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在教学中的作用
2014-04-17王学峰
■王学峰
中等生在教学中的作用
■王学峰
如何更有效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班级中都会有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学困生等三类学生。对此,笔者听到的或见到的办法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抓优秀学生、学困生从而来带动中等生,其收效甚微:三种人群中最受益的恐怕只有一两个优等学生;学困生越来越没信心;促中间则成了一句空话,其实就是对他们的不管不顾,效果可想而知。
中等生:数量的优势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中等水平的学生,这类被称为中等生的群体往往会占据一个班级中约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人数。现今的课堂教学不是应该把重点更多地放在这些人身上吗?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笔者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班级中的学困生如何,导致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拖课、学生厌学等恶性循环不断出现。教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班级中这三类学生的关系,虽然中等生不突出,看似不是问题的焦点,但是中等生的数量决定了他们是班级的主体部分,这就决定了教师不管是在备课,还是在上课的过程中,都不应该忽视他们。
如果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过分局限于学困生,那班里大部分学生得不到提高;同样,如果过多地照顾优等生,中等生就会感到无趣,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样的课堂是所有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应该侧重于中等学生,在抓住主体的前提下再有层次地对两头学生进行“照顾”,这样可能更利于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发展。
中等生:典型的作用
中等生不仅在数量上是班级中的主体,而且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往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我们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纠正,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中等生反馈给教师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问题往往都是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这些典型问题,灵活地生成教学,帮助有着同样问题的学生及时走出误区,更快地掌握新知,提高教学实效。
中等生:易被忽略
虽然中等生是班级中一个很大的群体,但是他们却经常被上课教师所忽视。由于他们既不会像优等生那样有出众的表现,能很快引起教师的注意,同时也不会落后到什么都不懂,因此,稍不留神就容易被教师忽略掉。试着回想,一个教师在执教过的历届学生中,经过若干年后,能记住的那些学生的名字中,学困生无疑会是印象最深的,还有就是班级中几个最好的学生,而中等生能叫出名字的往往寥寥无几。
中等生:带动的效果
在老师抓中等生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受到关注,自然学习更积极了,慢慢地就会有信心,积极参与学习。长此以往,一些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优等生,这时产生的效果是多面的。一些原来优秀的学生看到这样的现象,感受到老师的态度,自己也产生了压力,往往会更积极努力地学习;而刚刚进步的学生则会更努力想赶上;至于中等的学生看到原本和自己同一水平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重视,也会抓住表现的机会积极学习;学困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慢慢树立信心,在自己的基础上慢慢进步。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肯定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抓中间,带两头”的方法,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中等生:风气形成的力量
对于一个班级,班风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而班风有学习占主体和浮躁占主体两类,如果一些老师平时不注意,班级中有了浮躁为主体的风气,好多原来不错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渐渐退步。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班级风气的形成不是短时间的,也不是一两个人能造成的,但是一定是有几个典型的人来带动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这样的情况,对于班级中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处理,在课堂上一定要抓好中等生,肯定中等生,相信中等生的力量。试想班级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在认真学习,那么整个班级的风气也就形成了,几个人也坏不了事,因为大部分学生看到了榜样,明确了好坏。这样的班级渐渐地把学习作为主体,有了这样的班风,不管学什么都能学好了。所以,要形成良好的班风,教师们一定要抓住看似不出众的中等生,他们往往起着决定性因素。
当然,重视了中等生并不是说两头就不顾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必须要马上解决的,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教师们不妨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法,重视开发中等生这个“宝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风气,带动全班学生共同提高。所以,处理好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学困生这三者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很重要。有了正确的认识,加上教师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更大程度地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为了这一目标,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