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以促进高校教与学的良性互长
2014-04-17赵丹
赵丹
1966年,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即“专业”,此后出现了各种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其中,行动研究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进而,基于教育研究者的实践研究,行动研究也迅速受到理论研究者的关注。行动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教师反思教学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得到了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一致认可,因其适合于实践工作者,也颇受实践工作者的欢迎。接下来笔者将就行动研究的源起、如何开展行动研究及其意义展开论述。
一、行动研究的源起及概念
“行动”和“研究”这两个概念原本是用来描述两种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行为活动,但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首次提出。在1945年刊发的《行动研究和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关于“行动研究”这一个理论,美国心理学之父Kurt Lewin提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结合社会现有的实际问题,并且设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解决这些社会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定义的雏形来自于“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理念。对于“行动研究”这一理论,澳大利亚凯米斯教授从教育的角度做出了解释:行动研究法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下列三个方面的合理性和正当性:(1)他们自己的社会实践或教育实践;(2)他们对这些实践的认识;(3)施行这些实践的所在情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颇受青睐,也逐渐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并且在改革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行动研究于80~90年代间介绍到我国,我国学者认为教师行动研究还具有“双主体性”和“合作性”。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笔者对行动研究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首先,行动研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范式,它以教师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为研究背景,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以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为例,合格的教师不会机械地遵循既定大纲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时时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对教学内容的增删或对课程设计的改进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事实上,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就是行动研究,不夸张地说,教师每天都在进行行动研究。它结合了改革行动和研究工作,实现了教与研的同步发展;行动研究重在自省,即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因此,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教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有效范式,有助于高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路径
行动研究法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是建立在行动的基础上所从事的研究。从研究目的来看,行动研究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偏离实践教学的著书立说、理论阐释。行动研究从实践出发,将课程改革、课内外教学、校本教材开发、评估体系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结合,是遵循“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这一螺旋上升模式的探究性研究。相对于升学压力过大,教育模式固定的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而言,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更能体现其适应性与实效性。如何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寻找教育行动研究的起点。目前在我国,很大一部分高等院校都在鼓励基础课程的改革、校本教材的开发,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行动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尽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仍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所教知识不感兴趣、如何将教材编写得深入浅出以便学生学习、如何使专业知识更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等。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依靠纯粹的教研理论专家,还是工作在教育前线的老师做行动的研究者。教育行动研究注重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相辅相成,因此,应该由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第一线教师来推进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以及商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的解决办法,只有他们才能更清晰明确地找到教育行动研究的切入点,并将其联系到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中来。此外,他们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制订行动计划。在高校中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盲目行动很有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因此,在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之前,应该制订一份科学详尽、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在制订行动计划时应以以下原则为基点:以教学理念为先导、教师参与制订、方案具有可行性,三者缺一不可。计划既要包括行动的“总体计划”,也要对每一个具体步骤进行详细规划,还要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例如,开发校本教材的计划应包括下列四个步骤:首先,选定开发校本教材的专业教师;其次,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查询文献、实地调研,来制订计划雏形并限定相关行动范围;再次,考察初步形成的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需资源以及需要注重的环节,保证其可行性;最后,合理安排计划实施进度。此外,外界环境是动态的、研究者的想法也会有变化,因此教育行动研究者要注意计划的灵活机动性。在践行计划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要积极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难题。同时,就计划本身而言,也会因为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发生而需要变更,因此在制订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时,要保证它的包容性,允许随时随地地合理修正。
3.将行动方案付诸实际。行动研究的重点就在于“行动”,实际付诸行动的技术路线则可描述为“参与—改进—公开”:“参与”,即高校教师应作为行动主体积极参与教育行动研究。“参与”强调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高校教师在和企业合作项目、做技术顾问、带领学生做实验以及指导学生实习就业等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实践—思考”的参与。
“改进”就是指问题的解决。埃利奥特(Elliott J.)认为,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特征是“改进实践”,而不是构建理论。理论的构建和利用从属于且依赖于“改进实践”。高校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丰富的可“改进”内容,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校本教材、实习内容、实训方案等;另一方面,还具有对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教职队伍整体结构水平进行“改进”的深层意义。而且,“改进实践”就是要做到彻底改变现今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状,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职能;另一方面也要使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知识缺乏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从而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双师”结构的健全和完善。此外,行动研究在校企合作时应该更为灵活、机动,要随时关注校企合作实际情况的变化,通过其他合作者、参与者的监督、评价与建议,做到适时地“改进实践”。
