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象意的阐说 真善美的沉思
——评王志清先生《散文诗美学》

2014-04-17吴振华黄金灿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著者散文诗美学

吴振华 黄金灿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言象意的阐说 真善美的沉思
——评王志清先生《散文诗美学》

吴振华 黄金灿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中国散文诗的发展经历了辉煌而又艰辛的历程。一方面,诗人们以独具艺术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创作实绩构成了中国散文诗创作的繁盛景观;另一方面,中国散文诗创作存在诸多虚弱和病态的症状。这一喜忧参半的现状,凸显了以系统的散文诗理论来指导创作的必要性。王志清先生的《散文诗美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该书体系严密、思想深刻、语言精美,在散文诗艺术理论方面颇多建树。本文试图从著者对言象意的阐说和对真善美的沉思两个层面揭示此书丰富的理论内涵,并发掘它对当代散文诗创作的指导意义。

王志清;散文诗;美学;理论建树

自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先驱者揭开散文诗的序幕以来,中国散文诗的发展经历了辉煌又艰辛的历程。辉煌表现在一批批诗人以他们独具艺术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创作实绩,孕育了五彩缤纷的散文诗园地;而艰辛之处,正如王志清先生在《当代散文诗的审美困惑》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散文诗创作存在诸多虚弱和病态的症状。文学创作实践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石,反过来文学创作又接受理论研究的指导。王志清先生的新著《散文诗美学》(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一书体系严密、思想深刻、语言精美,散发出浓郁的诗性韵味,在散文诗艺术理论方面颇多建树。本文从著者对言象意的阐说和对真善美的沉思两个层面揭示此书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 言象意的阐说:对散文诗“美”的解读

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划分为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次,散文诗也不例外。散文诗作品要想引人入胜,就必须准确把握语言这一传情达意工具的媒介作用,创造出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形象并具有含蓄多义的深层意蕴。《散文诗美学》一书对散文诗的这三个要素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地阐说。

(一)“言”:弹力无限的语言韵致

语言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它是传达作品意义的媒介;同时它自身又精圆浑融,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散文诗美学》一书中,著者独辟一章,对散文诗的语言美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著者认为:“散文诗的语言,是散文诗发展的核心问题”、“语言决定了散文诗的文体命运”①。在提出了散文诗具有 “弹力无限的语言韵致”这一中心命题之后,著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观点。

散文诗的语言韵致首先表现为它是一种“活性蓬松的唯美组构”,它具有喻象性、蓬松性、自由性三个基本要素。其次,散文诗的语言同时代审美倾向息息相关,它是一种“拍和时代的动态嬗变”,是具有深沉年代感的时代书写。第三,优秀散文诗的语言具有活泼灵动的新异性和不断提升的诗性活力,这种由 “节奏派生的抒情活力”,能使作品语言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最大限度地增容;语言的雅化、俗化与欧化是探索散文诗语言美的诗人所走的三种不同路径。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证,著者立场鲜明地告诉人们:“散文诗语言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这种语言优势,强化了散文诗的诗意内涵,拓展了散文诗文本的精神维度,更是散文诗文体形态的基础建筑。”②语言在表达情感和展现作家精神时的这种优越性,充满了诗意的内涵。正如凯塞尔在谈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时所说:“文学作品刚好利用语言词语中所包含的那种不固定性,唤醒潜伏的远景并且使睡眠着的感情内容变得生动。语言本身已经就充满了诗意。”③

(二)“象”:哲理性传达的象征性

文学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能够以虚幻而又逼真的人生画面和意象世界高度概括地表现深邃的人性心理,它具有深刻的表现性与强大的感染力。他所营造的意象世界往往蕴含着某种观念或哲理,具有寓意性、暗示性或朦胧性之特点。王志清先生《散文诗美学》也多有论及,突出地表现在本书第二章对“《野草》精神的脉象流变”的阐发中。

