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开设比例研究

2014-04-17赵燕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基础素质

赵燕

业界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一般采用“三元制”的模式,即由理论知识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综合素质课程模块组成。自20世纪末终身教育的理念广泛推行以来,全社会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越来越重视。终身教育是基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而提出的,对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高职院校而言,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教学理念。本文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结合终身教育的理念,着重研究相对应的高职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开设比例,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另一视阈的探析。

一、高职课程注重终身教育的必要性

1.终身教育的含义。1993年,我国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是指人们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的总和,它提倡人们终身持续的学习,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大化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一生要经历的教育阶段各有不同,以获得学历为目标的学校教育系统是大多数人必经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以适应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职业资格教育体系,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体系,这三项教育体系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的雏形。

终身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人们各自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终身教育的形式、目的和内容也是迥异的。它是一个社会历史性范畴的概念,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里让自身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生活环境,持续不断的学习是唯一的途径,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可见,终身教育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教育要求。

2.终身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职业素质要求,这必然会让人们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职业素质的培养初期来源于学校教育阶段,即人们在获取相应的文凭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而从职业需求更深入的角度来讲,社会需求的是职业素质较高的人才。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正显示了终身教育的真谛,未来的教育体系应该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让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都能具有持续提升的机会。作为人的一生中关键性的一个阶段,高职教育在培养人们的职业素质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仅需要教导学生获取到一定的知识,还应培养学生持续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人们对学习的需求并非仅仅来源于职业或者经济上的需求,更需要人们自发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才是整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核心动力。

二、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研究

1.高职基础课程开设现状。定向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高职的基础课程开设都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一方向的人才为出发点。课程的选择主要依据定向培养的行业或者某一职业范围的岗位需求,力求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这些特定岗位所必需的全部基本知识。这种定向培养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目前我国某些技术性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在缓解行业人力资源危机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众多的传统制造型行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早期定向培养的人才,单一的岗位技能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出现了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技能人才过渡的摩擦。比如在十年前,电子行业需要的一线操作员工,只需要粗略懂得电子技术相关的某一方面的知识;而现在,集成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得这些人面临着适应新工作环境的挑战,单一的基础技能短板让他们难以适应和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

可见,单一的、太过于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虽然在某一阶段让人们与工作岗位能够匹配,却忽略了采用发展性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者能够站在长远的角度审视教育的过程,至少需要考虑到人的一生的教育历程。以此,才能让人们终身具备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2.高职基础课程培养目的。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其社会价值不可小觑。培养出满足社会现阶段需求和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人才是高职基础课程培养的主要目的。这也同时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对职业的调整和变化,能够紧随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当然,这里并非是要培养出万能型的人才,而是要求在某一行业或者专业的职业领域,能够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自主拓宽和补充知识面的能力。在高职教育阶段,打好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要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及获取相关技能的能力。

要拓展基础课程中狭窄的知识面,将某一具体岗位的需求扩大到某一行业或者产业集群的群体岗位要求。事实上,针对性与适应性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体,在具体的教育课程实施环节中,把握这一平衡需要高职院校大范围地进行研究与实践。比如某高职院校有专门的“旅游英语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很显然前者偏向于英语,后者偏向于管理。若是忽略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性需求,在设置基础课程的时候,则难以实现人才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培养兼顾的目标。其中,基础课程的比例若是过多便会造成学生对已实际运用的缺失。

3.高职基础课程价值取向。同样源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也形成了以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三种指导思想为基础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强调了基础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是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尊重,也是学术界的主流呼声。然而我国的高职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仅仅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培养方式,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却不能满足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不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值得强调的是,教育工作者也应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在设置基础课程的时候并非可以忽略系统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忽视系统知识学习的益处。

终身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格本位的课程设置建立在全面的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之上。我们说的尊重个人、以人为本,是在整个社会现实环境下的思想。个人脱离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就谈不上人格本位之说了,可见高职院校基础课程设置的模式应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有机结合,采用最优化的配置组合,始终以促进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持续性为原则。优化配置基础课程的比例,需要兼顾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应用课程研究

