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与辅导策略研究
——以个案为视角

2014-04-17王夏强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行为矫正辅导对象

王夏强

(南通大学,南通 226019)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与辅导策略研究
——以个案为视角

王夏强

(南通大学,南通 226019)

大学生上网成瘾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大课题。就如何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针对典型个案实施干预,进行过程关注、辅导和研究,力求为针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个案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思想政治;辅导策略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现代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无法回避的消极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出现的网络成瘾问题就是其负面效应的突出体现。“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概念最早由美国精神医师Goldberg提出,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的提法。网络成瘾的研究学者Young、Brenner、Davis、Morahan-Marti与Schumacher等人先后提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等相近概念,大致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4]。

据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学生占比26.8%[5]。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的比例在6%到13%之间,其中,因网络成瘾中断学业的占比达80%[6-9]。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等方面,研究也较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尚未形成一套整合的管理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应对和操作方法。本文主要就如何在日常管理中针对该类学生典型实施干预研究,进行过程关注、辅导和研究,力求为网络成瘾学生日常针对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1 个案基本情况

学生吴某,男,20岁,江苏通州人。该生性格倔强、内向,极少主动与父母、老师交流;迫于父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该生在父母及老师面前成约束状,但在脱离父母管辖及老师疏于监督时,长期沉溺于网吧。入学以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入学时成绩处于班级前列;第一学期1门功课不及格;第二学期3门功课不及格;第三学期5门功课全部不及格。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迷恋网络游戏,课余大部分时间都在网吧度过,并一度萌发退学打工的念头,有离家出走的先例。利用Davis编制出了《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Davis Online Cognition Scale,简称DOCS)[3]和台湾大学陈淑惠教授《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10]进行检测,吴某属于网络成瘾中的一类——网络游戏成瘾(computer addiction)[11]。

2 个案背景调查

该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偏好文科,学习成绩一般。父亲对其期望较高,管教甚严,属老师重点关心对象。初中阶段,父母一度外出经商,该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间染上打游戏机的坏习惯,成绩一般。父母常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情况。父亲脾气急躁,一旦老师反映某些问题,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对其非打即骂,由此该生对父亲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因该生成绩一般,家长担心其考不取理想的高中,在未与孩子沟通的情况下,安排该生复读初三,但中考成绩平平。父母通过捐助的方式让该生上了省重点高中,该生开始寄宿生活。因环境变化且“捐助生”的身份使其深感自卑,入校后表现较好,成绩进步明显;但因父母高压管教鞭长莫及,一学期后开始迷恋电脑游戏,甚至出现夜不归宿现象。学校与家长联系后,父母曾一度陪读,随后该生表现尚可,但学习成绩不佳。后复读一年,高考成绩较前略有进步。

3 个案多维分析

该个案中网络成瘾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引起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个人因素。①人格特征中的某些特质是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Caplan的研究发现,孤僻、敏感、抑郁、低自尊等人格特征在网络成瘾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虽然有这些或其中某种状况的人并不必然成为网络成瘾者,但这些因素确实是导致一些个体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12]。研究对象长期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和倾诉,内心孤独、寂寞,渴望得到关注,却又得不到温暖关怀,从而逐步沉溺网络之中,试图以这种方式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不适。②适应问题是网络成瘾的主要诱因。当学习生活中难以取得预料的成功甚至是失败时,其自我成就感就逐渐消退,自信心丧失,采取回避方法也就成了必然选择[13]。研究对象进入大学后,因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挫败感,积极的心理效能感逐步消减,从而转至网络中寻找心理的满足。③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是网络成瘾的直接原因。Katherine Chak等研究发现,个人控制点与网络成瘾相关,特别是内控性,一个人认为强有力的他人控制着他(她)的生活这一点与网络成瘾成正相关[14]。研究对象大学以前日常生活、学习都在父母的安排、管教下完成。进入大学后因学习不佳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加之控制惯性缺失,导致其向网络寻找满足感。