在说明《野草》的思维和表现方式时,著者论道:“《野草》最突出的文学特征就是,它隐曲的、深邃的、哲理性传达的象征性。”④这种象征性表现于散文诗中,往往伴随着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彻骨凄凉的苍茫感和压膺沉重的孤独感。《野草》中的意象为什么独特而晦涩,王志清先生认为,这是因为鲁迅善于通过孤独对话和深沉独白来体现对生命和灵魂等深刻精神体验的思考。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现实事件与内心体验之间构成独特而紧密的结合,从而形成了无比强劲的艺术张力。正如理查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认为的那样:“使意象具有功用的,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⑤也就是说,散文诗的表达方式要做到外在事件与内心体验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所塑造的形象中融入发人深省的哲理。在论述鲁迅散文诗的意象特点与象征意义的同时,著者还论述了耿林莽先生散文诗的意象特点,他认为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往往通过意象与意象的跳接、错位”⑥来进行艺术形象的组合,从而能够形成强劲的情感张力,展现出风生水起、波澜兴作的内心世界。

(三)“意”:意义化书写与特有精神维度

文学意蕴具有情理性、含蓄性、多义性,黑格尔认为“意蕴”是由作品的“外在形状”所显现出的“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意蕴的这一内涵对应了美的两种要素:“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⑦在《散文诗美学》的著者看来,散文诗应该追求思想的深度,散文诗作家应该有时代与社会的道义担当,在关注散文诗的“意义化书写”的同时,也要张扬散文诗自身所特有的精神维度。

散文诗的自由精神,不仅仅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这正是黑格尔所言的内容与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著者又强调,“极端自由的精神维度,这才是写好散文诗的思维,是写好散文诗的心理活动的特征”⑧。重视创作思维和心理特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散文诗的内容和精神内涵。丹纳曾说过:“一个句子是许多力量汇合起来的一个总体,诉诸于读者的逻辑本能,音乐的感受,原有的记忆,幻想的活动;句子从神经,感官,习惯各个方面激动整个的人。”⑨可见,在散文诗中那些通过意义化书写进入其特有精神维度的作品,之所以能感动读者是因为诗人重视调动读者的逻辑思维和心灵感受的能力。

例如,对于颂歌式、哲理性的散文诗或散文诗的政治书写,是公认的创作难题,一旦处理不当就有成为机械的政治图解的可能,从而成为“最破坏读者胃口”的失败之作。但是倘若善于对形象背后的生动意蕴进行提炼和开掘,就能使作品获得与众不同的艺术生趣,进而使读者“领略到诗意境界和生命美学的丰富蕴涵”。⑩

二 真善美的沉思:对散文诗“美”的覃想

真善美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运用于文艺批评中常常被当做检验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美学标准。创造一个体现着真、善、美的艺术世界,是一切文艺的最高理想和所有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具体到散文诗的创作,就是要求散文诗既能准确恰当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又要求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独特的感受与深刻的洞见,还要求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同时,还得注重散文诗艺术的完美性、内容形式的和谐性。如何达到这些标准?我们在《散文诗美学》一书中能找到答案。