1.应用课程构建体系。社会是由各行各业组成的有机体,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理想,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是千差万别的,专业的适度细化也为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当今社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专业应用性的岗位需求量也呈日渐增长的趋势,譬如应用化学、应用英语、应用性网络技术等专业也纷纷成为高职院校的常见专业。应用性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设置更多的应用性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较强,也需要系统完备地学习该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的课程从广义上讲相比较于其他的非专业应用性的学科,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研究和权衡的细节更多。撇开基础课程,应用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而非通用的职业技能。可见,应用课程的开设比例过小会严重限制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2.高职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相比较于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用课程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学以致用。在高职教育阶段,所有的应用课程于实际操作的效用都是初层次的,很显然,一个大型项目的技术工程师不可能从高职院校直接培养出来。那么,高职院校是否就可以不考虑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大型项目工程师呢?显而易见,学校培养出的众多人才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职业生涯路径,也不可能每一个都能成为项目工程师。这些差异来自于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和心态。教育的意义在于播种,最大化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与潜力。高职的应用课程基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教授的应该是获取专业知识的方法,获取实践知识的思维以及怎样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并能够持续学习,进而得到更大的提升。若是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相关性衔接点跨越幅度较小,那么,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比例应以系统的知识完整性为第一考量。

3.应用课程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身希望从事的职业领域内顺利地就业并取得成就。它是决定学生职业素质中专业素质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就业者的竞争力是由其职业素质所决定的,在职业素质的众多内涵元素中,就业者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个人的综合素质。然而,专业领域的素质高低则是其在该领域能够取得的成就的关键素质。

在如今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相角逐的高职课程设置矛盾中,其主要的矛盾体现就是无法很好地统一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实际职业能力的提升。要兼顾学生的现在与将来从实际上说确实是存在难度的。高职教育三年的学制,不可能理想地实现学生的知识系统性与应用实践的完美结合,这也正是目前高职教育领域需要关注并着实解决的问题。就业者的职业素质被职业的特定因素和个体的内在素质共同影响,应用性课程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职业的特定知识、培养学生的特定职业能力,进而最大化地引导个体的内在因素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方向。

4.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开设比例研究。在高职教育全面改革的环境下,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本文着重细化到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开设比例上。仍旧源自于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基本的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应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关系到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否在该领域走得更快、更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将课程设置优化,最大化地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我们提出两个方面的措施。首先,以专业为单位确立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价值取向;其次,以院校自身发展为主导,在高职课程开设形式上做出更多的探索与研究。以此作为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开设比例确定的依据。

四、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构建体系价值取向

高职课程的开设需要以院校自身的发展方向为主导,在构建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研究该专业的社会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实际、着眼未来,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社会教育的接轨,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的影响巨大,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三观”,这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尤为重要。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踏实勤奋的品格,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是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严谨求实、积极进取的品格是学生在职业生涯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保障,高职院校应用课程的开设以基础课程为基础,结合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优势,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激发其职业发展潜力,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环境、适应社会进步。总而言之,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开设比例相差不能太大,且基础课程应略高于应用课程的开设比例。

面对庞大的高职课程体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侧重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组合的开设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十分可行的。我国传统教育中局限于课堂的单一教学方式,如今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下也正在逐渐丰富起来。无论是基础课还是应用课,均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能够获得该类课程的学分,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此种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十分强大的可操作性和发展空间。比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维持在1︰1,其中必修课中基础课程的比例可以占据较大的份额,根据专业的特性,从55%~85%可调;在选选修课中,同样根据专业的特性,应用课程的比例可以占据较大的份额,保持在50%~80%。

高职教育的学制年限,对高职教育的课程选择要求较为苛刻,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组合,同时结合课内教学与开放式实践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时的刚性限制,让学生能够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来获取最多的知识和技能。可见,研究两类课程的实施方式,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五、结语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影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逐渐明确,全社会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基于终身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改革成为明确的方向,在高职院校开设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比例研究中,将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知识系统性与社会适应性的博弈。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基础素质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