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年毛泽东国家概念评析

2014-04-17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民君主梁启超

陈 璇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基础部,江苏 南通 226011)

0 引言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里,“国家”一词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国家”是“国”与“家”两个概念的合成,且“国”与“家”的含义不同。原《尚书》中就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国谓诸侯之家,家为卿大夫之家”之说,即“家”为大夫的封地,“国”为诸侯的封地。同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整个统治区域才称之为“天下”,“天下”与“国家”名同实异。因此,中国并没有完整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有的只是传统的王朝观念,如“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在这种观念中,王朝被混同于国家,忠于朝廷即是忠于国家;在国家与国民的关系中,国家也仅仅为君主之私物,而国民则为君主之奴隶,或者说是国家的奴隶。然而,没有一种思想或者观念是永恒不变的。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亡国灭种的危机空前,这也强烈催生了中国人对于现代国家观念的探求,以及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意识的形成。

根据有关资料,中国近代“主权”和“国家”概念的最早传入可以追溯到1864年,在同文馆所译成的《万国公法》中涉及到了对于“主权”、“人民主权”、“国权”等概念的阐述。但那时的国人却将“权”和“主权”、“私权”、“国权”混淆一起,从而很难有明确的概念。[1]比较系统介绍“主权”和“国家”概念,是于1899年4-10月期间,《清议报》连续登载的伯伦知理的《国家论》的译著。这部译著使国人了解到抽象的“人格国家”、“国家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君主立宪政体等观点。这部译著的重要性还在于奠定了当时维新派关于“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基础。[2]

1 早年毛泽东对于国家概念的界定

毛泽东早期最早涉及“国家”概念是有据可查的。1910年,当时年轻的毛泽东在读了梁启超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后写下批语:“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3]学者刘德厚曾评价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谈论国家问题的文字。尽管其含义没有超越出梁启超原文的范围,但作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农村青年,能够如此清楚地将‘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政体区分开来,实属难能可贵。”[4]正如其所言,从青年毛泽东的这一批注中可以看出,此时毛泽东由于受到梁启超等人的近代国家思想的启迪,已经告别了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观念。而关于梁启超对于中国人现代国家观启蒙所作的重要贡献,学术界也是早有定论。中国近代,针对国人“不知有国”、“不知国家为何物”的状况,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非常重视宣传和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现代国家观念。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堪称是系统研究国家问题的少数思想家之一。他别具魅力与激情的文字激起了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爱国热情;他还倾其全力翻译和介绍近代西方的国家理论,撰著了一系列理性与激情并重的文章,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且理论体系完备、系统的近代国家思想。梁启超曾言:“人民之国家思想,保国之一大要素也;国家之生长发达,行政机关之完成活动,皆赖以致之耳。若无国家思想。则国虽大,民虽众,兵虽强,财虽厚,蔑有不亡。”[5]对此,郭沫若曾评价梁启超“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当时的青少年“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代言者。”[6]

正像同时代很多年轻人一样,青年毛泽东也曾经将梁启超视作偶像。他所批注的文章,也正是梁启超宣传现代国家思想代表作之一的《新民论》。《新民论》于1902年2月8日的《新民丛报》第1号开始连载,至1906年1月6日《新民丛报》第72号全部刊载完,共20节。[7]其中毛泽东作批注的是梁启超的《新民说》之第六节“论国家思想”,“论国家思想”这一节又分四个部分“国家思想第一义”、“国家思想第二义”、“国家思想第三义”和“国家思想第四义”,此篇文章主要是批判中国传统天朝观,论证中国人树立现代国家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正是在梁启超的熏陶之下,青年毛泽东才得以挣脱传统的王朝观念和忠君意识的束缚,牢固树立起近代民族观念、国家观念以及国民意识,并积极投身于为建立新型理想国家而斗争的洪流中,最终实现了国家概念的现代转型。在毛泽东的这段批注中,也显然有着君主立宪国家观的倾向。

2 早年毛泽东对于国家概念的独特领悟

细致分析毛泽东关于国家概念的批注,可以发现毛泽东对于国家概念的理解,相比较传统国家观念来讲,有这样几个进步和超越之处:

第一,在国家起源上,青年毛泽东的国家观念已经明显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国家观。中国传统国家观中“天作民为”的国家起源说,其基本思想为:君权神授,君主是天作的,君权是神给予的,真正的君主都是大德之人,天人合一的;君主受制于天命,把天作之君抬高到不可移易的地步,并不因君主是天作的,君主所为就完全是天意,君主仍受制于天;君权在承认天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民的作用。而此时毛泽东认为国家为“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这就否定了“君权神授”。在毛泽东的理解中,君主统治下的国家必须“正式而成立”,这种“正式而成立”,绝非“应天而成立”,而应该是顺应民意,“为人民所拥戴”。可见,毛泽东的国家起源观已经与传统的国家起源观划清了界限。

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指出:“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8]这里,恩格斯精辟地总结出了关于国家的起源及其运作的方式。简而言之,即国家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裂为两个矛盾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为维持表面上的秩序,于是需要一种凌驾于其上的力量。显然,这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在中国传统国家起源说中表现为“君权神授”,而在毛泽东看来,“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应该是“民权”,这也惊人地显露出其在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以及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生存上的最初思路和不凡悟性。

第二,在国家政体上,毛泽东肯定“宪政之国家”,反对专制的国家,强调宪法的人民性和至上性。西方宪政思想渊源于早期的“设防”学说,即为防范国家权力侵害公民权利,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建立合理的制度。[9]西方宪政思想中所谓的“宪政”,即是以宪法来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该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允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10]显然,从批注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实际上已经对于中国长达数千年黑暗的封建君主专制深恶痛绝,透出他对于这种君主专政政体合法性的质疑,即“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是“盗窃”国家的行为。这里,他支持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要求国家实行“君主立宪”,且“宪法由人民所指定”;用宪法来限制君主的统治权,使得“君主立宪”政体运作下的国家不再是“朕即是国家”、“余一人”的天下。

第三,毛泽东的国家观念具有先进性,更加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这一点从横向的对比中可以显示。梁启超《新民说》之“论国家思想”的内容主要涉及三层意思:一是批判中国民众没有国家和爱国意识,只有报效朝廷和维护宗族的迂腐观念;二是论证了国人无“国家”之观念的原因;三是向民众宣传树立国家思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梁启超在此文中对于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进行论述。但毛泽东在这一观点上有所流露,他在批注中言:“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可见在毛泽东的批注中,表明了他强调人民主体性地位的观点,即君主必须要为“人民所拥戴”。也就是说,民权可以限制君权;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合法性必须要通过重视人民的地位及发挥人民历史性作用的途径来获得。这点也恰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 结束语

早年毛泽东的国家观念集各家之言,在当时动荡不拘、思想纵横的年代显得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早年毛泽东国家概念的评析,展示了早年毛泽东对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并分析和解读毛泽东早期关于国家理解的思维理路,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毛泽东早年的国家观。

[1]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春馥.论梁启超国家主义观点及其转变过程[J].清史研究,2004(2):46-60.

[3]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刘德厚.毛泽东国家学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梁启超.论支那人国家思想之弱点[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方平.论清末梁启超的国家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1):32-39.

[7]彭平一.论国家主义理论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4):82-8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邵鹏.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张友渔.宪政论丛(上册)[M].北京:群言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新民君主梁启超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