(一)“真”:真情本位的至诚书写

郭绍虞先生在评述袁宏道的诗学观时说:“博学而详说,以大其蓄,凡求诸心,以归于约,如醉之忽醒,如涨水之思决,这即是所谓真”⑪。“真”就是要与客观事实相符、与人性的至诚本质相符。清人尤侗论诗就主张以真意为主,他说:“如以论诗,苟无真意,则声华伤于雕琢,格律涉于叫嚣,其病拥肿”⑫,可见“真”的表现是文学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王志清先生认为,散文诗是用生命写作,是生命最深处的秘密和轨迹的神圣展示;因此,从散文诗的本体方面来看,它最不能缺失的就是真情。如何才能做到“真情本位的至诚书写”呢?首先,要求诗人具有植根生活的朴质情愫。这就要求散文诗的发生情感,当植根生活,“情感生活化,生活情感化”,因为这是一种由生活触发而又反映生活本质的情感。 其次,要求诗人具有源自内心的本真情绪。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传递出真实可靠的内心脉息,才能传达出现代人的内心现实。与此同时,著者还指出了一个散文诗的困境,即“在面对物欲横流时,在真善美横遭摧残和唾弃时,散文诗往往显得贫乏苍白和精神萎靡”,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著者分析道:“这是因为散文诗作家稀缺一种社会人文关怀的批判勇气和真实情感”。第三,要求诗人要超越狭隘功利观念的诗化情感。“散文诗的诗性化要求是由其文本属性所规定了的,是散文诗不至于混同于小品文、杂文、散文随笔等的生命精神。”“只有诗性化了的情感才可能适应散文诗文本的抒情特质,也正因为情感的诗性化,那些被理智否定了的夸张、错觉、幻觉等才获得了真实的品格。”

(二)“善”:悲天悯人的生命感悟

“善”与“美”紧密相连,惟有雅正的伦理、道德,才能称作“善”,才能拥有“美”。 哲学家摩尔说:“宇宙间有好与坏、对与错这些区别确乎是关于宇宙的最重要的实事之一。”⑬而“善”正是让我们进行判断的依据,是道德哲学思考的重要命题。《散文诗美学》的著者在散文诗中强调“善”,正是为了强化散文诗的使命感和对生活的敬慕之心。悲天悯人是臻于至善后的人格呈现,以这样的胸怀来创作散文诗,才能够使散文诗摆脱“小题材”、“小摆设”的窠臼,以宏大叙事来显露它暴露万象、海纳百川的问题基质。

正如柳鸣九先生在评价雨果的文学观时所说的那样:“他并不把人内心的崇高理想以及高尚伟大的情感与那些软弱的柔情,一时的感伤,个人的追忆等等感情等量齐观,置于诗歌中的同等地位,而是极力强调理想、伟大和美。”⑭著者举诗人皇泯的长篇散文诗为例,具体阐说了他对悲天悯人之生命至善的理解。他认为诗人的创作之所以获得了成功,首先因为他寻求到了一种指向重大命题的意蕴深度,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对社会人生和时代民族的深度关怀,这样一来诗人的笔触就超越小我情调升华到文化反省的深层次。这种悲天悯人的至善博爱,使散文诗呈现出壮大之美和诗史深度,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心灵营养和审美愉悦,获得成功是势在必然的。

著者把“诗人人格的缺席”看做当下散文诗最致命的弱点之一,真是睿智老辣之见。人格的缺席就是悲天悯人之“善”的缺席,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坐井观天,自我膨胀,这最终会使散文诗作品“成为微不足道的抽空了鲜血的器皿,成为没有精气神的塑料花”⑮。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蔚彼风力,严此骨鲠”⑯,这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是对作家人格的要求。有至善之人格,才有创作出至善永恒作品的可能。

(三)“美”:颂歌牧歌的审美取向

文学的美基于语言的美,语言的美构造意境的美,意境的美传达意蕴的美。散文诗语言形象美、意义美、情感美和音乐美的审美特性,是形成散文诗的美学取向的基础。散文诗是散文和诗歌的交叉混溶后形成的特殊文体。其实,“诗歌语言规律与散文语言规律正好相悖:散文语言是普通的、节约的、正确易懂的语言,诗歌语言则是扭曲的、艰深化的、障碍重重的语言”⑰;而散文诗的语言正好把这两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调和起来了,它把“自由自在的步行”和“带着镣铐的飞行”巧妙而稳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

