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小学校长的道德失范与重塑*

2014-04-17王安全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校长道德家长

刘 婷 王安全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近几年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小学校长也经常被卷入舆论的漩涡,公众对其职业道德表现颇有微词。如媒体报道的2012年重庆、浙江校长虐待学生事件,2013年5月海南万宁的校长带学生开房事件……都引起了社会的哗然。一些校长的道德修养日益失范,我们需要揭示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归因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古人云:“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揭示了道德对于一名教师而言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道德和师德有些相似,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意识形态的诸多内容[1]。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其所达到的师德境界。校长的道德理应比师德的含义要深,对校长的道德要求要比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高,针对现阶段的校长道德失范的问题,重塑校长的道德,加强其道德修养,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一、中小学校长道德失范的表现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2](P473)校长,一直被人们看作是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有良好的教书育人能力,并且善于组织、管理学校。而在当今社会,部分校长的道德水平在不断滑坡,他们与家长、老师、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校长对家长:关系扭曲

传统的校长在人们心中德高望重、善于管理,是学校的灵魂和主心骨,更是学校师德师风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他们和家长是一种合作关系,两方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而努力,在这之中很少掺杂个人经济的来往,而当今社会,这种关系却扭曲了。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家长想到的是怎么样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现实社会中,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愈演愈烈,从购买住宅开始,就要选择好的社区,继而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更是不断地为孩子择校、择师,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部分家长和校长把市场经济规则引入到教育中,只要是对孩子学业提高有帮助,他们就不会考虑这些行为是否合乎社会伦理道德,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给校长送礼、请校长吃饭,以求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的照顾,而一些校长对于这种情况也是半推半就,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为了个人私利,私底下收取择校费、择班费等,获取不正当的、违背教师伦理道德的利益。校长与家长形成了一种利益关系。

(二)校长对教师:缺少尊重

工作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轻松、民主的环境中,校长和教师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谐的教师与校长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协同关系,他们在工作中应该共同协商、共同探索、共同改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学校领导更具道德内涵时,就会使学校成员走向自主、自由、自强,释放其潜能,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3]。而现在,校长和教师的这种合作关系却发生了变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成绩倍受学校、家长重视,教育部门也根据学校的升学率来评判学校的好坏,在这种情形下,有的校长迫于升学的压力,会和一些教师产生矛盾、摩擦。校长将这些压力、任务强加到教师身上,致使彼此在合作中表现出不愉快。他们要求教师想尽办法提升学生成绩。他们按照硬性的指标考核教师,布置给教师一些超负荷的任务,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教师少了自主性、少了自由,多了一些埋怨、多了一些无奈,很难发挥其真正的教书育人的能力。这些校长这种唯我独尊、施压克制的行为,只能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校长对学生:不够关爱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的实质就是积极地爱人。”[4](P432)那么只有以爱为前提,才能提及校长的道德。后现代教育观提倡人文关怀,对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强调教师要具有道德关怀的意识,养成道德关怀的习惯,并在实践中践行道德关怀。这种道德关怀是一种平等的关怀,是一种细致的关怀。作为校长更应该努力去践行这种关怀,用友善的行为形成符合学生发展的风格和决策,这样才能在促进自我德性塑造的同时帮助学生也走向道德自律的道路。

然而近几年来,媒体频频报到有关校长虐童事件、校长猥亵学生事件、校长性侵学生事件……这些事件背后反映的是一些校长缺乏人文关怀,其道德也在不断滑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校长的任务是在管理好学校的同时,必须完成作为教师的职责,即教书育人。而有些校长,将自己的职责抛之脑后,忽略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凭借社会对他们的信任,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做出一些有悖人伦的不雅之事。校长作为长辈,应该爱学生、关怀学生、保护学生。然而,在现实中,他们不仅不爱学生,反而伤害学生,他们不但不保护学生,反而去侵害学生,这样的关系背离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本质,校长道德的失范使得学生缺乏安全感,使得家长不再信任学校,使得社会蔑视学校。我们必须重塑校长的道德,重立校长在公众眼中的威信。

二、中小学校长道德失范的归因

中小学校长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仅由校长个人因素构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小学校长的观念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繁荣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形成了“利益至上”、“唯我至上”的错误观念,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人们忽视了对内心的审视、对价值的追寻、对他人的倾听与关注,致使个体发展的根基——良心失落了。这些由市场经济产生的错误观念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极其明显的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福柯说过,教师道德呈现病态是因为教师主体对权力的欲望过强,因为权力可以带来威望、名利、情欲等,而一些校长为了权力欲望就会玩弄权术、渎职贪污,甚至进行权力创租与寻租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将市场规则引进教育行业,弱化了“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传统价值取向,也许就像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P82)

(二)中小学校长的道德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校长应该凭价值观和道德领导学校教职工,这是领导的最高境界或最高层次。道德是个存乎内心的东西,是个“软”的东西。然而,软实力其实是最硬的实力[6]。反观社会现实,对校长的这种“软实力”评价却很模糊,相关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媒体接二连三地报道一些校长道德失范的事件。这些事件透露出了校长道德评价存在的问题:第一,聘任校长时重学历、业绩,轻道德修养。在聘任校长时,对校长的教学水平和工作实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很注重,而对校长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道德修养等隐性问题比较忽略。第二,校长道德评价考核唯质量论。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7]。因为中国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所以上级部门考察学校质量的时候只看重学校的升学率、优秀率,轻视校长个人的道德修养。第三,对中小学校长的道德监督比较松懈。作为一个学校的最高管理者、领导者,在校教师出于对权威的恐惧,对其的监督权力不够,而上级部门又因时间、空间的关系,无法随时随地对校长进行监督。

