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及受助后的管理思考
2014-04-17兰立新
兰立新
(集宁师范学院学生处,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感恩,让我们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贵”;感恩,让我们懂得“承膝于祖辈的乐趣”;感恩,让我们领略到阳光的妩媚;感恩,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以上是学校组织开展的感恩主题演讲活动内容。每一年都有母亲节、父亲节、国庆节、“七一”党的生日等各种纪念节日,这些节日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不要忘记对家人、社会承担的责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学校是青年接受知识的重要基地,也是青年思想行为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感恩美德的主阵地,更是青年学生承担责任教育的实践基地。我们要在加强各项教育的同时,不断完善后期的一系列管理,让受助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成为感恩的传播者、实施者,通过他们辐射更多的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感恩行动。
一 当前青年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近几年,各高校在校学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其价值观普遍显现出一种较强烈的 “自我”意识,崇尚自我化,行为方面表现出“以自我中心”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对家庭的养育之情不知感恩;对社会和好心人的援助之意不知感谢;对学校、单位的培养之情不知感激等等。在高校特别突出的事例是在学校评定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时候,同学们因为这两个奖项名额少又突出学习成绩,所以他们能发扬谦让的品质。可在遇到其他一些评选表彰活动时部分学生无法正视现实,获得表彰奖励的学生将其荣誉或资助视为理所应当,认为社会、学校给予他们的还是太少,缺乏感恩意识和感恩回报的实际行动;没有获得表彰或资助的学生常有不满和埋怨情绪。学生感恩缺失,有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和家庭对青年学生履行着抚养的责任,缺少的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教育
养和育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统一词,我们平时注重了抚养而忽视了教育这一关键点。那么什么是养和育?养是指抚养,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然后给吃、给穿,把我们从出生抚养成人;育是指教育,为人父母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给孩子以教育,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人生观、价值观。比如父母吸烟,那么孩子从小就知道开烟盒、打火机;父母时常发生肢体冲突,孩子就知道暴力等。另外,父母认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总有一天可以“报得三春晖”,可孩子却认为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这种现状反映出家庭感恩意识的缺失。
(二)资助是国家对学生能公平受教育的体现,缺少的是对受资助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
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但是我们发现,受助的青年学生有的把资助的钱悄悄地花在了讲义气、讲吃穿上面;有的是家庭特别贫困或者家人有病或者姊妹较多、自己省吃俭用给家里一些补贴,最终既交不起学费,也缺少自己的生活费;还有的大家平分资助金、轮流领取资助金等等。其中一些人觉得自己家境贫困,受到资助是无可厚非,理所应当的,还有一些受助学生相互比较资助额度,觉得自己受助金额太少,甚至于埋怨、谴责老师“分配不公”,这些受助学生没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对国家和他人的资助及关怀表现出冷漠态度。我们不仅仅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实际困难,更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年轻一代学会“感恩”,培养其“知恩图报”意识,让这些学生对国家和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感恩之情。通过教育让其懂得,受助者是在享受资助者的爱心与付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保障。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启发和引导,没能做到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精神感悟和生活体验。目前,学生的确感受到了国家资助政策的优越性,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可与此同时,高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引导和感恩教育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
(三)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为困难青年学生献出了爱心,缺少的是对他们在人生创业方面的引导
《中国青年报》近期发表了“从昔日受助者到今日捐助者”的报道。报道中讲,受助者受到石狮市慈善总会的资助,为他缴纳了4年学费,使他顺利完成了学业,12年后他累计向石狮市慈善总会捐款约20万元。慈善总会对他的资助,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使他的想法从努力读书改变家境变成努力创业回报社会,从个人拥有财富变成与大家分享财富。类似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周围不断涌现,他们从受助到捐助的过程就是我们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社会上我们也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认为当今青年学生只知道受助而不懂得回报,缺少太多的感恩想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在帮助困难学生时对他们缺少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少,他们没有学会如何挣钱和独立生活。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受助是应该的、必须的思想认识,各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只资助不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 加强青年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和引导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学校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保证了各类资助金公平公正地发放到每一位困难学生手里。但是,我们相应的教育和引导缺少短期的管理和长期的教育机制,引发了许多资助者和受助青年学生的不理解,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为了让国家、社会、爱心人士持续把好事做下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教育和引导工作认真做好、做细,落到实处。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好青年学生的感恩教育和引导工作。
(一)重视青年学生在受助期间的感恩教育