关于散文诗的美学追求,须一提的是,耿林莽先生对散文诗之“美”的许多深刻见解,都得到王志清先生的认同和阐发。这是因为著者对耿林莽先生一向评价很高,把他的散文诗创作视为“《野草》精神的脉象流变”,是一个美学传统的 “两个里程碑”、“两面旗帜”、“两个美学符号”。早在十年前著者就曾提出中国散文诗发展史是“从鲁迅到耿林莽”的灼见,他的这一评价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并为此召开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结合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创作和散文诗美学理论来看,著者的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在《散文诗美学》一书中,著者吸收耿林莽先生优秀的理论成果,结合自己深入的思考,对散文诗的审美追求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对于这些见解,王志清先生重点以柯蓝和郭风的“颂歌”、“牧歌”为例来进行阐释。著者在他的《心智场景》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过柯蓝:“强烈的政治功利价值观,和高扬的生命激情,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人格欲望,建构了柯蓝的情感系统和心理意象以及‘青春’的主题原型。”⑱这是散文诗的众多审美取向中的一种,这种 “颂歌”式的热情讴歌,体现着一种“理性抉择的精神舞蹈”。关于郭风,著者认为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从中提炼诗情和哲意,借此表现美好的感情与品德,呈现出诗人光明而善良的内心世界。著者的这些敏锐的评判,也证实了耿林莽先生在《散文诗的美学追求》一文中的论点:“单纯、透明、流动的朴素美和明亮的色彩,平易近人的亲切感,应是当代散文诗语言的基本性格和主流姿态”。⑲

综合言象意和真善美两个层面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散文诗美学》一书内容的全面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的体会。必须强调的是,《散文诗美学》一书有自己的体系,笔者进行的论述并没有以原有的章节组构为线索,而是从该书的内涵入手提炼出了一个新的思想脉路。王志清先生在该书的《余论》中说:“散文诗理论是一种以‘美的哲学’来解读‘哲学的美’的美思覃想。”笔者正是受这句话的启发,以“美的散文诗”和“散文诗的美”为切入点来阅读这本散文诗理论著作的。获益良多,值得和同道分享。

注释:

①②④⑥⑧⑩⑭⑮王志清,《散文诗美学》,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分别引自第153页,第153页,第33页,第105页,第39页,第57页,第107页,第115页。

③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89页。

⑤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页。

⑦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页。

⑨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98页。

⑪⑫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分别引自第293页,第623页。

⑬M·怀特,《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5页。

⑯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4页。

⑰陈文忠,《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⑱王志清,《心智场景》,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⑲耿林莽,《散文诗的美学追求》,《文学报》,2013年“散文诗研究”第八期。

The Elaboration of Language,Images and Intention,the Meditation of Truth,Goodness and Beauty——A Commentary on Aesthetics of Poetic Prose by Mr.WANG Zhi-qing

WU Zhen-huaHUANG Jin-chan
(College of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Anhui)

The style of Chinese poetic prose has experienced a glorious and arduous journey.On one hand,it is delightful that the creative achievements by the poets with unique artistic individuality and special personal charm constitute a prosperous world;on the other hand,it is depressing that many weaknesses and pathological symptoms exist in the writings of Chinese poetic prose.The situation filled with delight and depress entails the use of the systemic theory of poetic prose as a guideline.In this historic situation,the works Aesthetics of Poetic Prose by Mr.WANG Zhi-qing arises,which is well-structured, strictly systemic on the basis of profound thought and well written in elegant language and which includes quite a lot of creative attainments in the art of poetic prose.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n the two levels-the first level of elaboration of language,images as well as intention and the second level of meditating on truth,goodness and beauty,and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significance of guiding contemporary prose creation.

WANG Zhi-qing;prose;aesthetics;theoretic attainments

I106.6

A

2095-3771(2014)02-0001-05

2014-02-18

吴振华(1964—),男,汉族,安徽省宿松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导。研究方向:唐宋文学。黄金灿(1989—)男,汉族,安徽省淮南市人,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著者散文诗美学
2024 《散文诗》征订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散文诗八骏
散文诗(选二)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