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新市民子女积极情感的影响
2014-04-17何胜男
■何胜男
音乐对新市民子女积极情感的影响
■何胜男
音乐是基于一定音律和节拍的声音混合体,是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创造,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不难发现,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激活,让情感态度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利于学生在教学中掌握运用。本文从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忽视情境教育问题,探析对新市民子女的音乐情感培养,旨在阐述:发挥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熏陶功效,对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促进作用。围绕音乐的情感性注重其审美性、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能在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帮助新市民子女增强学习的信心动力,主动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认知体验。探讨音乐的情感教育回归,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
问题提出
音乐能陶冶情操,引起人们共鸣。特别在当前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和差异性,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发挥音乐的功效。笔者对新市民子女音乐学习及心理需求做过问卷调查,发现“缺少一定的学习自信”和“不敢主动融入新的学校生活”约占到60%以上。由此可见,当前的音乐教学忽视了部分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习认知需求。发挥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作用,让情感教育回归,则是当前的必然需求。
教学策略
尊重学生差异,促进主动融入 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差异,鼓励他们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学习认知,一方面,能够消除自身的学习问题和差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文化教学过程,便于学生主动融入新环境学习过程。尊重新市民子女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对促进音乐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以音乐知识的掌握、技术的训练为基础。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使得教师将音乐当成是学生学识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情感因素排除在音乐之外;学生因为感知、理解有差异,对音乐缺少一定的感知,往往局限于音乐的表达过程以及相关技术运用,忽视了音乐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性。正是在这样的误导下,学生对音乐的艺术性缺少应有的把握,致使他们在情感教育上受到一定的影响,难以真正消除自身的认识盲点。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根本,突出自主发展,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音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感受愉悦音乐的氛围中强化认知;另一方面,多给学生策略指导,让他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美,帮助他们形成深刻的感悟。
关注有感而发,培养自然美感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定会有自己的认知感悟。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认知感悟,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来描述,不仅体现了对他们学习的认可,更能引导他们产生自然的音乐美感。建立在这样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音乐教学,更具有人文性和情感性。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多给学生自然表达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认知体验中主动表达,强化认知;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对音乐作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的直觉体验,鼓励他们从自我认知中找到相应的情感思维。对性格内向以及新市民外来子女应特别关注,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表达,对他们的独到之处予以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学生在教师的自然引导下,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将抒发情感看成是学习运用的必然需要,最大限度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建立在他们自己认识基础上的认知感悟,能够使得认识更加具有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在自我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有感而发,能更好体现课程教学的自由性和互动性,让音乐知识在他们主动实践交流中细细流淌,加深理解记忆。例如,在《黄土高坡》的音乐教学欣赏中,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家乡的理解,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家乡最美的地方有哪些?”帮助他们打开思维。在此基础上,可围绕“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臂,还有我的牛跟着我”的描述,要求学生带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进行大胆表达,以此来强化认知,使得各种个性和风格的旋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相应的音乐记忆和融合,达到情境交融的艺术效果。
突出情感体验,激活积极情感 音乐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对音乐的欣赏过程,不仅要成为自我认知感悟和综合理解过程,更应该在学生对音乐解读和升华理解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学习的乐趣。注重融入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一方面,能使得音乐更具有一定的灵动性,让学生在感受鼓舞和激励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认知感悟;另一方面,利于增强他们的认知运用,将实践认知体验转化为自我主动运用,不断激活自身的学习情感。
在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特别在学生对情感认知体验产生偏差时,应该通过婉转的方式来予以纠正,以保护他们的学习自尊心。正如英国音乐学家柯克强调:“不同的人可能由同一首乐曲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是,认为每一种反应都是合理的论点,确实是不能成立的。”特别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对通过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设备来设计相应的学习背景,让他们带着深思去感知。在欣赏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把握音乐的背景意义、创造缘由以及艺术特性,让学生在自由感知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学习奥妙;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理解生成,让他们将音乐中的思维情感转变为自我理解感知深化,最大限度激活学习内生动力。
诚然,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体验、认知水平层次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主动融入音乐感知欣赏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思维感知;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鼓励他们根据相关的音律等来设计与原词曲相关的内容,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表达需求,引导他们通过多元化的语言形式来表述,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特征。通过学生的有意识转化运用,渗透着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色彩,能够产生异曲同工的效果。
反思与感悟
注重音乐的情感教育,就是对课程的生本主义和人文化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和回归,体现了音乐教学的核心价值内涵意义。情感的回归教育,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了解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让学生带着主动参与和积极向上的激情深入学习,更好满足学习发展需要;重视新市民子女特殊群体,让他们享有与城市学生一样的民主、平等的学习主动权,更好激活学习动力;开阔学生的情感思维,注重发挥新市民子女的学习特性,更好优化教学策略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如上所言,从音乐的情感教育功效中探寻教学策略运用,不仅符合课程的人文化教学理念,更能够使得学生在接受熏陶教育的过程中增强认知体验。注重运用情感来搭建教师、学生与音乐的桥梁,能在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基础上,深化认知感悟,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