四时春”。平远东石镇的“丰泰堂”正大门门联为“平山标秀色,曲水绕祥光”;“近道居”正门门联为“三省第:家传恕道,里载仁风”;毓秀书院的门联为“毓聚俊贤燃星火,秀绘神州舞春风”。梅县松源镇的“存爱堂”,其门联为“存心养性,爱众亲仁”。福建永定县中川村安定堂的门联“上承八代光前烈,下衍三房裕后谟”。这些门联,体现客家先贤注重修身立德,陶冶性情,诗书传家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精神本质:乐善好施,以和为贵。
楹联、对联
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张资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故居“留余堂”门口有座宏伟的牌坊,门联是“孝友一家,庶可承忠厚绵延之泽;蒸尝百世,其毋忘艰难缔造之勤”。其实这是“留余堂”上堂的楹联,族人把它移放在此处,足以使“留余堂”门庭生辉,令人驻足回味。凡是路过此处的人,想进去参观“留余堂”的好奇心便会油然而生。其中楹联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奉劝后代和睦相处,牢记祖先恩德,传承家族优秀传统。
梅县白渡镇的“梧冈楼”,屋子不大,对联却很多,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梧冈楼”内上下堂的对联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上堂正面的是“礼以制行乐以和德,俭则足用勤则有功”,下堂背面为“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友为先”。这既是对当时家人的勉励,也是对后代的教导。
梅州市平远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东石镇有座“毓秀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这足以证明梅州客家先民对知识的追求,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对后代的殷切期望。1928年,即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毓秀书院”成为了平远县革命的摇篮。中共平远县委成立后,县委会议地址便设在毓秀书院。1929年,在“毓秀书院”成立平远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石北乡苏维埃政府。它的正厅上横批为“继往开来”,楹联为“石北火种照寒夜,南台风雨接黎明”,这些都体现出浓郁的红色味道。
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的肇庆堂禾坪边上的照壁下端,有一座鱼池,鱼池边上的对联是“鱼跃莺飞分上下,火光云影共徘徊”;外墙的山水画间的诗句“好景多时观不尽,无缘有分再来游”;横屋饭厅的对联“居家百事皆宜忍,教子千万不若勤”。这些对联足以体现客家先贤的文采韬略,生活情趣,人身修养等。同时,这些楹联、对联均是客家祖先留下来活生生的家训及道德教材,告诫家人及后代:学礼乐,正德行;勤俭持家,富足有余;不读书无以成才,乱伦理家庭离散。
四、客家民居的屏风门、木雕门、石花窗——闪烁着客家祖先的人生智慧
客家民居建筑中的屏风、木雕门、石花窗,一般被认为是宅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客家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闪烁着客家能工巧匠的智慧,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渗透着客家先贤浪漫的人生理想和智慧。
屏风门是安设在民居大门的下堂正中,中堂与天井相对的厢房,普通的屏风门往往雕刻一些梅兰竹菊、松柳神鸟等动植物,还有八仙过海、三羊开泰等民间故事,寄寓了建房主人祈求平安福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后代延续这种深厚的客家传统文化,这也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一贯做法。
然而,广东梅县白渡镇的“守成居”的屏风却别具一格,上下堂之间的两扇大屏风,由有八扇小屏风门构成,古香古色,木屏风门虽显得破旧,颜色也基本褪尽,可上面的篆刻书法仍旧清晰可见,从内容上看,篆刻的巫姓祖传的家训;从形式上看,全部用小篆字体,这也是我们在走访过的客家民居中罕见的,既有深厚的内涵,又有精美的书写形式,可谓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如果没有古文字的功底,很难辨认和欣赏,更不用说诵读。笔者把它们整理出来,还不算费力,觉得均是非常经典的文字,其一扇为“敬宗睦族,谨言慎行,谦恭逊譲,积德修身,讲裘(求)教育,忍耐图爱,安分守善,清白传家”;另一扇为“尔就尔业,无怠无巟(荒),勤能补拙,俭可养廉,诗书执礼,孝弟(悌)力田,隆师重教,振纲扶常。”这些文字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一部教育后代做人修身,勤劳持家,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等的活教材,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的主流是不谋而合的。