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破产
2014-04-17戈樱淼
戈樱淼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受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氛围的影响,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危难呼唤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历了传入、高潮、衰微等阶段。它影响了几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思想界起过重要的启迪作用。然而它却最终归于沉寂,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仅几十年的时间就被历史所淘汰。除当时中国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现实,其本身理论的脆弱也决定了它的最终悲剧命运。
一、自由主义破产情况分析
(一)是政治行为的失败,推动某些自由主义者政治态度的变化
自由主义者当他们的思想理论作为政治主张的时候,他们都希望通过政治活动来实现其政治理想。但由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自由主义的政治行为总是以失败告终,就使得有些人的政治态度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变化,部分的或者完全的抛弃旧政治主张,接受某些新思想,向着极左与极右的方向分化和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现实的变化,一部分偏右的自由主义者开始违背自己的自由主义信念,例如张君劢、罗隆基等人就走上了极右的方向。最终就连胡适这位自由主义大师也成为了蒋介石集团的党羽及帮凶,走向了拥护独裁专政的道路;而另一部分偏左的自由主义者却提倡要实现绝对的自由和民主,进而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空想主义等极端的甚至是乌托邦性质的理论学说。然而两者都不适合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阵营最终走向了分化、归隐。
(二)是自由主义思想本身包含着解体因素
中国自由主义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由于自由主义是从西方传来的舶来品,使中国自由主义缺乏自身的理论建设,未能形成深刻、严谨的理论体系。这些自由主义者多是对西方作品的介绍,独创的成果并不多。一些价值观和基本原则领会不深,在理论方面缺乏造诣,尤其缺乏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它的理论、思想不是科学的、严谨的。它的哲学观、民主观、社会观,多存在有进步与保守,合理和荒谬的诸多矛盾,有些人的思想完全脱离实际,毫无现实可能性。同时,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这并没有将西方的自由主义之种同中国“土壤”相结合,写出属于中国特性的原创经典著作。正是由于这种理论建构上的不完善,使得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根基肤浅、内力不足,理论常常难以让人信服,犹如水中浮萍,摇摇欲坠。
(三)被历史所淘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革命前途必然是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帝国主义也不允许中国走上一条改良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微弱性以及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地位而言,资本主义在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自由主义企图在资产阶级或自由主义者本身领导下走资本主义道路,显然是违背历史规律的。
二、近代自由主义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背景的不合时宜
近代中国不具备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提供自由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者们大多倡导要在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社会环境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政局动荡,只有通过暴力和革命的手段才能实现。一方面自由主义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在动荡的环境下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民族危难当即,中国人民急需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的愿望,远远超过自由主义者实现个人自由和民主的目标。在近代的中国,自由主义注定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思想内涵是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的发展,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分清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国人对取得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渴望,远远超过对个人自由、权利的追求。与自由主义所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始终把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放在首位,最终带领国人走向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
(二)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历史证明,任何思想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都要继承和融合传统文化。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获得中国民众的传统文化心理的支撑,才能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然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都没能认识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有些自由主义者更是全盘否定传统,单纯的照搬照抄英美自由主义,把没有被任何改造的西方自由主义观念硬生生地植入中国,在没有合适的生长条件的环境下,使得这“进口”思想很难存活下去。另外,有些对传统采取温和态度的自由主义者,虽然“更注重从中国的传统中寻找与发掘同自由主义理念较契合的资源”,但这仅是为他们的政治理想所服务,他们缺乏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也没有原创性的理论著作,这明显增加了在启蒙大众时的阻力,使他们的思想很难被生活在传统习惯中的中国民众所接受。
(三)不具备适宜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需要资产阶级的长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成熟稳定作为基础,以及以中产阶级市民为主体的社会环境。很明显在近代中国这些必要的条件都是不具备的。近代中国的整体经济是极为复杂的,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伴随有民族资产主义商品经济、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混合体制,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占的比重较小,因此不可能产生强大的资产阶级,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也很难在整个社会政治思想中得到支持和发展。
自由主义想要广泛发展,除了要以商品经济和资产阶级为基础之外,它还依赖于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基础,这样的社会条件在近代的中国也是不可能产生的。近代中国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大多数的民众都是农民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况且当时的中国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战乱连年不断,广大中国百姓不仅生活贫困,而且还要面临着生存安全的危险。在这种民族危难的国情下,大多数百姓对生命安全的渴望远胜于对个人自由利益的追求,更没有精力关注民主宪政。同时,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大多是“个人主义者”,有些轻视群众这群众运动,把群众的力量束之高阁。这些导致其更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的基础,自由主义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结果。
三、对近代自由主义的评价
自由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它所选择的方向无意义,我们仍当以正确的理解去珍视这份思想遗产,正确评价其积极意义。自由主义以个体为本位,宣扬个性解放和独立的价值观,这都有助于现代化的实现。中国自由主义者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人格的独立,他们充分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认为个体自由 价值的实现与整个社会发展及民族救亡图存密不可分的。相反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家伦理观认为个人只有隶属于他人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它的长期压制,造成了中国人严重的奴性心理、三纲五常的束缚,然而自由主义正是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道德束缚,有助于中国国民自由主体人格的塑造和现代化的实现。这种革新对于中国经济生活的现代化的转型必不可少。自由主义民主宪政以自由、平等为基本原则,承认人是一切政治制度的主人,近代自由主义对民主价值的坚定信仰与宣扬,有利于促进长期处于封建等级制度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提高近代中国民众的政治觉悟。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它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与法制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思想遗产,它所倡导的自由民主、民主法治、社会公正等原则,正是我国经济生活法制现代化所要积极追求基本原则和价值表现。虽然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对其他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汲取,仍是采取开放的心态和科学的精神。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深入研究,是对政治学说之间的互补与借鉴,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国家现代化、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思路。
[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2][美]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M].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