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表露课堂情境探索*——以“爱情心理学”的有效教学为例
2014-04-17孙悦亮
徐 学 孙悦亮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521041)
爱情是当代大学生热心关注或正在亲身经历的校园主题事件之一。在高校开设“爱情心理学”或“恋爱心理学”等课程,已经成为一些高校或教师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学生需求的举措。虽然“爱情心理学”及相关课程起步较晚,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但因其现实存在并且需求旺盛,而得到相关高校和教师的重视。而如何将“爱情心理学”讲授成一门契合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兼具教育意义的课程,是许多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我表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师自我表露已作为一个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术语被引入教育领域,并得到广泛认可。本文拟以“爱情心理学”课堂情境为视角,透过“自我表露”这一教学工具,探讨在“爱情心理学”课堂中教师自我表露对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为提高“爱情心理学”的课堂有效性提供参考。
一、统整与开放:教师自我表露及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最早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是让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1]。由此五十多年以来,虽然关于自我表露的概念界定几经更迭,但尚未脱离“个体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中心思想。发展到当前,较为普遍的自我表露定义为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2]。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逐渐有学者意识到表露内容不仅包括个人信息而且涉及个体对非个人信息的感受评价等,不仅可以通过口头表露而且应包括QQ、电邮、短信等形式[3]。概念的不断整合,伴随着对自我表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研究者开始从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学科或领域探索自我表露及其价值。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有研究者涉及教师自我表露,探讨教师自我表露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孙悦亮(2006)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自我表露的概念可扩展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个人信息(包括想法、感受、个性、经历等)和非个人信息的自身感受(包括对对方或其他人、事的评价、感受、看法等)以口头或其他形式直接表露给学生的行为过程[4],从而为教师自我表露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使教师自我表露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或品质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内容。
与教师自我表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关于有效教学的思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怎么回答“什么是有效教学”依然存在分歧。多年来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探讨仍然大多集中在有效教学的特征上。张景焕等认为:有效教学应着眼于教学全过程,从教学的输入、教学的过程、教学的产出三个层面解释和确定,将有效教学定义为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5]。这种概念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走出重结果、轻情感的,或是重教师、轻学生的误区,同时也给有效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思考路径。据此考察课堂环境会发现,影响有效教学的元素大致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在课堂情境中,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基本处于恒定状态,因此提升教学效果更多要从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等因素予以考虑。关于教师自我表露的研究中,大多认为:教师通过自我表露的培养和训练,可以带动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性学习;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交际环境,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与学的螺旋推进:教师自我表露在“爱情心理学”课堂中的有效性探讨
“爱情心理学”与高校其他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爱情心理学”的个性上: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现状的影响,表现为基础薄弱、缺乏共识,开展起来很困难;另一方面,作为一门情意类课程,“爱情心理学”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流动,对教师及师生关系的要求很高。教师自我表露对提升“爱情心理学”有效性方面,主要表现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特别是通过三者的交互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终实现三者螺旋推进、共同提升。
(一)教师自我表露是促进“学生的学”的有效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关研究大多支持教师自我表露对促进学生学习具备有效性。何旭明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大学师生的研究表明教师自我表露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好学、乐学;史清敏等人对自我表露教学效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自我表露有助于师生关系建立和师生间的交流[7],能使学生消除防卫心理,开放自我,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对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有促进作用;同时,表露引发表露[8],教师的自我表露能引发学生的自我表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完善。此外,大学生受社会文化、年龄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可供借鉴的恋爱行为榜样,“爱情心理学”课堂上教师的自我表露,则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行为参照系统。因此,教师自我表露能为学生学习营造有利的知识环境、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
(二)教师自我表露是提升“教师的教”的可靠渠道。教师自我表露是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在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关系方面,朱拉德认为:表露与积极的心理健康(如自我实现)呈正相关,而适度的表露不仅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还是成功的自我调节方法。因此,个体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健康成长并成为充分自我实现的人[1]。在“爱情心理学”课堂情境中,教师在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过去经历等内容的同时,也在经历开放自我、重整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获得了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作为回馈。与此同时,学生对教师自我表露的反馈,是教师教学反思的来源之一。在“爱情心理学”课堂中,学生以何种方式回应教师的表露,客观上对教师的课中教学监控、课后教学反思提供信息来源,使教学高品质、高效率地完成,并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总的来说,教师自我表露通过其自身的运作与反馈,能提升教师教学的心理素质、反思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技能,因而成为有利于“教师的教”的可靠渠道。