2)学校环境。①学生管理模式转变是网络成瘾的间接原因。大学的师生比大,师生接触远不如中学阶段密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由紧密式向松散式转变,学生拥有相对自由、自主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生活,学生中出现的网络成瘾苗头也很难全部被及时发现并制止。②时间充裕是网络成瘾的必备条件。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中学阶段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时间较中学阶段明显缩减,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虽然学校也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但能参与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学生们还余有大量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无法消磨,加上学习压力骤减,使之更容易沉迷到网络中去。

3)家庭因素。①教养方式是子女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显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越少,对子女的行为干涉越多,网络成瘾程度越严重[15]。研究对象由于父母对其学习寄予厚望,对孩子的成绩要求较高,也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极大压力;父母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惩罚严厉,操纵、控制的倾向较为明显,导致研究对象内心不接受甚至反感父母的管理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与之平等交流不够,尤其是人文关怀不够,致使该生隐藏内心想法,不轻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形成了表面驯服的假象。②经济因素是网络成瘾不可或缺的原因。大学生刚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日常生活基本独立,经济上开始具有初步自由支配权,网络成瘾的经济基础已基本具备。

4)社会因素。①缺乏有效监管是网络成瘾的诱因之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类网络游戏的层出不穷,为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同时,我国的法律法规又相对滞后,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导致校园周边网吧丛生,对学生产生较大诱惑。②社会价值导向也是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当今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学业与就业也不能完全画等号。相应的学生的价值导向也发生了悄然扭曲,尤其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一旦在学习工作中遇到些挫折,就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自暴自弃,最后回到网络中宣泄自己的心理情绪。

4 个案辅导策略

为戒除研究对象的网络成瘾征,依据吴某的心理测量结果,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部分做法:

1)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疗法认为有效运用情感沟通、提供信息、认知重建等方法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以下步骤:①认真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和在校情况,建立初步的沟通渠道。与其父母、同学联系了解他的个性人格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努力寻找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金钥匙。在此过程中发现吴某对军事较感兴趣,故先加强自身的军事知识储备,并以此为突破口与其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对其长期以来心灵上的情感孤独和低自尊感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关爱,充分肯定其各种社会性心理需求的客观性和合理性。②通过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主动与其交心,发展师生间心理上的相知关系,建立师生间教育信任的心理基础。开始阶段,吴某表示没什么可说的,对辅导抱有不信任的态度。针对这一情况,首先采取主动,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克服依赖心理,掌握学习主动权。逐步让他意识到,大学学习不同于以往的任何阶段的学习,必须是靠自觉、主动学习。此过程务必不能急于求成,要让研究对象逐步产生认同感,且这一过程很可能有反复,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要坚持不懈。③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人生目标,理性探讨网络利弊。尊重研究对象的独立人格和情感需要,引导其分析利弊,澄清认识,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境育人。使研究对象在扬长避短中学会自强,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鼓励其发现自身的一些进步,并和他一起畅想和展望美好的前景,使之确信只要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在此过程中,合理使用“合理解释”、“空椅子”等疗法,要帮助研究对象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帮助其领悟到使他痴迷上网的真正原因并非是网络本身,而是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及自我评价出现了问题,进而帮助其稳定学习情绪,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戒除网瘾的信心。④转变家长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构建支持系统。经常与其父母沟通,寻找机会让其父母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父母树立起教育好孩子的信心;让该生感到老师和父母是能理解并帮助他的,促进他从与老师、父母对立甚至对抗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与研究对象充分探讨与协商后达成共识,邀请其父母来校交流、沟通,明确指出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父母也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深有感触,主动转变教育方式。

2)行为矫正疗法。在对研究对象充分进行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再适度进行行为矫正,但针对IAD的行为矫正,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方可进行:①研究对象要有改变行为的愿望;②干预方案是双方共同制定的契约;③做好平时的行为记录与评估;④对研究对象的行为反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⑤行为矫正要有认知改变配合,否则效果不理想,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

