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喧嚣中的救赎之路
——《红处方》对现代人生存状况及精神状态的透视*

2014-04-17杜刚秀

关键词:吸毒者戒毒人性

杜刚秀

(四川民族学院 学生处,四川 康定 626001)

1997年发表的《红处方》是毕淑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戒毒题材的小说里,罗列了内容丰富而翔实的戒毒资料,对戒毒医院里的境况和戒毒事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有着真实的描写和表现。

小说以业余作家沈若鱼的视角展开描写。沈若鱼因为写作需要而深入虎穴,亲身体验戒毒所的日常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随着在戒毒所生活的深入,她耳闻目睹了形形色色的戒毒病人的乖戾丑陋之态。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戒毒所里充满了乌烟瘴气、污言秽语,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稀奇古怪的闹剧。沈若鱼难以忍受这样丑恶而残酷的人间地狱而选择离去,不久却听到简方宁自杀的消息。她在弄清真相之后,毅然决定做一名戒毒医生,以继承好友的未竟之志。

一、戒毒所两大群体的心理状态剖析

戒毒所存在着病人群体和医生群体两大阵营。两大阵营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但归根到底,正如庄羽所说,这里只分两种人:吸毒的人和不吸毒的人。这一分明的界限将两方的对峙关系扯拉得紧张而复杂。小说中,庄羽、简方宁都是作者倾注笔墨颇多的人物,也正是她们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两大阵营之间最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一) 戒毒者的心理分析

毒品得以横行人类社会,正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钻了空子。小说中,对吸毒者的心理有着准确而犀利的刻画。庄羽是小说中个性最为鲜明的人物,她是高干子弟,从小生活优越,一帆风顺。学生时期的她因具有体育特长而备受学校重视,为了使她安心参加比赛,为校争光,校长在她面前公然安排作弊事件,但这永久地毁灭了她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出于叛逆心理,她在高考时故意缺考,终遂了心愿去当兵。后来,庄羽下海做了商人,凭借着聪明才智和父母的权势,她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太过一帆风顺的生活似乎缺乏刺激,一次偶然的机会,庄羽遇到了贩毒者英姐,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吸毒,并一发不可收拾。

有评论文章称庄羽为“恶之花”,她身上有一股妖冶的颓败美。这是一个智商高而且精力充沛的女人,她的玩世不恭、她的堕落,似乎来自那发泄不完的精力,来自她强烈的无目的欲望。在毒品的侵蚀下,庄羽不但身体衰败,心理上也极度扭曲,她不但自己吸毒,经历一次戒毒后仍旧毫无节制地复吸,后来还利用丈夫支远对她的爱而拉他下水。当支远也开始吸毒时,她甚至产生了深深的解脱感,感到一种恐惧中的幸福。

但就连这样一个瘾君子,也并未完全丧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庄羽佩服简方宁的医术、为人和风度。简方宁让她了解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女人非常艰苦却自豪而荣耀地活着。但庄羽接触的多是权势、金钱的漩涡,其中的尔虞我诈、罪恶肮脏,被黑暗污浊过分熏染了的人难见真正的光明。当简方宁这样一种艰苦卓绝的人出现在她的视野,她便急于从中找到一种“值得的目标”和活着的意义。在她眼中,简方宁是她与这种意义之间唯一的精神联系纽带,是她重获新生的唯一指望,所以她想做简方宁永远的朋友。

但敏感的庄羽又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平等的关系在她们之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简方宁从来都是站在拯救者的高度,讲话也是“救世主”的口吻,她想不出除了医患关系外她们之间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关系。如果说简方宁以拯救者自居的话,那么这种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她们的心灵之间充满了沟通的障碍,正如庄羽所说“你熟知吸毒者的身体变化,可你不知道我们的心”。

(二) 戒毒医生的心理分析

简方宁是工农兵出身,军区艰苦生活的磨砺,正统教育、奉献精神的洗礼,铸就了她坚韧刚强、慧质高洁的品性。洁身自好的她很少体验到人性弱点给意志不坚的人们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和痛苦,这就决定了她并不能真正了解戒毒病人的心理感受。

因此,无论她医术怎样的高超精湛,又是怎样地为戒毒事业呕心沥血,但最起码的心理沟通基础的缺乏导致了她不可能走进或哪怕仅是试图走近病人的心理。而戒毒病人又是这样极度脆弱敏感的一群,他们在无形中被要求仰视高高在上的拯救者,因为生命掌控在他们的手中。而且,他们由于吸毒,似乎就成了别人眼中无恶不作、罪不可赦的魔鬼,而那所谓的道德高尚者,一边尽力救助他们的病体,一边对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漠不关心,甚至蔑视、鄙视他们虽残破但惟因其残破则更加渴求健全的人格,如此便进一步激化了他们偏执逆反的心理。这不可避免地成为医患沟通的一大障碍,也是戒毒过程的一大障碍。