青年学生在学校期间从思想到行为都处在新的认识阶段,喜欢接受新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方面入手,从课堂、讲座、交流方面入手,从文艺、体育以及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入手,从成功人士、大学生创业典型人物示范方面入手等等,应调动多方力量,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使其影响和作用深入人心。学生在受助期间能感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对他们最直接的帮助,体会到了自己在困难时候受到别人帮助的幸福和快乐。只要我们把握好这段时间的教育,一定能在青年学生思想中留下深刻的影响,让他们放下家庭贫困的无奈和自卑,现在在感恩中接受资助,将来在资助中感恩。
(二)加大对青年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引导力度
应搭起感恩教育活动这个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从点滴中感知报恩,并且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知恩感恩和回报社会。感恩教育的引导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做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并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例如组织青年学生观看CCTV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学习我们身边的青年歌手丛飞的事迹,丛飞说的“我是穷人家的孩子,小时候捡垃圾买冰棍、买小人书。我非常理解困难学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人生之路,使他们有所成就,将来跟我一样奉献社会”会感动每一位学生;开展身边最美人物的调查了解,让他们参与寻找发现身边感恩的事迹,引导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提高对感恩的认识,从而达到引领的作用。多数家长和老师在生活工作中习惯了无私奉献,根本没有期盼得到孩子或学生的回报和感恩,认为无私奉献是应该的、必须的,这样从思想上误导了他们,更没有在行为上起到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知情重、懂感恩。
(三)搭建平台促进青年学生提升感恩意识
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我们利用各种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提高了综合素质,完成了我们主题教育的目的。但是很多活动只是为了举办活动而活动,没有更深入的把感恩教育的目的凸显出来,使很多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没有深入地思考,更谈不上在生活中去具体做了。笔者认为培养青年学生感恩教育的意识是我们活动的关键,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一个道理,得到的是别人为你付出的,你的付出也是别人需要的,所以你应该认真地、毫无怨言地去努力完成自己应该付出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以实际行动为主题的感恩实践教育活动,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会感受到感恩的乐趣。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学生感受非常深刻,因为他们目睹了灾区人民的痛苦和生活困难,他们会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别人需要他们的帮助和支持,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此外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消防战士、最美乡村医生等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样的事迹也会在他们一生中会记忆犹新。
三 建立青年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和管理机制
感恩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好的方法和经验,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为了更好地把感恩教育落实到青年学生的生活中,我们必须为他们设立更好的目标和管理机制,引导他们逐步提升感恩意识,达到我们感恩教育的目的。首先我们应该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青年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劳动结合起来,这样既缓解了青年学生的经济困难,又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并通过学校统一设立目标和管理机制,建立受助青年学生信息档案,跟踪受助学生的生活信息,不间断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同时让他们在不同时期关注社会弱势学生群体和母校的发展,宣传、奖励在感恩教育、回报社会的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就可增强感恩教育的功效,真正地将感恩教育和回馈社会落到实处。
另外,要建立评价制度,首先要遵循把思想引导和利益调节、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注重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建立较好的运行机制。其次是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承担感恩教育的责任,作为家长,他们是青年学生学习、引导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从启蒙到成年的各项教育,感恩教育连动着其他所有的教育。抓好他们的感恩教育,让他们首先学会认知感谢别人的付出,才能教育好他们帮助别人的思想。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非常集中的地方,他们之间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周围所有的青年学生,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非常关键。特别是在他们中间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干部,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干部的严格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管理,来带动全体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我们的感恩教育中。另外,学校还有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非常高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余时间他们都是做好感恩教育的重要力量。第三是社会的力量,社会主要是为青年学生提供好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在他们的周围处处都是最美的人物事迹、生动感人的新闻画面。做到社会美好环境工作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宣传教育,让他们在宣传好人好事的大环境中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是建立人性化的管理规定,通过各项管理规定的实施来约束青年学生的行为举止,在严格的管理要求下引导他们成为实现感恩教育的受益者和传承者。
感恩教育是我们国家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的民族素质基础,我们要认真思考、对待这一教育,让感恩教育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及入情入理的感恩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青年学生的感恩习惯,让其成为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1]王雪梅.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2]陈强.石狮慈善学专反哺慈善事业[N].中国青年报,2013,5,12.
[3]周慧莲.论新形势下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J].资治文摘,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