还有一些客家民居的通花屏风上嵌入各种各样的字,如果不细心观察是看不见的。再如,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的“肇庆堂”,中堂的两扇通花屏风上分别嵌入“福缘善庆,忠孝廉节”八个大字,显示出客家祖先追求生活幸福的意愿,做人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木雕门一般安设在民居内的侧门、走廊,横屋的过道等处,在建筑上起到间隔的作用,从人文角度上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情趣。如,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有一座高大宏伟,古朴庄严,深邃神秘,文气十足的“绍业堂”,民居内,有两扇精致通花木雕门,内嵌“惜阴为金,不贪为宝”,如果不细致观察根本无法辨认。这足可以证明客家祖先是何等重视教育,连门上都不会忘记刻上教育孩子的语录,以此来教导后代做事要勤奋,珍惜每一点时光,做人要诚恳,不要贪心,贪图享乐。这也与我们今天提倡勤俭诚信,反对浪费,为社会建设事业多做贡献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再如,大埔县百侯镇的“通议大夫第”旁,有一座附属设施“兰台书室”,书室内的四个拱门上写有八个篆书,“经锄”、“探株”、“心织”、“吐锦”,这些充分体现了客家祖先勤奋读书,思考人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境界。石花窗一般安设在客家民居的整幢房屋的外墙,屋内走廊和过道的墙上,常常雕刻成祥云图案,或者嵌入“福禄寿”、“双喜”字样。然而,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丰泰堂”内的石花窗,却令人回味无穷。在屋内前厅的两边厢房,墙上的每个石花窗内都镂空一字,构成了一副“富贵奕世,发奋荣昌”的八字对联,如果不耐心考查,不仔细品味,是无法与当时客家石匠高超的技艺,丰富的人文内涵引起共鸣的!
五、客家民居的壁画——寄寓人生理想和陶冶情性的艺术精品
客家民居的墙上,一般均有素描、写意画和工笔画,主题有苏武牧羊、中华武术、西厢故事、八仙过海等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多的是客家人喜欢的花鸟虫鱼、动植物等,或者体育用具、生活器皿等,这些壁画均与客家祖先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们的人身修养、文化品味分不开的,这些壁画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一件件无法复制的艺术精品。如,广东梅县西阳镇白宫的棣华居,侧门左上角有一幅画,很不引人注目:上方画的是棣华居围龙屋的建筑全景图,屋旁有一条铁路,画面上是一列冒着黑烟的火车正好经过家门口。这幅画寄托着建造此屋的主人的生活梦想——期盼梅州家乡能尽快改善交通状况,让亲人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棣华居的建造者们如果在九泉之下有灵,他们知道离建造棣华居70年之后,家乡已经通了火车,他们会感到欣慰的。因为我们在大门的横梁上发现有四面扇形的图案,其中一个伞面写着“戊午孟秋,民国七年”,如果这是建造此屋的时间,那么,棣华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再如,梅州市梅江区月梅西坑村的“梗元楼”,是一座典型的客家锁头屋。大门上的水墨山水檐画至今仍旧留存,字迹依稀可见,镶边的画和色彩仍然鲜艳夺目。右边题有画中诗句“芦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风水自流”,左边则为“民国二十九年春月写——山景河岸观不尽”。大门门楼的底部镶有半截棱形状的绘画,上面绘有荷花、梅花等图案,间或配些色彩斑斓的花纹,这种壁画风格在客家民居中很少见,也很特别。这座70多年历史的普通民居,也由于这些独特的壁画,焕发着青春异彩!
客家民居建筑中往往还有一些附属设施,书室、书屋和家塾,这些亦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遗风。如,梅州市梅县松源镇的“存爱堂”,宅院旁边有个“日新家塾”,就是一所旧时的私塾,其门联为“读四千余年历史,储二十世纪奇才”,可见建屋主人是颇为后代着想,希望后代读书成才,发扬“存爱堂”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再如,梅县白渡镇的敦本书室,是巫氏嘉柱公所建,他的叔公太曾经在这里教过书,时为巫姓本族后代子孙读书、游戏之地。还有,梅江区的留余堂有“咏花书屋”,大埔百侯镇通议大夫第有“兰台书室”,福建永定县的南溪土楼福兴楼旁有座书屋叫“经德堂”。
综上所述,客家民居建筑独特的人文魅力是通过很多具体的文化载体去彰显的,我们要深入整合这些客家民居建筑零散的,容易被人忽视的,渗透着客家文化元素的部件,挖掘其中的深厚的人文魅力,激励客家后学秉承先祖的传统,继往开来,让客家人文魅力闪耀着更加绚丽的光芒!
[1]侯复生,曾令存.客家姓氏堂联[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