(三)社会各界对校长施加的压力比较大

校长的压力来源于社会、教育部门、教师、家长。社会方面:校长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的重任,社会将这一期盼聚焦到了学校,无形中给了校长压力;教育部门:教育部门一再要求提升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只能由升学率这么一种显性的数据来显示,加之,近年来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使得校长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优化管理模式,这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教师方面:在一个学校里,教师对于校长也是有所期望的,他们希望有一个好领导,有一个好同事,这个领导或同事能够善解人意、平易近人,能够为他们谋福利,能够给他们带来工作的热情,带来一定的利益;家长方面:当社会普遍认识到知识价值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转化为对教师的期盼、对校长的期盼,校长也希望自己的学校升学率能够提高,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能够培养出状元。如此多的压力使得一些校长无法排解,进而做出了一些有悖师道、有悖人伦之事。

(四)部分校长自身道德修养较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施修华、严缘华认为,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有两个,即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原则和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其中前者居于较高的层次,后者居于较低的层次[8](P77)。教书育人,首先要以身正人,而一些校长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外界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地位和其行为极度不协调,凭借手中的权力、自己的地位,做出一些不符合教师道德标准的事情。他们不再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转而注重经济利益和权利,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利益面前,行为选择出现偏离,做出收受贿赂、虐待学生、侵害学生等一些被社会所唾弃的行为,违背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宗旨。

三、中小学校长道德的重塑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9]校长除了作为教师身份之外,他还领导教师、管理教师、组织教师,校长的道德水平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甚至影响21世纪人才的质量。校长的道德修养水平,关系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平稳构建,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所以,重塑校长道德迫在眉睫。

(一)提升中小学校长的社会地位,弱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物质生活条件影响了校长道德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给校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校长的待遇,合理维护校长的正当利益,切实为校长的生活待遇、工作环境、学习深造等提供合理、有力的保障,改善校长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同时,社会和家长也要尊重校长,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提升校长的社会地位。“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社会地位提升了、工资待遇提高了,一些校长才不会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被金钱和利益诱惑。

(二)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的道德评价体系

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教育、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乃至舆论宣传等各种手段,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政府和教育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提高对所聘任校长的道德要求,看重校长的道德素养,而非只注重业绩。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辅之以相应的奖惩,弘扬献身教育、勤奋敬业的高尚师德,激发校长的工作热情。在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过程中,除了制定一些文件、规章制度外,还应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如微博、微信、论坛等,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教育中来,加强对校长、教师的监督、评价。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校长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劳动巨大价值的认识,并且使得校长对自己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达成一定的共识。

(三)合理缓解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

根据校长压力的来源,应对症下药地缓解压力。社会各界和家长需要明确,教育不只是教师、校长的事情,它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界和家长也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家长更应该清楚,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同时,教育部门也不要将所有压力都集中在校长身上。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一定就是升学率的提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成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能通过某些显性的数据就能表现出来,不能通过硬性的指标对学校、校长进行考核,考核应更多地体现人性化、民主化。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应该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体谅校长,形成一种合作关系、相互促进关系,共同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健康的方式进行减压。校长自己也要摆正心态,学会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问题,通过有益、有效的方式排解内心的压力。

(四)校长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校长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形,是影响领导功能能否发挥、学校文化能否塑造的重要关键。”[10](P177)中小学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其道德修养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影响甚大,他们不仅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他们也是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楷模,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所以,作为校长,必须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尺。他们需要做到: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引领正确的行为,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念,以一位教师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经得住利益的诱惑,不唯利是图,守得住道德的底线。第二,加强自我约束。在当今的社会中,如何立足岗位,慎独而甘于奉献,是校长道德建设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意识,能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人。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提出:“道德之第一目的,在养成品格。品格之养成,端在行为悉本诸道德自律。”[11](P31)所以校长必须自律,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地进行自我的行为约束,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内心常常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一名校长的身份,是否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做到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第三,不断学习,提高各种能力。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剧增的今天,不学习的人,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难以生存发展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善于学习,学习各种能力,包括教书育人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必须成为一个优于一般教师的教育工作者,从学习中触动自己的内心,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那样才会不轻易踩踏道德底线、徘徊在道德的边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崇德尚学、厚积薄发”,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当然也适用于校长。校长扮演的不仅是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需要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做到以德聚人、以德感人、以德影响和激励人,正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重塑校长的道德,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1]贾 挚.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8,(5).

[2]陶行知.陶行知论文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毛 菊,杨淑芹.教师伦理理性的内涵及其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

[4]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钟祖荣.道德领导、管理伦理与校长道德修养[J].中小学管理,2007,(7).

[7]张祥明.校长的道德使命与责任:学校发展的元动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8,(4).

[8]施修华,严缘华.教育伦理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9]郁 静.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10]林明地.校长心目中之好校长的领导实际分析[A].徐 萍.学校领导——理念与校长专业生涯[C].中国台北:高等教育,2004.

[11]王海明,孙 英.寻求新道德——科学的伦理学之构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校长道德家长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家长请吃药Ⅱ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论校长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