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4-04-17薄爱敬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院校区域高职

薄爱敬

一、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定位模糊。首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存在问题。目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即以就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和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参考依据,没有瞄准未来几年的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这样直接造成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对人才实际需求的偏离。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应以“够用的专业知识和必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来进行人才培养,而部分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高等院校的组织运行模式,不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丧失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再次,部分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设置热门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也缺乏深入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导致开设的专业没有鲜明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他院校雷同,缺乏社会竞争力。最后,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趋同,与经济、行业、企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联系不紧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协同育人的理念未能深入高职教育培养思想,更没有落实到实际的人才培养中。

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不强。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升级,越来越需要专业宽度较大、知识较广的复合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为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定要紧跟区域发展。但目前企业的需求变化没有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也没有关注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变化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导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应围绕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支撑等要求,坚持走一条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3.专业建设与产业结合度较弱。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师资及实训条件,缺乏对新兴产业的预判和分析,盲目追捧热门专业,导致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创新出现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等脱节的问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及产业经济发展不符。

4.教学内容学科化严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都采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浓缩版”,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直接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和实际需求的差异性。此外,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依然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家长、优秀毕业生、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较弱,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严重学科化,无法实现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高度吻合的目的。

5.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高职教育普遍采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种在校学习和工作交替结合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较高,必须落实好学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原来专门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较少,各种实习、实训成本却在逐年增加,现在的学生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即使是接受,其接纳的实习学生数也极其有限。这些都导致高职学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难以全面实施,使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6.“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一般都是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的,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对相关专业的工作环境的体验。即便有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但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不能直接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职院校专职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区域特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产业更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7.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实现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其质量评价标准也不完善,协同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化。为此,需要相关专业的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顾问,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标准、校内课堂和企业实训的教学环节的制定,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评价等。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必然相关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教育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应充分体现区域的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多元化,凸显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提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必须依赖于区域经济的人才、技术与基础条件支持。两者迫切需要进一步联系,形成极强的互补性和驱动性。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平台,一方面,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让企业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条件、运行、评价等方面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充分体现对接、依托、融入、结合等特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运行方案,共同完成高职学生的人才质量评价,形成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下创新不同专业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形成了以下模式:一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在高度信任、深度合作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双方协商培养学生,经过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已签订协议的企业就业。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容易受企业协议、实时效应的局限,且适合面比较窄。二是“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它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既取得学历文凭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方式。它将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教育紧密结合,促进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但目前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仍需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三是“2+1”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把高职学制的前两年规定为在校学习,第3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就业适应期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适应企业用工的需要,常常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压缩学习内容和学时,且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困境。除了以上培养模式外,还有诸如“教学做”一体化、“工学交替”“二段式”“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特点不同,但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必须使学生、教师、领导互兼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职责,以企业引导专业、岗位能力引领课程、教学紧跟生产过程,并以任务项目形势编写教材。

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基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因为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不同,所以每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不可能具有普适性。为此,各高职院校都应该在借鉴其他院校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己院校的校情和专业特点,紧密结合院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不同的专业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专业类型基本上可分为经济类、技术类、社会工作或服务类。不同专业类别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尝试构建充分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或“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经济类专业。由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较高,涉及的学科和相关专业内容也相当广泛,选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或“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符合经济类专业的特点。为此,课程的设置上必须根据职业群的要求构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全面实用的课程体系。会计专业也可通过“课证融合”“双证融通”的方式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采取案例或项目教学实施教学过程,采用时间分散、内容递进的分段式到企业实习,达到提高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目标。

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技术类专业。由于技术类专业受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的冲击与影响较大,此课程的设计应根据专业岗位群对应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工作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可采用项目化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实习也可以根据实际和课程设置的需要灵活制定时间,按照预先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学习的形态是经常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转换,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2+1”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服务类专业。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可选择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主、“2+1”人才培养模式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可确保服务类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按照订单合作协议的要求,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学生直接进入签单企业就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要真正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需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至少一年以上。

不同专业类别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但无论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原有传统模式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有的专业可探索项目学期、工作学期、任务学期的项目任务教学,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的专业可紧密结合企业行业的“忙”与“闲”来设定弹性学期,在参与一个周期的完整工作过程中实现培养要求;还有的专业可以选择“工学交替”的订单联合培养模式、能力递进培养模式等。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当下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并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走出一条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具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办学之路。

猜你喜欢

院校区域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分区域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