(三) 两大群体关系的对峙与激化

正如简方宁的分析,对戒毒者最致命的是心瘾而非毒瘾。吸毒引起的那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那致命的诱惑才是他们步入不归之路的直接原因。因此,克服心瘾,心理治疗至关重要。但这恰恰是为双方所忽略的。

在戒毒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僵化的,医生的工作仅局限于按部就班地治病救人。然而,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不能从心理上帮助吸毒者破除对毒品的依赖,不能帮助、引导患者建立起新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念,那么即使戒毒一时成功,也很难保证将来他们不会重新回到以前的心理模式,极度的空虚和扭曲的欲望仍旧难以避免地卷土重来,使得整个治疗过程的所有努力都功亏一篑。

假如戒毒医院能够建立心理引导机制,有专门的心理医生协助戒毒医生共同医治戒毒者,那么这或许可以为戒毒事业带来希望。但事实上,由于戒毒机制的不健全,医患关系的紧张对峙,这便给戒毒医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庄羽虽然在简方宁的帮助下暂时戒掉毒瘾,但仍然未能戒除心瘾。在戒断期,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极不稳定的,极端的神经质,心态过分的扭曲,这时她视为救命稻草的简院长对其稍有疏忽,她的态度就来了个大反转,人性中丑陋、恶毒、阴暗的一面占据了上风。她设局把毒品藏在油画中送到简方宁办公室,最终致其染上剧毒而选择自杀。

与其说这是戒毒事业的失败,不如说是医患沟通的失败,高尚者与卑污者心灵沟通的失败。这是人性的悲剧,人性中善良高尚的一面被丑恶黑暗的一面所毁灭掉的悲剧。

人心中充满了无穷的奥妙,盘根错节的心理葛藤是在精神上磨灭直至毁灭美好人性的罪魁祸首。毕淑敏一向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正是在写作过程中,毕淑敏发现了人心的种种疾患和拯救方式的局限,于是转向人的心理层面的探索。

二、吸毒者的心理探源及其救赎之路

(一) 吸毒背后的欲望与空虚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作品中存在着几组人物对比关系:同一个年代走过来的女人,读书当兵,拥有健康耐劳的体魄,同样的美丽优越,心高气傲,简方宁和庄羽一个成为救死扶伤、克己奉献的戒毒医生,一个却走上放纵欲望、毒害生命的不归路;同是贫困家庭出身,过早地失去了父亲,母子相依为命,艰苦学习,一心向上,抱着成为一个好医生的信念来城市闯荡,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而琪仁却滋生了对于母亲的畸恋,最终却陷入同性恋和吸毒的罪恶之中;蔡冠雄和北凉,虽然小说中对蔡的背景未作介绍,但可以看出他和北凉都是资质良好、对于人生有独特体悟、富有艺术细胞的人,但蔡冠雄成为一个富有责任心、年轻有为的医生,北凉却心性人格不能正常发展,空虚、叛逆,玩弄女性,吸毒成瘾,欲望扭曲……

无论从年龄、性别、家庭出身及教育程度,都显而易见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但他们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条是治病救人的、艰巨而光荣的康庄大道,一条是自取毁灭的、罪恶而污秽的黄泉之路。我们不禁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南辕北辙的人生选择和走向?是什么将他们导向人性发展的两个极端?生存环境的作用不可抹煞,但人内心的力量尤为关键。

对比两组人物,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欲望导向一种正常、积极的方向,他们培养了健全的人格,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主要精力耗费在为目标的努力上;而后者则放任人性的负面因素滋长,完全迷失了人生的航向,从而陷入悲惨的境地。

戒毒医院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抽象缩影。在这个封闭、戒严的空间里,人的自私、丑陋、恶毒、冷酷等阴暗面在毒品的威胁下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得益于亲身体验的丰富储备,作者对于吸毒者的丑态和心理有着形象的刻画与细致深入的探析。

庄羽因强烈的好奇心而染上毒瘾,北凉因为追求刺激和叛逆心理开始吸毒,琪仁有着畸形的恋母情结,为了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走上吸毒之路……吸毒者的背景经历各不相同,但究其原因,无非是追求一种虚幻的、幸福快乐的感觉,以致身体对于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的欲望之一。佛教的人生欲望观认为,欲望通常是指驱使人向往、追求某种东西的内在动力,对于所喜欢的东西希望得到、欢喜追求、想要有所作为的一种驱动力或心理功能。欲望是人类保存自身并谋求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对于个体而言,追求快乐幸福的欲望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在这些吸毒者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欲望的极度扭曲和变形。欲望不再作为一种欢喜追求、想要有所作为的心理功能,而是身体、心理产生了一种对于由毒品带来的极乐体验的过度依赖。吸毒者完全放弃了希望,放弃了人生的主动权,被动地由欲望所驱使。