(三)教师自我表露是构建和谐共生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师生关系是教学交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决定课堂情感的主要因素。在教育领域中,学者们也普遍认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而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依赖于教师的主动构建,能否构建这种师生关系是对教师沟通能力、受欢迎程度的考验。博克纳和凯利(Bochner &Kelly)的研究显示,自我表露是构成沟通能力不可缺乏的要素[9]。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有自我表露的教师比无自我表露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10],说明教师自我表露是构建和谐共生师生关系的途径。至于表露内容方面,亚龙(Yalom,1985)认为,自我表露总是一种人际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表露给对方什么,而是在这个关系情境下进行表露……更重要的是表露会使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丰富、深入和复杂[11],这也意味着在“爱情心理学”课堂中,教师自我表露对构建和谐共生师生关系的真正产生作用,更大程度依赖于表露的行为及所处情境。“爱情心理学”课堂是一个情感流动的场所,教师自我表露能有效消除教师的距离感、神秘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生动、鲜活的教师形象,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教师会表现为充满热情,学生感受到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课堂教学效果日益显现。
三、回归与展望:“爱情心理学”课堂情境下教师自我表露对有效教学的实现
实际上,自我表露就是一个人将信息提供给另一个人,“爱情心理学”课堂情境下的教师自我表露,就是教师将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学生,从而为有效教学提供帮助。具体而言,“爱情心理学”课堂情境下教师自我表露对有效教学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以认知发展为主线,增强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爱情心理学”课程承担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功能,因而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目前的现状是:虽然爱情教育思想由来已久,但“爱情心理学”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依然缺乏基础。受中国传统文化束缚,家庭、社会、学校对孩子的爱情教育意识淡薄,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学校教育依然滞后。“爱情心理学”陷入了亟需开课又缺乏制度、知识等支持的尴尬局面,如现在的“爱情心理学”大多以讲座形式开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开设“爱情心理学”课程又面临着规范教材、课堂设置、教学经验、体制支撑等诸多瓶颈。很显然,在“爱情心理学”课程面前,教师和学生似乎站在缺乏经验借鉴的同一起点,师生都有待汲取能量、提升自我。韩山师范学院开设的“爱情心理学”课程,经过三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参与,目前已形成包含爱情实质、恋爱心理、挫折应对、性心理等内容的课程体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分享自身恋爱经历、家庭生活以及价值观念等,受学生欢迎程度较高。总之,教师在“爱情心理学”课堂中的自我表露,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主线,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等,丰富课程内容,将“爱情心理学”课堂变成一堂内容充实、讲授生动的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另外,针对爱情教育在教育体系中长期缺位的现状,“爱情心理学”还应主动承担起价值引导的责任。
(二)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促进学生情感发展。虽然,“爱情心理学”和所有的学科一样,都要求理性和逻辑;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爱情心理学”又更多地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重视个体的自身体验。这些鲜活灵动的内容,就决定了“爱情心理学”课堂上的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饱含对情感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爱情心理学”不能过于理性,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张扬,考虑课堂的情感流动。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对知识传授重视有余,关注学生情感不足。教师在“爱情心理学”课堂上的自我表露,既可以是对所在课堂环境的体验,又可以是自己过去有关情绪体验及经验、经历。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或者是针砭时弊、发表感想等方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丰富成有血有肉甚至渗入个人喜好的生动内容,恰恰能满足学生对情感的需要。在此情境下,“爱情心理学”课堂成为一个师生情感互动,富有情趣的环境,知识以情感为载体,完成其信息传递、情感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能成为有效课堂。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性的自我表露,应注意其时机的把握与运用。课堂上感情的酝酿与发展有其自然推进过程,需要等待成熟的时机,只有时机酝酿成熟,在特定的情境下把真情实感表露出来,才会水到渠成,如果匆忙表露感情,那么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以能力提升为目的,提高学生爱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爱情心理学”的目的同样如此。在弗洛姆的爱情教育思想里,他把“爱”放在人类生存和人格成熟的视域下进行分析,提出:要想获得真正的爱情,个体不仅要会区别成熟与不成熟的爱情,还必须具备艺术般的爱的能力[12]。毫无疑问,这为“爱情心理学”“提高学生爱的能力”的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在“爱情心理学”课程情境下,无论是内容选择、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工具选择,以及教师自我表露等,都应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爱的能力服务。在由教师自我表露促成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兴趣激发、情感参与、知识提升,最终达到“促进双方爱情关系建立和维系爱情的能力”,提升“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之,教师自我表露是“爱情心理学”课堂情境下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依然会遭遇决策困难,特别是“爱情心理学”里面涉及一些诸如性心理等尚未有定论的敏感话题,是否表露、何时表露、如何表露等令人难以选择。虽然关于自我表露的适宜性等问题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但由于自我表露的情境性,使得不同场景下的自我表露可能面临不同的评价标准。因为师生自我表露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负性表露的利用等内容是自我表露中暂未引起足够关注的方面,所以这是关于教师自我表露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之一。
[1]Jourard S M,Lasakow P.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
[2]Derlega V J,Metts S,Petronio S,et al.Self-disclosure[M].Stage Publications,Inc.,1993.
[3]蒋 索,邹 泓,胡 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
[4]孙悦亮,黄慧婷.国内外教师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5]张景焕.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出版集团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6]何旭明,陈向明.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8).
[7]史清敏,张绍安,罗 晓.教师自我表露教学效果的跨文化比较[J].教师教育研究,2008,(3).
[8]Jourard S M.The transparent self(2nd ed.)[M].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Inc.,1971.
[9]Bochner A P,Kelly C W.Interpersonal Competence:Rational,Philosophy,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J].Speech Teacher,1974,(23).
[10]林 立,程乐华,叶嘉雯.教师课堂中的自我表露对学生评价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82-86.
[11]Kowalski R M,Leary M R.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interfaces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monography)[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9.
[12]【美】E.弗洛姆.爱的艺术[M].萨如菲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