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实践创新
2014-04-17姜锋
姜 锋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张謇“知行并进”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顺应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式的需要,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要素向民族资本主义体系的转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内外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面对大数据时代对学生信息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挑战,以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模式转型的需要,“知行并进”职教思想的创新实践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1 “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历史价值
“知行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后来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民众信奉的重要经典学说之一,促进了日本强民和强国意识形态的形成[1]。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张謇深感员工的劳动技术和熟练度的缺乏,决定对日本进行考察,并亲身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认知思想在日本的发扬运用效果。归国后,即结合当时美国教育家杜威推行的实用主义理论,提出了“知行并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时更快更好地培养工业化过程中急需的人才发挥了战略性的历史作用。张謇在贯彻“实业救国”思想的同时,更关注民众生活的改善。他认为,学生掌握从事生产和服务的实际本领是职业生涯的核心要素。“策学生负责,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2]张謇“知行并进”职教思想的对于推动实业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了重大的作用,在微观层面,改善了民生,同时对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单一读书观起到了一定的革新作用。
2 信息时代对“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实践创新要求
由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知行并进”的职业教育观逐渐成为许多职业院校奉行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南,对于以工作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贯彻,对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都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信息时代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对于“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实践创新也提出了新要求。
1)“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实践创新要服务信息时代经济转型的需要。产业分类目前由三大分类变成了四类,增加了第四产业,主要是适应知识经济产业的创新与变化需求。信息时代对于职业教育活动的影响更加广阔和深远。金融、咨询、设计、管理和教育等服务产业的人才需要更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灵活的个性服务适应能力,社会要求新型职业技能型人才有本行业的前瞻性思维,而原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能力也是组织和个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创新是民族竞争力的核心和灵魂,而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需要有创新思想的大量人才和智力资源作为基础。
2)“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实践创新要服务于现代信息社会培养优秀品质公民的需要。现代民主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民主意识和伦理判断。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需要思想行动齐抓并进,首先需要思想自觉性和创新意识,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塑造,使自己的意志力得到增强和完善。高素质不是一个人所固有的,只有经过不断锻炼才具有持久性。高职生要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行动中,在丰富生动的实践和创新活动中不断锤炼个人品质和提高修养,从而成长和成熟起来。
3)“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实践创新要服务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文化建设的需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技术创新都来自员工的直接体验、感受、自觉和探索。组织管理中战略目标制定、短期目标的落实、工作业绩的评估和梳理等工作,团队互补和合作能力的整合需要创新和设计能力。现代企业承担着许多社会责任,高职生是将来企业的新生力量,需要有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与和谐生态发展的考量,从而引导企业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文化潮流。高职生在企业价值观、制度文化、标准文化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认同感和氛围意识的培养需要融入个体的真切感知和深切思考过程,许多高职院校大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就是通过创新文化环境来熏陶和影响学生的,让学生在感知、思索和顿悟中成长。
4)“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实践创新要服务于信息环境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需要。信息存在的电子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以及信息获取的快捷化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变得更加快速和立体。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成为当代主流学习模式,传统的传授或获取知识的模式也面临着挤兑,知识层次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目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全球知识经济的挑战。另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面临网络上来自国外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国内一些流行文化的侵蚀,中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的负面效应致使一些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辨能力,容易误入歧途,强调思想能力的培养可以避免和降低职业和人生风险。
3 信息时代“知行并进”职教观实践创新需遵循的4C原则
1)比较原则(comparsion)。要利用信息网络优势,不断加强“知行并进”职教观与国内国外其他职教思想的比较研究。“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创新实践必须放在信息全球化视野和国家发展新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实践,既要吸收国内其他职教思想家(比如黄炎培)的优秀理念,同时也要加强与国外职教思想(比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间的比较研究,获得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呼应原则和独特应用。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发生,现代职教观在传统职业训练之外还强调对未知领域的预计、推测和策划能力培养,尤其是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对云数据资源的处理、管理和判断能力,对职业风险与回报模型的建立、分析、选择,让学生“用现代企业文化的思维模式思考管理”[3],这些职教理念应成为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基本元素。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对现象有主动观察,总结规律,拥有探索未知的渴望。“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实践创新,要求学生超越单体领域或项目的知识和能力,对人文、经济、社会、环境、能源、伦理、艺术和科学等领域有更深的探求和思辨素质,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意识,从而使学生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绿色能源应用与开发、人类和谐共存与发展等综合目标的需要。
2)沟通原则(communication)。要构建“知行并进”职教观研究交流的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流机制,确保张謇职教思想研究团体和人员之间有定期的沟通,让研究者有发表思想的网络平台和技术条件,从而使“知行并进”职教观实践创新具有持续动力和合作潜力。在坚持和传承行知共存、知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同时,加强沟通,有利于理论创新和前瞻问题的可控研究,有利于合作创新以适应新信息、大数据、新技术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人类心性的认知方式是直觉,智性的认知方式是推理,灵性的认知方式是顿悟,这些个体的独立思考成果融合到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后定然会产生创新的智慧火花。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超越单纯发展经济需要的技能性培养目标,把教育的焦点由物质财富制造转向人的自由拓展、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和人的潜力发挥上,作为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也需要充分利用交流机制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信息技术应该成为 “知行并进”职教观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创新活动的保障,成为新时期创新高职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沟通工具,同时也成为推动张謇职业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途径。
3)案例原则(cases)。要科学解剖“知行并进”职教观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案例,发展和提炼创新思想和原则。随着新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出现,海量信息处理设施不断更新,智能化应用更加广泛,多元化管理理论更加丰富,这些对高职教育专业和模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职院校增添了各种新专业,从大型的飞机制造工程到微型智能产品的应用,从有形工业艺术设计到无形的品牌价值管理,从产品流通到金融衍生品管理,从贸易服务到文化创意等等。这些新专业对智能管理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新的要求,更加关注多元教育智能规律,追求人的数理逻辑能力、抽象思维广度与深度、平面思考与垂直思考方式的拓展需要,所有这些都给职教观的实践创新研究带来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许多院校在“校企合作”和“教学做合一”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大数据时代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基于云数据资源条件下的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注重信息判断意识的提高和个体人文情怀的渗透,同时也积累了实践创新“知行并进”职业观内涵的海量重要案例。
4)社区原则(community)。要营造开放实践创新“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包容性学术氛围,广泛吸取行业、企业和社区职业发展相关人士参与,让“知行并进”职教观实践创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活的素材源泉,同时,让“知行并进”职教思想在服务社区和社会的大数据交流融合过程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以人为本的公民、社区和社会的全面科学发展。“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创新实践要兼顾职业教育的特性,注意融合信息技术、艺术品位、多元文化、人文个性和团队创新等元素。职业教育思想的创新定位和创新标杆将显示出独特的功能效应和集聚效益,满足信息分享、经济转型和人文渗透等方面的社区发展综合需要。
[1] 百度百科.知行合一(科学实践理论)[EB/OL].(2013-09-25)[2014-01-05].http://baike.baidu.com/view/373277.htm.
[2]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7.
[3] 孟祥林.十天读懂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