针对吴某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以下方案:①强化干预。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网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该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其上网时间增加,立即给予处罚[16]。针对吴某热爱军事的兴趣,把处罚条件定为取消他购买军事杂志的权利等,同时也给予精神上的处罚,要求其作书面说明。②转移注意力法。转移注意力法是通过集体生活中同学的积极关注,协助其走出自我“情感孤独心理”的误区,发展其与周边同学之间的合作及友谊,提高其对自我成长的关注热情。在其班内找同寝室的几名同学与其结成对子,形成互助小组,帮助并督促该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走出“管+学”的恶性循环,戒断学习依赖心理,多给予关注和鼓励,让他找到学习的无限乐趣。③时间阻断。对网络成瘾者的作息加以定时定量管理,有目的地中断其上网时间,并鼓励其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从而缩短上网时间。认真了解吴某的上网习惯,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在这过程中,协调好父母、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的联动机制,定期暗中监督,一旦发现,强势介入,促使研究对象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有秩序、有规律。④经济阻断。长时间的上网需要一定的费用,减少甚至阻断额外的经济来源,也会对此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这一措施已经得到父母的密切配合,吴某本人也表示能够接受。

5 个案辅导成果及结论

辅导结果:本学期该生很少去网吧打游戏;可以很愉快地与结对同学共同上课、上自修、参加班级活动;能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与父母对立的情绪有所缓解;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对自身所取得的成绩也非常开心,自信心明显增强。通过行为矫正技术和传统认知疗法相结合的模式,吴某的网络游戏成瘾状况改观,其中,难点是认知疗法,重点是行为矫正。在初期辅导过程中,过分强调行为矫正,过分看重其结果,而忽视了认知疗法,从而导致辅导过程中辅导对象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后通过强化认知,逐步取得认同,再进行行为矫正,实际效果比较明显。就目前这一典型案例所取得的进展来说,疏导效果较为理想,但要长期关注,防止反复。这一学生戒除网络游戏成瘾成功案例,证明辅导思路是正确的,主要是以戒断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的矫正为重点,给予其积极关注和人文关怀,通过去除其非理性思维,达到与父母和老师的和谐相处以及对学习挫折重新认识的目的。

[1]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3):237-244.

[2]Brenner V.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abuse 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7(80):879-882.

[3]Davis R A.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4]Morahan-Martin J,Schumacher P.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0(16):13-29.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7-17)[2014-01-05].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724346275579709.pdf.

[6]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2,10(1):74-76.

[7]毕玉,苏文亮,孙雅峰,曹慧,王建平.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在线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5,13(2):170-172.

[8]顾海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M].心理科学,2007,30(6):1482-1483.

[9]杨玉华,蔡敏.退学生中超过八成因“网瘾”[EB/OL].新华网,(2006-02-06)[2014-01-05]. http://www.ah.xinhuanet.com/txyl2005/2006-02/06/content_6171578.htm.

[10]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杨品凤.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 (3):279-294.

[11]戴伏英.网络和计算机游戏成瘾的预防[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84-585.

[12]Caplan,Scott E.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2,18(5):553-575.

[13]史继斌,孟冬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辅助预防措施[J].科教文汇,2007(31):54-55.

[14]淡新昌,王红相.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4.

[15]谢晶,张厚粲,张秀玲.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47-50.

[16]宋琣,杨凤池.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58-760.

(责任编辑:胡梅)

On Cause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ance Strategy——Based on Individual Cases

WANG Xia-qiang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explored how to conduc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implement process focusing,guidance and research in typical individual cases,attempt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llege students’daily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se study;university students;IA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guidance strategy

G641

A

1671-6191(2014)03-0082-04

2014-03-11

王夏强(1979-),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校长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南通大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编号11xgzx04)。

猜你喜欢

行为矫正辅导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透视及行为矫正初探
促进小学生行为趋善的“内疚教育法”
代币制在培智学校学生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