所谓“公开”,首先,高校教育行动研究者在行动进展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公开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其次,开展的教育行动研究不能脱离实际,而应与相关的企业、机构进行合作。调整实训方案,确保学生实习效果,促进课程知识与实际职业需求的成功接轨。与哪些企业机构进行校企合作,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则需要进行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研究。
4.细化观察,注重行动研究的过程管理。“观察”是行动研究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即教师或研究团队作为观察主体,对行动的背景信息、执行过程、研究结果以及行动执行者进行观察与监控。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有效的工具手段对实际的行动进行观察记录,该过程要求搜集和整理有关行动研究的数据的研究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使自己收集到的证据在论证研究成果时具有说服力。
“观察”是修订行动方案、进展下一步研究的前提条件。可以采取“中立主席法”,即组织参与教育行动研究的成员进行讨论,大家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成员可以对已提出的观点给予补充和完善,但不提倡否定他人观点,也禁止使用领导者的权威地位强迫他人接受某个观点。“中立主席法”的使用对高校教育行动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中的“合作性参与者”大多是接受教育的学生或合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此时,研究者保持中立的态度来看待讨论过程中产生的多元化观点显得尤为重要。
5.深入反思,保证教育行动研究的螺旋上升态势。高校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还应主动对实际的研究行动进行反思,确保其具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严谨性。从总体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在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经典步骤中,“反思”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上升到另一个螺旋圈的桥梁。教师行动研究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下面三个环节:
首先,行动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整理、描述。即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归纳整理有关行动研究计划的信息、资料,多角度地描述出执行过程和相应的结果。其次,解释与评价。对行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状况要给予解释、对行动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地发现计划与实践的不一致性,进而形成是否需要修正计划的判断和构想。最后,撰写研究报告。不同的行动研究模式、具体实施步骤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断并改正,从而实现教育行动研究的循环上升,因此,应在研究报告中反映出分阶段的研究进程与结果。
三、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学互长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践者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我国全日制高等教育系统中,绝大多数院校具有充足过硬的师资储备,然而高校教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教学科研方面更是感到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或许可以为解决高校教师的诸多困惑提供参考。
1.行动研究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样,科研能力也是考察大学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能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教师才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传统的教育科研对实验环境、过程及基本入门条件要求较高,使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之间难以兼顾,因此多数教师缺乏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行动研究主张从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教学直接指导科研,这使一线教师看到了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希望。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仅仅研究教育理论,无异于闭门造车,所谓真知出于实践,通过教学活动,研究者能够得到第一手研究资料,激发创作灵感,有助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发现新颖的研究课题,激发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对于实践者来说,科研活动又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感。
2.行动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学。传统教师常常忽略教学反思,对教学的自我意识能力比较薄弱,以至于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仅能凭借经验和直觉艰难摸索,走了大量的弯路而且解决效果不太好。教学行动研究的尝试使得一些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行为、课堂管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刻思考,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的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指导实践教学。这种由问题到研究,再从研究到解决方法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细化教学流程,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反思能力。
3.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空间。从20世纪60年代“行研”的提出到而后的20年间,教育行动研究的应用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这些技术手段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加客观、理性地审视自身的教育行动,能够像真正的“研究者”那样进行研究,进而促成了反思教学、启迪自我,并最终达到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完善了自我,开辟了自主发展空间,并将逐渐形成一整套基于自我指导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四、结语
现如今,大学教师普遍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他们完全有能力开展行动研究,大学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也非常有利于行动研究的开展。对从事高等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开展行动研究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主观能动性、唤醒教师参与实践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师的自主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旨在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使教师作为实践者的同时能够进行科学研究,进而优化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行动研究,可以听到来自教育实践者的不同声音,一线教师可以与同行分享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协作解决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研究不是专业研究者的专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发现的问题往往更真实,了解得更透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做研究的重要性,要善于运用行动研究的成果来完善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来面对当前语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