欲望是表层原因,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吸毒者的一种普遍精神状态——空虚。在空虚的茫茫心理空间,扭曲了的欲望才得以钻了空子,伺机而动,像伊甸园的蛇一样诱惑人们去偷吃禁果,从而坠入永世轮回的罪恶之渊。

空虚源自信仰的缺失。繁乱盲目、纷无头绪地活在喧嚣尘世的人,如若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极容易在物欲横流、喧哗众生中迷失了自我。20世纪的思想家谢·弗兰克雷从世俗的角度和生命的自然形态方面指出,实际存在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是无意义的,而是说明人必须克服人生的这种自然形态的无意义感。

毕淑敏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需要我们为之确立一种意义。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除了基本的生存之外,还要反思自身存在和追问存在的意义。要为自身存在确立一种意义的问题即是信仰的问题。信仰并非一定是对于上帝和宗教教义的信奉,弗洛姆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提到,理性的信仰并非对于某事物的信奉,而是我们的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它根植于有创造性的理智和情感的活动,来源于建立在自身富有成果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上的独立信念,而不管大多数人如何。

简方宁身上就具备这种特质,她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美好的信仰,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以献身的精神致力于戒毒事业。

(二) 戒毒战士的献身及救赎之道

简方宁无疑是作者倾注了饱满深情的人物。她美丽善良,高贵纯粹,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使得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忽略了家庭。她又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因为纯粹,所以刚烈,以至最终走向绝路。选择自杀,既是以身殉职,表达对于毒品以及毒品般害人的人性恶的至死反抗和精神胜利,又是维护生命的尊严、追求完美而采取一种极端方式从而导致的美的毁灭。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她精卫填海般的执著和西西弗斯般不屈的意志,无疑都散发出烁烁的光彩,是人们一向所推崇和高扬的精神旗帜。

但对于个体实存而言,简方宁毕竟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这种个体生命的悲剧以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则是她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并没有达到一个动态、和谐的平衡。她和庄羽似乎分别是两个极端,庄羽是“本我”的化身,而简方宁作为“超我”的化身,一生致力于戒毒事业而忘我工作,直至身染剧毒,她生命中的“自我”突然苏醒,要求一个正常健康的生命所应享受的一切快乐和悲伤的感觉。

“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活着的,我只是为了我自己”。以前,简方宁主要追求一种社会尊严和自我实现的个人尊严,而作为个体尊严的一部分——生命应得的欢愉,却因超我力量的抑制而常常被忽略掉。当她发现自己染上极品七,除非切去大脑中的快乐中枢——蓝斑,目前任何戒毒手段都将对此束手无策时,生性刚烈、坚毅的她便选择了一种完美的应对方式,“超我”要求她采取极端手段,以身殉戒毒事业,这是对她社会尊严的完美维护;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面,她渴望作为一个完整的自己而活着,如果选择切除蓝斑,不再享有生命的快乐和痛苦,没有自我,像个木偶一样活着,那么生命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毋宁一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气质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导致了简方宁个体生命的终结。这种充满了悲剧意味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也赋予了作品以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意义治疗学家傅朗克认为,人类的生命共有三大层面——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和精神性或意义探索层面。医学治疗关注身体层面,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层面,而精神性或意义探索可上升至神学层面。精神层面的生命内容是关键所在,具体的问题都是由抽象的问题决定着的。对于个体而言,此三个层面是一个健康的生命所必不可少的,很多人仅停留在一、二两个层面上,而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精神高度的问题观念模棱两可或者避而不谈。

信仰的缺失或精神层面的模糊观念导致人的空虚状态,在社会压力、心理问题的挤压之下,正当而具有积极意义的欲望发生变形,扭曲了本应纯正的人格、人性,只为盲目追求虚幻的快乐感觉而堕落、毁灭,这是社会吸毒现象的深层精神探源,也是对于现代人生存现状以及精神状态的透视。《红处方》不但是单纯的戒毒文学作品,在人性方面也有着极深的挖掘,展现了欲望扭曲下人性的阴暗丑恶以及人性明暗两面的激烈斗争,这种人性之争启迪我们去探寻欲望喧嚣之中、人性扭曲之下的深层精神源头。它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注重精神修养,培养健全人格,建立坚定的信念是我们驱除迷雾、走出尘世迷宫、走向完善的救赎之道。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2] 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段继承,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3] 何镇邦.直面社会 直面人生——简论毕淑敏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7(1):82-87.

[4] 陈纯洁.开给人类心灵弱点的处方——评长篇小说《红处方》[J].小说评论,1999(2):67-72.

猜你喜欢

吸毒者戒毒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吸毒者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功能与人性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
论自愿戒毒:法规范、定位与制度创新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